丛林穿行者

标题: 村长的古村落与清明 [打印本页]

作者: 保温瓶    时间: 2012-3-9 08:30:22     标题: 村长的古村落与清明

本帖最后由 保温瓶 于 2012-3-9 08:31 编辑

转眼清明都快到了,村长的古村落连影子都没有。这个村长现在忽悠得连“桑JJ”都不如。
清明请上两天假就有七天,有没有打算出行七天的?

作者: 桑珠小莉    时间: 2012-3-9 11:50:29

如果有七天,你不如直接去五台山好了。

作者: 桑烟    时间: 2012-3-9 12:57:54

计划去哪里?
作者: 保温瓶    时间: 2012-3-9 13:57:31

云南盐津那一片的秦五尺道怎么样
作者: 桑烟    时间: 2012-3-9 14:05:20

五尺道 古老的秦时之路
在磅礴浩荡的乌蒙大山里,




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绵延1900公里,跨越了2200多年。
汉武帝:凿山开阁通南中
  “汉兴,




闭蜀故徼”。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又采纳唐蒙的建议,通夜郎,置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 自僰人道直指牂牁江。”《水经注》 记述更为详细。“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人道,费工无成,唐蒙南人斩之。乃凿山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二三丈”。史书上称这条道路为“南夷道”。
  期间,建置了朱提(今昭通)、堂琅(今巧家、会泽及东川一部)、存鄢(今宣威)、汉阳(今威宁)、南广(今盐津)等5县。“五尺道”、“南夷道”枢纽的昭通成为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成为早期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昭通、鲁甸先后出土的“蜀郡千万”、“蜀郡成都”铁锄,“南夷长史”铜印,是秦汉之交昭通与中原、巴蜀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
诸葛亮:班师回朝“五尺道”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了二千三百多年,“五尺道”上留下了历史前进的足迹。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演出,许多著名的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对世事盛衰的惊讶与叹息。
  公元225年,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大姓的叛乱后,经“五尺道”班师回成都。袁滋册南诏,更无疑是通朝聘。所谓“烟雨僰人道,麾幢汉仪盛。途经五尺险,水爱双流净。上国洽恩波,外臣遵礼命。离堂驻驺仪,且尽樽中圣”。
  马可•波罗留足迹:从威宁入昭通至大关
  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史鉴昭昭,有石门关前的题名摩崖恒久永存。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的云南之行也在“五尺道”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从威宁入昭通至大关,从大关骑行12天抵宜宾,这位意大利人对沿途所见“环墙之城村甚众”,“其人形色虽褐而不白晰,然甚美,善战之士也”有极深刻的印象,在他那部著名的游记中对所见所闻留有客观而美好的记录。
  幽思伤时自有人:曾巡抚、周楚留、大理赵藩……
  明万历初,四川巡抚曾省吾镇压川滇边区少数民族反抗苛政的斗争,写了一首《经石门道》,诗云:“ 石门不容轨,聊舍东西徙。古木盘石下,寒流夹岩呼。路犹疑虎穴,村已通鱼洼。九折宁非险,清时自坦途。”曾巡抚为镇压群众而来,心里是不会踏实的,“清时自坦途”的祈愿不过是一种不安的情绪表达。
  清末举人周楚留不在仕途, 无官身之累,他在“五尺道” 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致。“老鸦滩畔水弯环, 铁索桥横第一关。商贾尽多滇蜀客,人民不别汉夷闲。盐船乱接石头路,巡署斜撑市外山。笑我自非题柱客,倒骑驴背且回还”。何等悠闲。
  大理赵藩走进“五尺道”的时候,还在川南盐茶道任上,还没有题写成都武候祠那副千古绝唱的名联,但忧济元元之心却不稍宽懈,见贩夫走卒负荷艰辛,便禁不住黯然神伤。“负铅人去匀盐回,筋力唯供一饱材;汗雨频挥支柱立,道旁看尔心为哀。”
  皇木晋京、银铜外运、袁滋题名、僰人悬棺……
  “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过了二千三百多年。有不变的存在——唐袁滋题名摩崖,“皇木”晋京、银铜外远的碑刻,石门关前残留的39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不解之谜的僰人悬棺。
  历尽沧桑两千年 古迹名胜新景观
  历经二千三百多年沧桑变化,如今的“五尺道”更多的是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在谱写着新的历史:一条213国道彻底改变了“五尺道”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从昆明到宜宾,朝发而夕至。而正内昆铁路,将承载着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五尺道”走得更远。
  昭通火车站
  驱车回望“五尺道”,沿途四围的汉碑、晋墓、唐摩崖、过山洞遗址、马厂遗址、野石遗址、大龙洞、望海楼、清官亭、黄连河,一路走去,明光璀璨,物华天宝,美不胜收。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并为滇文化的繁荣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朱提文明,会让每一个巡游者感悟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作者: 桑烟    时间: 2012-3-13 15:29:59

现存完好的铜运古道有两条:一为“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25km盐水河大峡谷内,全长10km,随山势盘旋而上,其中石匠房山涧桥头一段古道,开凿在悬岩峭壁之上,全为隧道,长1km,宽1.5m 高2m,沿隧道开凿有窗洞,借以照明,此洞称之为“飞云洞”;二为“云峰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北部,距县城约30km,该道开壁于明清以前,系滇川古代交往的又一条重要交通道路。现仅存娜姑镇大闸至云峰,长350余米,宽仅2m的一段。此道用不规则红沙块石铺成,上坡及弯道之处,均铺砌成台阶,路面石块上马邦蹄痕累累,其历史之久可见一斑。
作者: 桑珠小莉    时间: 2012-3-13 15:51:49

七天,够去趟西藏走条徒步短线的,就像去年俺五一走的。
作者: 村长    时间: 2012-3-14 11:05:41

破帽子没看新闻‘乌坎’,正忙着呢




欢迎光临 丛林穿行者 (http://bushwalk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