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仁那,一生只做一件事(转载——作者:赵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2 次
活动
151 次
红花
5 朵
注册时间
2003-10-21
经验
4575 点
帖子
74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9:27: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仁那,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赵牧)
14座八千米以上的山峰全部成功登顶以后做什么呢?
    对仁那,对仁那的队友,这多少是有些困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2004年”野蛮巨峰”K2——乔格里峰的成功登顶,14座宏伟计划的全部实现指日可待的时候。

    现在,这个问题对仁那突然不存在了。
    2005年5月27日,命运用一种残酷且最出乎意料的方式,夺走了这位杰出登山家的生命。在通往”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喀拉昆仑山脉的途中,一块山崩的滚石终止了他的脚步。
    时间让我渐渐从失去好友的悲痛中走出后,我忽然想到了这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我对一位好友说,我想再写写仁那,标题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你觉得如何?她说,有本书就是这名字,不过写仁那用这标题也非常贴切。
    对仁那来说,最大的运气就是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有了一个值得全力以赴的目标——参与团队方式遍登地球8000米以上的高峰;而最大的遗憾则是他用一生去攀登14座,最终留下了 G1 (迦舒布鲁姆I峰英文缩写)。
   “第一推动力”
    我并不讳言在陈述着能慰藉自己,同时希望也能慰藉仁那亲人的理由。人生的意义是需要自己去赋予。
    罗申说:”认识仁那他们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纯朴、真诚的人。”这也是我的感受。
    1988年,中日尼三国登山家双跨珠峰时,罗申是南侧中国队的体能教练,仁那是南侧的队员之一。那年他才22岁,是年龄最小的队员。
    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登山活动,就赶上举世关注的双跨珠峰。那次活动三国登山家创造了许多空前的世界纪录。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1988年那次中日尼三国登山家联合双跨珠峰的活动,仁那和他的大部分队友成为”职业登山家”(即属于国家登山队正式编制中的队员)的机会都将微乎其微。我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与他们结识。
    仁那从进入登山界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成为主力。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中软杯”全国攀岩比赛中,身高1。83米的仁那夺得个人和双人结组双料冠军。这时, 长达九个月的”双跨珠峰”的集训已经开始,由于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去珠峰南侧攀登,为了加强南侧队的力量,加布、仁那、边巴扎西这些有良好登山天赋的小伙子,都被安排到了南侧。北侧则留下了骨干次仁多吉。他们恰恰就是后来14座计划实施的最核心的主力成员。
    生活就是这样,当仁那等人被这个”第一推动力”改变了生活轨迹时,他们并不知道人生的重大转折已经到来,相反他们当时却是以极度的伤感告别珠峰。
    1988年双跨珠峰预定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突击被意外中止,除了登顶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加布、达琼、洛则这些登山天赋同样极佳却失去冲顶机会的队员都以为该各回个家,重新回牧区当牧民了。
    我曾在1989年的长篇纪实《山王:中国登山史内幕实录》里详尽描述过登山史上这段曲折的历史,但当时我也无法预测这些登山”临时工”(他们当时的自称),从那以后组建成一支再也没拆散的队伍,终在1993年启动14座计划:用团队方式遍登地球上8000米以上高峰而为国际登山界高度关注。
    攀登14座显然是十分困难的计划,团队的方式则使变数大增。
    首先是庞大的经费落实,这就是西藏登山队不得不耗用如此漫长时间的原因,也是参与14座计划的藏队从最初的12人最后缩减到4人的原因。更困难的是,因为是团队方式,它必然要求所有主力成员都能在漫长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想想看这是何等不易。也因为是团队,队员的和谐互助、生死与共的友爱精神就更为重要了。
    还有,在过去的12年,几乎没有几家媒体持续详细报道过他们的行动,在炒作盛行的时代,在人生价值几乎被金钱和名气完全异化取代的时代,要完成这样的计划,需要多么强大的热爱和有着一颗怎样的平常心?
    所有这一切,都在默默证明着这是个伟大的群体,它本身就是个可遇而不可求,前无古人也无法复制的奇迹。
    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实直到今天,对大多数职业登山家来说,14座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而要完成这个目标,不但要有超群的登山天赋和机遇(比如经费),还要全力以赴的精神和足够的运气。
    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在仁那最后的征程——2005年5月启程前往迦舒布鲁姆I峰之前,他对登山圈里的老记者张小柱、陈群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最初小柱希望我来帮他一把完成藏队14座主力队员的经历回顾这件工作,他知道我与藏队队员熟悉,目的是为了电视系列片”14座的故事”收集素材。
    “14座”计划启动13年了,这13年中他们遭遇过什么,因为很少见诸报端而鲜为人知。我多次采访登山,很清楚即便随队全程采访,若非身临其境,也无法详尽描述他们经历的惊心动魄,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即使是他们自述,也只会对很熟悉信任的朋友简单说几句。
    12年,成功攀登13座8千米以上山峰,外人根本不清楚仁那他们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遭遇过的最危险的经历--1998年洛子峰在突出营地队遭遇雪崩的事也只有寥寥几笔。
    那是1998年8月27日,仁那和次仁多吉、边巴扎西、阿克布进入突击营地。夜里,雪崩突然发生了,幸好当时他们嫌太闷,没有把帐篷里层的拉锁拉上,雪崩的气浪把睡在最外边的仁那打了出去。他爬起来一看,帐篷已经被雪埋了。只穿着内衣裤和袜子的仁那哭边着徒手奋力挖雪。边巴扎西先被救了出来,然后次仁多吉,接着是阿克布。这时阿克布憋的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们相拥抱头哭。
     帐篷垮了,睡意全无,他们挖出羽绒服穿上和坐在睡袋上直到天亮。仁那说,那天夜里幸亏无风,他为营救队友挖雪手上只是冻起了许多水泡。天亮后,有一副冰爪被雪冲走找不到了,他们只能下撤,仁那和边巴扎西只绑着一只冰爪就下山了。回到大本营休整一天,他们再次返回突击的征程终于成功登顶。
    从洛子峰历险的故事,可以一窥这支队伍的执着和坚强。
    告别洛子峰时,仁那曾回望这座世界第四高峰说:”感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再也不来打搅你了!”
    洛子峰的成功,14座计划已经完成了9座,其中他们只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一次是1995年他们成攀登迦舒布鲁姆Ⅱ峰成功,随即准备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时,遭遇了连续不断的大雪,食品无法上运,他们弹尽粮绝被迫撤营。 第二次是1996年攀登马卡鲁峰,进山后连下了40多天雪,只建了一号营地,还被雪压塌了,根本没法登,只好回家。
    洛子峰凯旋时,14座启动只有6年。这个速度和成功率都已经非常惊人了,如果经费落实不那么困难,速度也许还能更快。
    只要有一线机会决不放弃。藏队的顽强和效率,除了艺高胆大因素外,从他们内心深处可能还有一种动力在起作用。那就是内心深处的感恩心情。
    仁那说:”每次失败,回到拉萨时都选择晚上进城,没有成功,心里不好受。尤其是在国外登山,花钱多,费力大,每座山进出都要步行七八天以上。经费都是从西藏登山管理费的收入中挤出来的,无论是体育局,还是登山队都非常不容易,不成功就等于钱白花了。”他们从来没为自己的杰出表现而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
    2004年11月12日,搜狐户外频道,极度体验,奥索卡三家在北京为藏队成功登上乔格里峰举行庆功联欢酒会,我主持了那次酒会,让藏队勇士与北京山友们的对话。
    乔格里的成功,使仁那他们确实如释重负。一向持重的仁那,那天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内心的喜悦和轻松,他连连出谜语让我猜。 说起这些年的经历,仁那说,12年了,真不容易。尤其是两次冲击乔格里的失败,在第三次冲击这个8000米山峰中难度最大”最少回报”的山峰时,整个队伍都抱着拼命一搏的心情。
    今年5月,在最后的征程——迦舒布鲁姆I峰出发前,仁那在拉萨见到刘福勇时还悄悄说,第三次攀登乔格里时,他甚至抱定了不打算回来的决心。现在他只想把最后一座山完成,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没有别的本事,登山已经给了我们很多
    乔格里成功了,他们不会再去”打扰”这座令无数登山家敬畏的山峰。但还有一座G1,这是他们10年前第一次遭遇挫折的地方,他们还要去拜会一下:用自己一生中最有活力的岁月所做的这件事,眼见就要大功告成,仁那的生命却在灿烂的中午--39岁突然凋谢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那句古老的格言: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不会磨灭的幸福时光
    2005年5月4日从拉萨出发前,仁那指着其他队友对刘福勇说,他们的妻子都来送行了,真幸福……
    仁那遇难后,许多像是宿命般的记忆被人们搜寻出来。在登山界,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曾经担任过西藏登山队队长,60多岁的多吉甫是仁那的舅舅回忆说,出发前那几天仁那有些心神不宁。仁那还对舅舅说,吉吉不在家,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此时,仁那的妻子吉吉正在珠峰率领中日女子登山队向上攀登过程中。仁那这一走,11岁的小女儿就只能托付给亲戚照看了。而且5月5日就是小女儿拉姆央金的生日。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六年前就有过一次。那是1999年,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仁那和妻子双双代表西藏登山队到珠峰顶峰取圣火。他们4月20日出发,5月27日夫妻二人携手同时登顶。这是一个令许多人为之感到幸福的日子。仁那的家中悬挂着一幅大大的照片,就是他们夫妻在珠峰顶峰上相依的情景。那天,他们夫妻俩站在顶峰上,在珠峰大本营的桑珠队长开心地向顶峰的仁那喊话:”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是!”“你们拥抱了吗?”“拥抱了!”“亲了吗?”“亲了!”
    8月18日,圣火火种在民运会拉萨分赛场被点燃时,主持人宣布:”仁那和吉吉是我国第一对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夫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迄今为止,仁那夫妇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顶峰的夫妇,现在人们突然发现,仁那遇难的时间又是5月27日,前后正好六年时光。
    仁那的妻子以前曾是西藏中长跑运动员。1989年8月,西藏登山队选拔女队员,刚满19岁的吉吉被选中。他们1993年结婚,一年后有了女儿拉姆央金。他们的女儿可以说是与”14座”计划一起长大的。
    才读四年级的拉姆央金为自己有一个英雄的父亲很自豪。仁那说,她最希望我去学校接她了。她学习很好,自己努力,我不知道用什么来补偿她。
    由于14座队伍精简,仁那后来还把高山摄像接了过来,这大大增加了他的压力。深知登山艰险的仁那回首14座的历程时曾:他不会让女儿从事登山这个职业,”我自己没什么后悔的,因为这是我的选择。”
    在最后的征程出发前,仁那还留下了这样的话:”登山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是组织和教练带我走上这条路的,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了。将来,我会悄悄地告诉他们——我已经做到了。”
    但仁那最终留下了G1的遗憾。藏队,这个伟大的集体损失了一位杰出的兄弟,但我相信这个充满兄弟友爱的队伍不会让这遗憾永久的。在人类的探险编年史上,迟早会有这样一笔:中国西藏登山队的”14座计划”前无古人。我还要加一句,它极有可能后无来者。
     一生只做一件事,英雄无悔。
                                                                                                   
愿仁那在天上保佑他的队友和妻子顺利完成“迦峰”的攀登,平安凯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11:32:05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年度活动
17 次
活动
430 次
红花
17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16802 点
帖子
19102
沙发
发表于 2007-5-23 19:51:29 |只看该作者
2005.5.27,释迦栋……2006.5.27,石马山……2007.5.27,铁山嶂……
有神奇的力量指引我的方向。
这种事情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发生。
我从每次经历中得到成长。
成长是安全的。
我相信宇宙。我有胆量。我是独立的。
嗡嘛呢叭咪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躺椅
发表于 2007-5-23 19:54:25 |只看该作者
仿佛就在眼前,仁那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吉吉、边巴扎西和队伍现在正在G1,祝他们登顶成功!这是对仁那最好的怀念!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2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5 朵
注册时间
2003-10-14
经验
2115 点
帖子
2552
板凳
发表于 2007-5-28 17:10:03 |只看该作者
祝愿....
在纯净的天空下歌唱,在自己的音乐中舞蹈.... 没事, 就往丛林的水桶里灌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6-30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