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5
此篇是风沙沙同学自个儿写的文章。贴出来有点得瑟。可大家都挺得瑟的。嗯。
该拍砖的还请拍砖,该指点的请一定多多指点,谢过了先. ^_^
|
曾经有几年心情很沉重压抑,喜欢的就是蓝色,深深浅浅的蓝。我所能触及到的一切也都全染上了蓝。
若去买衣服,那定是蓝色的。回来写文章,景致中也要有些蓝。
后来心情开始转暖,发现自己爱上了金黄色。后来又喜欢上了烂漫的粉紫色。
于是再看张大千的画,发现一下子就懂很多。
这一张是深蓝色渲染的背底,中间一小朵金黄的荷花骨朵。这似是蓝色忧郁中闪亮的一丝金色喜跃。冷蓝中一点暖黄。暗海上一盏明灯。
又一张是大片的沉重压抑的黑色荷叶,中间是血红的怒放的荷花花朵。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牛虻。再有的联想便是南方的木棉――笔直黑沉的树干,冬去春来,它一点树叶也未留下,看似已然残损死去,却忽然在某一个春日,迸出血红的花朵,绽放在枝头。如此的激扬刚烈,难怪世人要叫它英雄树。张大千的荷花,亦是如此风骨。
有时想,梵高是到了南欧洲,见到了绚丽的阳光和阳光下生机逼人的植物,才有了传世名作《向日葵》。如果他未去南欧,而是来的我们南中国,那么他将被木棉的英雄气概震慑,他的传世名作可能就不是向日葵,而是木棉了?
再一张是黑色渲染的荷塘,画面一团黑,唯底部是一朵洁白的荷花。荷花仿佛就要沉下去,被黑色吞没。
移情入画,当此荷花是一个人,我想到的是李宇春。05年夏天狂热地喜欢上这个女生,就是因为这人世已太过黑冷,人性之光渐灭,而她却纯洁如同婴孩,满目纯真。我想当她如小孩般,牢牢守护她。
此刻我也想紧紧拥抱这一朵洁白的荷花,不让她为这污浊的周遭所吞噬。
同样讲究色彩的,还有毕加索,以及最早提出色彩主题的,梵高。
毕加索蓝调时期的作品令人震撼。他只用蓝色,深深浅浅的蓝,霎时即令我明白,画中人的悲伤。毕加索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过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仅凭表情与形体语言便可如此深刻地展露人物的忧郁,无助,以及痛苦――而彼时他才二十出头。这一副《盲人的早餐》,我们看到的是:盲人低垂的头,蜡黄的脸,哀苦的面容,因绝望而撅起变形的唇,极力撑起脑袋的双肩,无力的手,摸索着找到的一小片面包,和一碗水。周围一片深蓝,如冬日黄昏一般凄冷的蓝。我几乎快要哭出来了。
这天才的画家若非心生悲悯,如何能这般细致入微展现盲人的苦,又如何能如此深入心扉,击中你我的魂!
梵高如他自己所言,是第一个想到要用颜色主题来表达绘画的。他要用颜色引起人们的联想(见《梵高自传》)。于是在《星空》里便是深沉忧郁的蓝的夜空,和明亮金黄的星子。梵高一生都在挣扎,这星子便是他心中燃着的希望之光,照亮那无尽悲苦的黯蓝人生。他的名画《向日葵》,则是用尽绚烂的金黄和亮绿,这生机勃勃的颜色,这无尽美好的颜色。而向日葵已经开始枯萎,叶子低垂,头颅向地。但尽管如此,却依然绽放出挣扎向上的姿态,叶子钢硬,精神向上――当此花是人,那哪里只是几片叶子,分明是挣扎求生的人的手,绝不放弃,昂扬向上。梵高力透纸背,生命的呐喊呼啸而来。
p.s. 我有一门课是《颜色的物理与化学》,这是一门理科的课程。但是第一节上课的时候我讲了颜色心理学。临上课前忽然不想用枯燥的心理学术语去讲,而是用我的个人体悟来解读这些以颜色主题来表达内涵的世界名画。这篇文字就基本是课上的讲稿。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 12:13:0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