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雷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7-18
经验
888 点
帖子
3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08:46: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许多专家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雷击主要发生在傍晚时分至次日凌晨,山的南坡多于山的北坡;傍湖一面的山坡落雷多于背湖的另一面的山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耸突出的房屋、烟囱、草垛等易遭受雷击;旷野中并不很高的房屋,如田野中供休息的草棚、瓜棚、凉亭等易遭受雷击;屋脊、平顶屋屋角、女儿墙、突出物等易遭受雷击;旷野中持有金属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击;大树、枯老的树木、输电线、高架天线容易遭受雷击……
室外避雷:
A、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因为雷击落地时,会沿着地表逐渐向四周逐渐释放能量。此时,行走之中的人的前脚和后脚之间就可能因电位差不同,而在两步间产生一定的电压。
B、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雨后,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去扶避雷针一样。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远。
C、不要在水体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雨,山区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岩下或者山洞中避雨。
D、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在雷雨天气中有时能够起到引雷的作用。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电活动停止后再拾回。
E、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或者接触雷击和旁侧闪击。
F、雷暴天气时,在户外最好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磁波也会引雷。G、雷暴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H、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I、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J、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K、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L、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M、油罐车防雷,可以在油车后面拖一条铁链。
N、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专家提醒,乘车遭遇打雷时千万不要将头手伸出车外。
O、有人认为在室内就安全了,其实随着现代微电子产品的增多,人们对电讯、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由电缆等带来的感应雷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因此室内避雷也就成了市民的必修之课。
室内避雷:
A、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

B、在室内也要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
C、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稳妥科学的办法是在电源线上安装电源避雷器、在电话线上安装电话避雷器、在天馈线上安装天馈避雷器并做好接地。
D、保持屋内的干燥,房子漏雨时,应该及时修理好。
E、进户电源线的绝缘子铁脚应做接地处理,三相插座应连好接地线。
F、晾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致人死亡事件发生。
G、不要在孤立的凉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开电线、不要站立灯泡下,最好是断电或不使用电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文章转自别处,不代表本论坛立场,谨向原作者致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7-18
经验
888 点
帖子
365
沙发
发表于 2004-6-24 08:49:05 |只看该作者

野外生存观天象


一、天象特点介绍 山脉,甚至小山都是天气的影响者。
    山地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能使风、温度、降水和闪电产生重大变化,往往会给山区旅行的人员造成威胁。 风,山地的风也是多种多样,通俗的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上坡风,这是由于山地温差的变化而引起的夜间冷空气向下坡的倾泄和白天暖空气向山上的爬升所致。上坡风大多出现在日出之后15--45分钟内,并在正午或地面受到的太阳能量最强时达到最大风速。一般是,南坡接到的能量最大,因此上坡风最强。北坡则无上风出现。上坡风通常直向山涧和峡谷里钻。当天空有飘动的云团时,太阳光的时隐时现能够像"开关"一样及时地控制上坡风的发生和停息。 下坡风,相对较为温和而稳定,多发生在近地表面,在日落之后的15--45分钟内开始起风,一直到次日的日出,从山顶刮向峡谷的底部。 下沉风,即"冰川风"。它往往出现在冰川上,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因为冰川的表面温度总是低于其上面的空气温度,所以它总是沿着下坡刮起。但在冰川向斜坡延伸的末端处,也会出现上坡风,这种风的强度往往受冰川范围大小的控制。 峡谷风,这是受地形控制的风,也是上坡风与下坡风的混合风,主要出现在斜坡表面有缺口的半封闭式山谷附近。它也受日照温差的控制,即中午多为上谷风,入夜转为下谷风,而且山谷风往往会出现极强阵风的状态。 旋风,这也是山区常见的风,每当地面有显著变化而四周的风很强时,就会产生旋风。在大多数情况下,旋风具有瞬时特征且多形成在北风坡。 降水,山区存在着大量的上升气流,它使得空气不断的冷却,所以降水量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山区降水量增加得特别明显。而大量降雨所产生的山洪则是对山区旅行者的最大威胁。山区最常见的是雾,它实际上是接触地表的云,有时山谷里全天都可能是雾气茫茫的。 闪电,登山运动员、徒步旅行者、野营人员都特别容易受到山区闪电的袭击。在崎岖的山地地形所产生的上升风使得那里雷暴更加猛烈、更加频繁。 温度,温度对于山地旅行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山区,温度随高度而降低,这种变化在夏季约为冬季的两倍。山峰上的相对湿度比山谷里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衣服是不良绝缘体,所以,在冬季要使身体温暖、在夏季保持凉爽都是不易的。一般来讲,高度每上升300米,温度平均下降1。2度,这可供山地旅行者参考。
二、天象策略 雷暴雷暴最初通常是由小块积云开始的,然后迅速发展,经过浓积云发展时期并进入成熟的积雨云阶段,它是一种猛烈的、恶劣而急剧变化的天气。
    野外活动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积雨云开始堆积并且便黑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 2、雷暴通常持续时间很短,要保持镇静,不要害怕,留在可躲避的地方。 闪电的危险性在于击穿物体和人体,引起火灾,以及所产生的雷声震破人的耳膜。所以,应该记住: 1、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可以在闪电时躲在汽车里。 2、最好的防护场所就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 3、如果在露天下,应蹲在离开孤立大树的高度的两倍距离之处。 4、当你感觉到电荷时,即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时,那很可能就是受到电击,要立即倒在地上,施以自我保护。 5、如果在孤立的凸出物附近躲避,则该凸出物的顶部至少应高出自己的头部15--20米。 6、离开垂直的墙壁或悬崖,应避开裸露的山峰和山脊以及平坦的开阔地形。 7、避开地裂缝、成片地衣以及悬空岩石。 8、万不得以,可以坐在散乱的石块中间。 9、在地势险要处要用绳子把自己拴住。 10、如果进洞避雷,应离开所有垂直岩壁3米以外以免岩壁导电伤人。 山洪大雨时,由于降水很急,使得地表来不及吸收雨水,动土与岩石也难以阻止雨水下泄,这些会加剧山洪的威胁。所以当雷暴活动加剧时,要避开最易聚水的长沟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带。离开易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必要时应弃装向较高地带转移,同时注意不要试图徒步涉过已达膝盖的溪流。 天气条件能使体温升高或降低而影响人的健康。影响最大的三个天气因素是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在寒冷的条件下,温度的影响和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两者往往同时使人失去热量,而且湿透的衣服保温值会下降90%。所以,要在寒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简而易行的办法就是保持适当的运动而又不出汗。在炎热而潮湿的环境中,人会发生疲劳、头痛、食欲减退、失眠、严重脱水以及全身乏力、热痉挛等现象,应注意避开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的野外活动。
三、天象一般规律
    A、天气变好的征兆
    1、白天时,谷风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间则正好相反,一般从峰顶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别是早上)可见山口一朵朵的云团逐渐分化为雾气,并逐渐消散。 3、傍晚日落时,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现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烧云)。 4、傍晚时山下有雾,而且天气较凉(入夜寒),说明第二天天气可能较好。 5、清晨草地见有露水和霜冻。 6、星光稳定,很少闪烁。
     B、天气变坏的征兆
    1、白天,谷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夜间从山谷吹向山顶。 2、早晨出现绢云,而后黑云增多,并徐徐下沉。 3、云团行走很快,并有增多的趋势,这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 4、风向突然变化,并越来越大,同时还伴有乌云吹来。 5、在干热或雾气弥漫过后,突然能见度转好。 6、清晨雾满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阳周围出现大晕圈,夜间月亮周围出现小晕圈,这是大风的征兆。 8、在黎明前星光闪烁不定。 9、傍晚气温增高,夜间很暖、闷热。 10、半山谷的云雾上升,可能是暴风雨将来的征兆。
文章转自别处,不代表本论坛立场,谨向原作者致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6-1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