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姚古镇介绍
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立即征服了人的心。
黄姚位于广西昭平县,是一个只有400户住家的小镇。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公元972年)。宋将杨文广率部到昭平平乱,路经此地,得知当地黄姚两姓人居多,给小镇起了一个名字“黄姚”,这个地名一用就是千年。因黄姚靠近姚江,水路运输十分便利。明末清初,大批从广东来的客家人迁居此地,兴建住宅,经商办学,清乾隆到民国中期为古镇的鼎盛期,民国末年,姚江水位下降,船行不利,黄姚逐渐走向衰落。因水兴,因水衰,九百年的黄姚几经沉浮,历尽沧桑。
古镇占地1平方公里,街呈条带状,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全长约3华里。
据当地老人回忆,石板街铺得最早的一段叫山根寨,是清朝顺治年间铺砌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天长日久,街中心的石板已踩成槽状,当地人称之为老街,康熙乾隆以后,又陆续铺设了东门楼至榴李街。石板街数迎秀街最宽,约5米,最窄的街是金德街羊巷口,宽不到2米,每逢圩日,行人相对行走只能侧身而过。方方正正的石板,块与块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物镶嵌在一起,铺得十分平整,至今仍光滑如镜。
石板街有一处景观叫盘道石鱼,一条两尺长的石鱼在街中心露出石板,摇头摆尾。当初石匠铺石板时,碰到这块有点象鱼的石头,石匠们没有将其搬走,而是真的将石头凿成了石鱼,成为街心的雕塑。曾经的黄姚店铺林立,票号云集,商贸兴盛虽然已成逝去的历史,但明清时期建筑的大街小巷以及两旁古老的店铺票号,至今基本完好地保存着原有的格局,徜徉其中,就象走进了一幅真人实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
在黄姚,大户人家一姓必有一宗祠,在现存的11座宗祠中,古家祠、吴家祠、梁家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家祠位于金德街,建于明末,占地面积约500平米。走进宗祠,正中一个大天井,两旁是厢房,为了鼓励读书,从前吴姓的穷苦读书人没有住处,可以住在这里的厢房中。正屋高大宽阔,安放着列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房子全为砖石结构,琉璃构件采自广东的佛山,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富丽堂皇。在天井四周的墙头,共绘有48幅壁画,是民间的画师在建造祠堂时直接用毛笔绘制的。这些壁画分为山水、花鸟和人物三种,构图美观,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家祠也在金德街附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所有宗祠中最大的一座。
梁家祠在中兴街真武山下,梁家出过一个举人梁都,因为官清廉,忠于职守,获得光绪帝的奖赏。光绪帝御赐牌匾,牌匾长2米,宽1米,重50多斤,全匾228字,满汉对照,上方饰有龙头。
祖先信仰与宗教信仰并行不悖。黄姚最有名的两座庙,一为兴宁庙,一为宝珠观。宝珠观原为小庙,在明万历年间扩建,规模庞大起来。因为是当地土著壮族人集资兴建的,不许汉人参加祭祀,做生意的汉人并不缺钱,立刻在龙畔街针锋相对地盖起了兴宁庙,供奉北方真武大帝。到清乾隆年间,汉壮两族修好,合建宝珠观,定三月三为庙会,同时联合祭祀兴宁庙。兴宁庙背靠隔江山,珠江与横江在此交汇,风景极佳。庙前几株古榕树枝繁叶茂,庙旁数丛翠竹随风摇曳。宝珠观坐落在镇西北,濒临姚江,共有三进四合院。飞檐斗拱,古意盎然。
黄姚古镇现存数百间民居,多为明清所建。这些民居选址都十分讲究,从其周围山脉走向看,11座山峰自南向北前大后小向古镇聚集,民间风水先生称其为九龙结穴之地。宅院建在龙脉上,主人自然子孙绵长,吉祥如意。
坐落在龙畔街的清乾隆时秀才莫霭然的旧宅最为显赫。该宅始建于明末,建筑布局严谨,设计颇有匠心。门前石阶外,有一对石鼓,立有栓马桩。据传莫家的祖先在汉代做过大司马一职,因此大门上高挂牌匾"司马第"。莫家还有一块"模范长留"匾为其后人津津乐道,是贺州籍进士刘宗标所题。为避战乱,刘流落到黄姚,受到莫家的热情款待,刘就住在莫家,后来刘在殿试上高中进士一甲,回黄姚访旧,正值莫家老母做寿,因此献上此匾。黄姚古戏台隐在民居之中。古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台两部分,前后台间修了板屏,前有朱漆的木栏杆,天花板上彩绘着各种花草虫蝶。台基全用大青石板砌成,舞台铺以木板。最有意思的是为了产生共鸣效果,在台下四角安置了四口大水缸。这里也有块牌匾,题为"可以兴"。在黄姚,一个建筑如果没有牌匾,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脸一样,简直见不得人。黄姚很宁静,它的宁静是四处弥漫的。在贝龙寺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地拉琴下棋的老人身上你能感觉到这份宁静,在兴宁庙"且坐吃茶"的牌匾边,在文明阁的豁然亭旁,你都会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文气的地方。
狮子庙会打醮。狮子庙位于在黄姚古镇1里外的春甫村,主供张大元帅,农历正月初二祭祀,放炮打醮,还进行坐刀椅、踏火坑、下油锅等活动。祭祀活动相当盛大,游行队伍延绵几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4 15:40: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