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威胁中国的"世界工厂" (2008-04-19 23:13:15)
石油、食品、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的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全球粮食价格去年一年涨了五成;最近泰国、越南、印度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开始限制大米出口,另有些国家干脆下了出口禁令,导致香港等地的大米恐慌,中国不得不严阵以待。由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这样的通货膨胀对各国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国作为一个低端制造业大国,属于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所以,我们更需要认识这种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其所带来的挑战,以追求一个有效的对应战略。
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民生问题,也是个制造业的生存问题。这一点,看看从早期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史就能明白。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的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食品,几乎没有剩余的购买力来消费工业品。所以,工业革命的前提,就是农业革命。这种农业革命一来使较少的农业人口可以养活较多的工业人口,使大量劳工脱离土地集中于城市的大工厂成为可能,二来则提高了农业的产量、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使食品在消费中的比重变小,使人们在吃饱了以后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进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消费市场。也就是说,食品的相对价格的降低,是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每当食品价格提高时,不仅民生面临压力,制造业也面临压力。老百姓在菜篮子之外可花的钱少了,制造业要想维持自己的市场规模,就必须通过压低产品的价格来促销。好在在工业革命前半段,技术创新不断,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每到食品价格上涨时,制造业大多能够降价维持市场规模,并通过大幅度削减成本来维持甚至提高利润。这也是工业革命能够保持其动力的原因。
如今中国还属于工业化时代,尚未进入后工业社会,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工业革命前期非常相似。首先,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食品消费在老百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这部分价格的上涨,对民生的影响特别重。钱如果全花在菜篮子上,购买工业品的能力就大幅度降低,所谓“内需”不仅无法“拉动”,反而可能萎缩。这就向制造业提出了降价维持市场规模的要求。第二,在工业革命早期,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而且在美洲不断开拓,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价格,为工业品的降价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面临的国际境况正好相反。如今世界早已经没有当年美洲那种新边疆。全球经济的扩张,带动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给制造业带来的不是降价的条件,而是加价的压力。第三,当食品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不能适当回落而维持老百姓购买力的平衡的时候,整个生活费用就会显著上涨,促使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更进一步给制造业施加了涨价的压力,形成一种涨价不断地刺激新一轮涨价的恶性循环。
再从国际环境上看,崛起经济正迅速融入全球市场。印度在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将超过中国,而且人口年龄低得多,劳动力供应充分得多,劳动力价格也便宜得多。越南在低端制造业领域,正崛起为中国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其人口有八千多万,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预计超过一亿,而且劳动力价格也便宜得多,在制造业领域比中国更有吸引力。目前广东一带,已经出现大量工厂关闭的现象。许多低端制造业在中国正在失去竞争力。
如果人为地压低人民币的价值,也许能为中国的制造业多提供几天喘息的机会。但是,食品、石油、各种原材料的上涨非常迅速,有的甚至以两位数的比例上涨,远非低币值能够补偿的。更何况,低币值只会加剧通货膨胀,刺激前述的恶性循环,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会随着通货膨胀而萎缩,国外市场则受到其他低端国家的挑战,最终还会走进一条死胡同里。摆脱这样的困境,只能迅速摆脱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向对原材料依赖程度较轻、附加值较高的新产业发展。而这种高技术、高创意的新产业的生长,不能象大型制造业那样依赖规模,不能通过国家权力集中资源“攻关”,更不能通过低币值等等国家的保护,而必须靠小企业、个人在自由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微软等等的崛起,都是走的这条路。所以,国家的角色,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小企业摆脱各种管理机构的干扰甚至敲诈,能够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务,使国家权力的运作更加透明、更能够受到社会的监督。否则,中国经济在未来二十年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2 10:58: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