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溪谷活动伤害类型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7-18
经验
888 点
帖子
3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8-5 05:0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溪谷活动伤害类型
林佑骏
曾任:国立空中大学台中登山社社长
现任:彰化县登山协会溯溪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山难救助协会理事
电话:04-7690453
前  言
  综观人类的文明发展,无不以溪流为起源,因此人类与溪流的关系,自古以来即相当之密切,就以现代文明社会而言,溪流依旧扮演着孕育人类的重要地位。也由于人类长久以来依赖河流生存,因此难免会有一些溪谷伤害发生,而其伤害类型也因各地族群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就针对近年来与登山界互动较为密切的溯溪运动为主题向各位报告,又因个人接触溯溪运动不久,溯过的溪流也屈指可数,因此无论在技术或经验上都还在学习阶段,所以在内容上有所疏漏、错误或不适当的地方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前辈、先进不吝指正。
  台湾的溯溪运动乃是于民国七十一年由日本大阪草鞋会茂木完治先生所引进。而于民国七十二年由彰化县登山协会黄孟宗老师创立国内第一个溯溪团体「彰化溯溪俱乐部」,两年后中华民国山岳协会亦成立「台北溯溪俱乐部」,共同推展台湾的溯溪运动。
  若是要将台湾溯溪运动勉强分阶段的话,则大略可分为引进期、推展期、扩张期、颠峰期及衰退期。自日本人开始来台溯溪至溯登台湾的旧五岳为止,可说是为引进期,此期主要是以台湾的溯溪前辈由启蒙到完全吸收日本的溯溪技能及观念为重点。而从国人陪日本队完成台湾旧五岳溯登后至今,可说是已进入了推展期。几年来在溯溪前辈的不断推展之下,台湾的溯溪人口也急遽的增加,因此有心从事溯溪运动的山友,也开始在探讨溪谷运动的伤害与预防,如中华民国山难救助协会每年都会定期的举办溪谷搜救训练,借由各界的经验与技术交流,期能将溪谷运动伤害减至最低,让台湾的溯溪运动更趋成熟。
第一章 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
  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大致可分为因技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伤害及因人为疏忽所造成的伤害两种。此两种伤害又往往相互影响,也就是所谓的疏忽,有时是因个人或团体的技术及经验不足所造成的,相同的,经验、技术及个人的心态也常引发疏忽而造成伤害。常见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有:坠落、溺水、滑倒、误入支流、密丛迷途、失温及其它外伤等。
第一节 坠落或滑落
  坠落或滑落原因相当多,以下介绍几种较可能发生之种类。
一、于岸边攀爬或行走时滑落
  原  因: 大多为岩石湿滑,无良好之把手点及踏足点。
  因应方式: (1) 选择良好牢靠之把手点及踏足点。
               (2) 运用器材辅助确保通用。
               (3) 避开湿滑困难路线,采行小高绕方式通过。
二、高绕时坠落
  原  因: 会采行高绕大都是遇到困难点,如瀑布、大深潭等,而往往在瀑布、深潭两旁大都为陡峭的岩壁,因此高绕时很容易发生因攀爬而坠落,所以瀑布高绕是溯溪活动中,相当危险的因素之一。
  因应方式:(1) 高绕时尽可能退回下游一段距离,在两岸较不陡峭之地型再行高绕。
                     (2) 高绕时应注意把手点及踏足点是否牢靠。像枯枝及松动之岩石都是相当危险的。
                     (3) 高绕下切时,必须注意因失去平衡而坠落,尤其是背着重装高绕时。
                     (4) 必要时最好做绳队确保。
三、攀登坠落
  原  因: 溪谷岩壁大都湿滑不易找到良好之把手点及踏足点,且因穿著溯溪鞋对攀爬并不甚理想,因此增加其困难度。攀登可分为上攀、下攀及横攀,溯溪最常采用的是上攀及横攀,而其中又以横攀最为常用。
  因应方式: (1) 攻击手应卸下不必要之装备以方便攀爬。
                            (2) 先观察研拟最安全可行之攀爬路线,必要时可用望远镜观察把手点。
                            (3) 利用器材及绳索确保通过,必要时应使用岩钉、岩契、马蹬或钻打膨胀锚桩加以确保。
                            (4) 固定点架设距离不可太长。
                            (5) 退回下游采行高绕。
第二节 溺水
  溺水是溯溪活动中最可怕的伤害因素,当一个人溺水时,其它人员必须赶紧采取救援行动,而无太多时间加以研讨如何救人,因此溺水救援应于平时即加以演练,并有一套模式,待真正救人时则可马上采取行动,而不会不知所措或用错方式影响到救人的时效。
  当将溺水者救起后,若发现溺水者已无心跳呼吸,应先以C.P.R心肺复苏术给予急救,并尽速的送医院观察,在将患者送医途中应注意其保暖及避免患者于途中二次溺水。若救起之溺水者仍意识清醒,则先让其休息观察有无异状,再行决定是否继续往前溯,若是患者咳嗽不止,应先送医检查,以免肺部引发感染。
一、因坠落滑落而溺水
  原  因: 请参考第一节各项之原因。
  因应方式: (1) 拋绳给落水者,将其拉出。
                            (2) 利用钓杆或树枝将其拉出。
                            (3) 救援者先以绳索确保,再入水救人。
                            (4) 平时练好泳技,可自行脱困。
                            (5) 不谙水性者可穿著救生衣。
                            (6) 横攀时固定点距离不可太长,以免坠落时落入水中溺水。
                            (7) 尽可能以器材救人,而不要空手入水救人。
二、卡绳溺水
  原  因: 当攻击手泳渡时,因确保绳给绳太松,而被水流卷入石缝中卡住,使攻击手动弹不得而溺水。
  因应方式: (1) 确保者不可将确保绳给绳太松。
                            (2) 确保者可将确保绳拉高,使其尽量离开水面,除可避免卡绳外更可减少因水流冲击绳子所产生的阻力,以方便攻击手泳渡。
                            (3) 由另外一位伙伴做自我确保,然后沿着第一条绳索至溺水者处,将第一位攻击手确保,再解开原先之确保勾环拉回岸上。
                            (4) 攻击手自我解除确保,然后顺着确保绳游回岸上。
三、横渡急流溺水
  原  因: 一般急流水位于大腿时即不易通过,容易被冲倒至下游落差深潭溺水,因此急流横涉之选择点及确保相当之重要。
  因应方式: (1) 水位不是很高时,可以二人或三人一组,以搂腰互抓背包带或吊带方式,面向对岸缓缓而行。此法优点乃水的阻力增加不大,但抵挡水的力量则由两只脚增加至四只脚或六只脚。
                            (2) 避免在太靠近落差点的上游横渡,因万一被水冲下落差,将不易将人拉上来。
                            (3) 若横渡点无法远离落差,则应架设一条固定绳绷紧,再用一条拖拉绳做双绳确保流星法。
                            (4) 攻击手横渡时可利用双绳,一条固定于上游,其长度以可横渡至对岸,但又不至被冲下至落差点,另一条则与第一条形成一大角度,这样攻击手可利用第一条固定绳做钟摆方式通过,第二条活动绳则万一攻击手失败时,确保者可将其拉回岸上。
                            (5) 若攻击手被冲至落差点溺水不易拉回时,则可适下游溪况自我解除确保游至下游岸上。
                            (6) 水流不是很急时,可利用手杖于下游处协助通过或以手拉手方式协助通过。
四、因漩涡及回流而溺水
  原  因: 溪谷中的漩涡可能发生于落差点的上方,因溪床上的大石头下有大缝隙,使水流由大缝隙流出,若人溯行于其间,可能会被卷入水下石缝中而无法脱困相当危险。回流大都位于滑瀑或急流落差下的深潭,因下游有岩石挡住,使水流不畅而产生回流现象。
  因应方式:(1) 若见水不是由水面上流至下游,而是由岩缝流下则应避开此路段,以免被卷入漩涡。
                            (2) 跟随较细心有经验之老手,可及早判断出漩涡、回流,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3) 误入回流可用器材或以人确保入水救援,将可轻易的将人拉出。若误入漩涡则救援工作将较困难危险。
                            (4) 某些漩涡及回流都可从水面上的落叶或水流观察判断,溯溪者应多加观察以累积经验。
第三节 跌倒、滑倒
  跌倒或滑倒为一般溯溪中最常见之伤害,虽造成的伤害不大,但有时也会因此影响到动作的协调性,而造成再次的跌倒。而个人的技术、平衡感、踏足点的选择。及溯溪鞋的良莠都是重要的关键因素,而溯行时有时也可能因队友的疏忽,造成的碰撞而使身体失去平衡而跌倒。
一、跳石动作造成的滑倒
  原  因: 溯行途中常因踏足点距离太长,而需以跳石方式方便通过,在跳跃着地时因石头光滑造成重心不稳而滑倒受伤。
  因应方式: (1) 需做大动作跳跃时,尽量以四肢着地方式来增加身体的平衡。
                            (2) 选择较干燥不易滑之岩石当落地点。
                            (3) 避免不必要的跳石动作,宁可改行其它踏足点或涉水而过。
二、溯行于一般路段造成的滑倒
  原  因: 在许多平缓简单之路段,仍常见许多人滑倒或跌倒,其原因大都为漫不经心及踏足点之选择不当。
  因应方式: (1) 溯行时应选择较不易滑之踏足点,如岩缝、岩棱、粗糙岩面、干燥岩石、水花下石头、水下细石子及沙面。
                            (2) 避免行走于水淹得到,太阳也晒得到的石头,因此种踏足点最容易滑倒。
                            (3) 许多倒木皆相当光滑,行走时需特别小心。
                            (4) 于光滑地型及落差地型尽量将重心放低,尤其是往下溯时。
                            (5) 于落差地型尽量互相协助,可运用大腿、肩膀、双手、背部甚至头部协助队友上下落差。
                            (6) 于光滑地型可用绳圈或拉手来协助较弱队员通过。
                            (7) 利用树枝当手杖来协助平衡。
                            (8) 即使溯行于平缓溪谷,亦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节 误入支流
  原  因: 长程溯行或初次溯行之溪谷常因路线不熟,在大高绕时误入支流,而偏离溯行之路线。虽不致于造成伤害,但却平白的浪费许多体力与时间。
  因应方式: (1) 高绕时不可偏离主流太远。
                            (2) 随时观察主流所在的山谷方向。
                            (3) 高绕前先研判地图及高绕路线,若地图上有显示支流则应特别注意。
                            (4) 随时对照现地是否吻合。
                            (5) 一经发现误入支流,应设法回到主流,以免偏离预定路程。
第五节 密林迷途
  原  因: 溯行时于大高绕或要上岸走密林溯登山顶时,常因无任何路迹及视野不佳而造成迷路其可能造成体力消耗、粮食不足及心理上的恐惧。
  因应方式: (1) 高绕时应以地图、高度针、指北针、角度尺经常对照现地,可运用合流点、尾棱、大转折点、峡谷、大落差、崩地、山头、鞍部甚至高压电塔做为判断之依据。
                            (2) 携带通讯器材与外部联络。
                            (3) 若于树丛里,可借由爬到树上高点观看远处地型,确认所在位置,唯需注意爬树安全或用绳索确保。
                            (4) 避免摸黑赶路。
                            (5) 只要人员安全装备齐全,则迷途并不可怕,因人还是站在地球上,只是换个点而已。切勿慌张乱闯,以免受伤及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第六节 失温
  当队伍中有人身体不停的颤抖,这就是失温的前兆了,此时应立刻给予保温及补充热量。
  溯溪因长时间浸泡于冰冷的溪水中(高海拔溪谷,水温常降至十度以下),因此很容易造成失温或肢体末稍冻疮,又加上湿冷效应,当山谷的风吹来,很容易带走大量体温,造成失温或增加体能消耗。
  因应方式: (1) 选择保暖性佳不易挂水之衣服穿著,一般登高山所穿著的排汗衣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裤子可选择舒适不易挂水的混纺运动裤。
                            (2) 近来有许多溪友将潜水用的防寒衣拿来做溯溪衣着,实在是不错的选择,因其不但保暖不挂水且具有浮力,对于溯行时的小擦撞亦具有保护的作用;但其也有缺点,一般在大高绕时即无法穿著闷热的潜水衣,必须将其放入背包,但潜水防寒衣体积,既大又重实在有点不方便打包,因此潜水防寒衣于溯溪活动之适用性则有待溪友们自行斟酌。
                            (3) 溯溪若觉得寒冷或山谷有风,可将风衣或雨衣穿著在外,减缓体热流失的速度。
                            (4) 带保温瓶或糖果干粮,随时补充热量。
                            (5) 长时间休息可用毛巾将衣服身体稍微擦干。
                            (6) 煮食热饮或姜汤驱寒。
                            (7) 利用炊事时间升火取暖。
                            (8) 长途溯行尽量行走于岸上,避免身体泡水。
第七节 其它外伤
  溯溪时因个人的经验、技术、警觉心及环境的因素,可能造成各种不同的外伤,包括:擦伤、撞伤、割伤、刺伤等,因此急救包药品的内容可能与登山不尽相同,应视实际需要而定。
一、擦伤、撞伤
  原  因: 可能因攀爬滑落或坠落及溯行时滑倒所引起。擦伤一般均较轻微,可能只是皮肉之伤,但亦会引起伤口感染,因此仍不可忽视。撞伤则差异较大,轻者皮肉红肿,重者可能造成骨折及器官受损。
  因应方式: (1) 大略与本章第三节之因应方式相同。若有受伤者除给予适当治疗之外,应考虑队伍是否继续前行或折返。若有重伤者应尽速送医或求援,并注意其保暖。
                            (2) 穿著防滑手套、护膝、护肘、护小腿可减轻因擦撞所造成的伤害。除了露宿休息或特殊情形,安全盔不可轻易脱下。
二、割伤、刺伤
  原  因: 造成割伤、刺伤的原因,可能是锐利的岩石、芒草、树枝、箭竹、有刺植物等。
  因应方式: (1) 避免穿著短袖短裤溯溪。
                            (2) 穿戴手套可避免手部被割伤及刺伤。
                            (3) 高绕密林或箭竹,可载上防护眼镜或泳镜保护双眼。
                            (4) 高绕密林载着安全盔,可保护头脸被割刺伤及方便于密林之穿越。
                            (5) 高绕密林应避免将树枝、箭竹弹回,打到下一位队友。
第二章 大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
  大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很难以二分法来区别,例如险恶的高山雪原及溪谷地型是大自然因素,但其存在那里并不会伤害到人,会伤害到人的往往是由于人们主动的去接触它而产生伤害,前者是自然因素,后者是人为因素。若勉强将溯溪中自然伤害因素归类的话则有:溪水暴涨、打雷闪电、地震、落石等,这其中几乎与气候关系离不开,因此气候的好坏,深深的影响着溯溪及登山的安全与成败。
第一节 溪水暴涨
当您看到峡谷地型岩壁上的水线时,您会觉得不可思议,水竟能涨高一~二公尺。台湾因地型陡峭,溪水涨得快也退得快,当溪水高涨时其困难度将增加好几倍甚至无法克服通过,因此于长程溯登中遇到大雨,如何判断溪水高涨的速度与程度,是每位从事溯溪运动者,必须学习的课题。
  原  因: 大都于河川的集水区范围内落下豪雨所造成,再就是因集水面积广大及溪谷狭窄,而造成水量急速暴涨。
  因应方式: (1) 研判地图了解该溪流之集水面积大小、林相覆盖比例、林相别、坡度等。
林相覆盖率愈高、坡度及集水面积愈小,其雨水到达溪谷时间将愈长,有利于溯溪者应变逃脱。而原始乔木林相因树冠具有阻挡雨水落下的力量及地上有层厚厚的腐植层,因此可大大的减少雨水直接打到泥土所产生的径流。
                            (2) 广泛搜集该区每季每月之降雨率及降雨量。
                            (3) 上岸高绕或休息。
                            (4) 毅然折返。
                            (5) 选择营地应考虑半夜下雨是否会淹水及有无撤退路线。
第二节 雷电
  原  因: 夏季是溯溪的旺季,也是天气最不稳定的季节,典型的午后阵雨常带来雷电,是从事户外活动的一大威胁。虽然闪电会由最近(高)点,导入地面接地,但因其所产生的威力相当惊人(目前地球上无任何一座发电厂之发电量能与它相比),因此活动于水域的溯溪运动,仍应防范雷电于未然。
  因应方式: (1) 遇雷闪时,最好先离开水域到岸上密林中避一下。
                            (2) 于岸上避雷电时,应除去身上之勾环及金属器具以免感电。
                            (3) 紧接着雷电而来的可能是雷雨,因此应考虑是否撤退。
(4) 若溯登于高山草原遇雷电,应迅速卧倒或躲入地面凹处,并将金属物暂时远离队伍。
第三节 地震
  原  因: 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及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接处的台湾,其发生地震之频率相当之高,又台湾属于幼年期山谷,许多地型尚不稳定,因此随着地震可能带来的坍方及落石,将影响溯溪活动的安全。
  因应方式: (1) 搜集资料了解该区之地质。
                            (2) 大雨及地震刚过,避免进入溪谷山区。
                            (3) 遇地震时尽量回避可能发生坍方及落石地。
                            (4) 考虑撤退。
第四节 落石
  原  因: 自然因素造成的落石,一般都在地震及大雨过后因土石松动所产生引起的,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造成的伤害也比较严重。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所造成的落石范围都较小但频率却较高,大都是于高绕或下切时将石头踢落而打伤同伴,而这关系个人的技术及警觉心。有人行走如蜻蜓点水,不留痕迹。有人行走则如大象过境,满目疮痍。
  因应方式: (1) 不于崩塌处及可能落石的光秃地休息。
                            (2) 高绕时由经验、技术较佳者,选择较不易发生落石的路线行走。
                            (3) 遇落石应大声警告队友。
                            (4) 高绕或下切时,前方队员有责任将不牢靠之石头搬离行走之路线,最好将石头安放于树干上坡处或地面凹处,切不可将石块往下拋,以免引起更大之落石,且石头往往不会直线往下滚,可能会滚回行走方向打到队友,尤其是位于上坡处的队员,更是严禁拋石。
                            (5) 高绕坡地时,不可摘下安全盔。
                            (6) 小队伍高绕或下切时,尽量缩短队伍长度,如此即使上方队友踢落石头,其滚动高度也较低,滚动速度也较慢,因此造成的伤害也较小。
                            (7) 大队伍高绕或下切时,应分批行进,位于下方之队伍应避免于上方行进队伍的直线方向下等待,以免被上方踢落之落石打到。
第三章 动植物伤害
  溯溪运动因大都行走于人烟罕至的原始密林,植物群相及动物生态均远比登山来的丰富,偶而也可撞见下溪喝水的大型哺乳动物。大型哺乳动物如台湾黑熊、山猪,虽对人类威胁较大,但其嗅觉灵敏数量也较少,因此造成溯溪者的伤害机率并不大,以下仅介绍几种较可能对溯溪活动造成伤害的动植物。
第一节 毒蛇
  台湾有62种蛇类,其中26种为有毒蛇。大略可分为出血性毒、神经性毒及混合性毒三种,属响尾蛇科的出血性毒蛇大都有热血孔,可感觉到哺乳动物的体温。溪谷中最常见之毒蛇为赤尾青竹丝,属出血性毒,咬人率为全台最高,而死亡率则只有10%,为毒蛇中最低。青竹丝喜欢停留于溪旁岩石、岩缝及岸上的小树枝上,往往会在同一地点上停留数天等待猎物。
  溪谷另一种常见毒蛇为龟壳花,常躲藏在岸上干燥的石缝中。另外属神经毒性的雨伞节也喜欢至潮湿地活动,其咬人的死亡率为全台最高,大都因被咬者没发现被蛇咬,而延迟了急救的时效。一般发现蛇并不需太惊慌,只要远离它一公尺以上即不会被咬,因人类不是蛇的食物,除非必要它不会浪费保贵的毒蛋白来咬人的。
  因应方式: (1) 打草惊蛇虽然有效,但却不适用于坎坷地型的溪谷活动,因此溯行中只能眼明反应快,避免碰到毒蛇。
                            (2) 长时间休息或扎营,应先检查或清除休息场地避免蛇咬。
                            (3) 于宿营时,可取一堆柴火,驱赶虫蛇。
                            (4) 蛇与蜂为色盲,着浅色衣物,可减少被咬机率。
                            (5) 携带毒蛇急救器或拔罐;拔罐可用大、中、小塑料针筒,将前面用小刀切平代替,也可将燃烧的纸张放入空底片盒中,再迅速的压住伤口当拔罐。
                            (6) 拔罐的使用最好时效为刚被蛇咬的五分钟,但可被吸出之毒液也相当微少。各位想象我们生病打针时,您能用拔罐将药剂吸出多少呢?
                            (7) 被动物及毒蛇咬伤时,应消毒或洗净伤口。被毒蛇咬伤时可用绷带做大面积的逆血循环包扎,以阻止淋巴组织快速流入心脏。
                            (8) 过夜时应将鞋子及装备包好,避免躲进虫蛇。
                            (9) 穿拖鞋于营地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10)被蛇咬应尽速送医,有经验医师可从患者症状,判断出神经性毒或出血性毒。
                            (11)被蛇咬最重要为心理建设。
第二节 毒蜂
  溯溪时最怕于高绕密林误触蜂巢。一般来说成群的胡蜂,远比毒蛇及其它动物的伤害来得可怕,原因是其组织性及防御性强,且以飞行方式攻击目标也较不被地型所限制,因此动植物伤害中以毒蜂防治最为重要。
  因应方式: (1) 蜂巢范围50~100公尺内,大都有巡逻蜂负责警戒,发现巡逻蜂时应迅速离开勿逗留休息。
                            (2) 遇巡逻蜂时不可挥动空气或故意拍打它,除非它停在你身上准备螫您,因毒蜂对气流相当敏感,异常的气流会引起它的注意而产生攻击,甚至连呼吸都应以手将口鼻稍遮掩,勿将热气直接呼向毒蜂。
                            (3) 毒蜂为色盲对于深暗色衣着较会攻击,因此穿著浅白色光滑衣物,较不会引起毒蜂的攻击,尤其是应带帽子,避免将黑色的头发暴露于外,引来毒蜂攻击头部。
                            (4) 遇蜂群攻击应尽量保护头部,并往下风处逃离。
                            (5) 于溪流旁遇蜂群可暂时潜入水中,并用安全盔盖住脸部,利用安全盔内之空隙来呼吸或躲入飞溅的水花下避开蜂群攻击。
                            (6) 不幸被蜂螫应尽速以清水洗净毒蜂所留下的费洛蒙气味,避免引来更多的毒蜂攻击,然后再以氨水或尿液来中和毒性。
                            (7) 毒蜂螫伤与毒蛇咬伤之急救略似,除了解毒、消毒、包扎外,过敏性体质的人也可携带抗过敏性药剂。
                            (8) 扎营前应先小心检查营地附近有无蜂窝,并升一堆柴火驱虫蛇。
第三节 蚂蝗
  蚂蝗即我们常称的水蛭,喜生长于潮湿地,会利用齿咬破人的皮肤吸取血液,其所分泌的唾液含有水蛭素,可防止人的血液凝固,且唾液中的组织胺可使人的小血管扩张便于吸血。
  至于蚂蝗会附着于人,可能与蚊子一样会侦测人的体温或对移动之物产生攻击。溯溪中时常可能高绕于潮湿的丛林,因此受到蚂蝗攻击的机率也相对的提高。
  因应方式: (1) 穿戴潜水布料的小腿护具,可避免蚂蝗附着于腿部吸血。
                            (2) 休息于潮湿的中低海拔山区,应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
                            (3) 休息及感觉身上有瘙痒应仔细检查是否有蚂蝗附着。
                            (4) 发现蚂蝗吸血可用盐巴或烟草洒在其身上,因盐份很容易被蚂蝗吸收,会将蚂蝗体内之水份渗透出来使蚂蝗死亡,同时可配合手在患部周围拍打使蚂蝗震落。
                            (5) 蚂蝗若吸入太深,应以上述方法处理,切勿用手将其用力拉出以免蚂蝗被扯断成两截,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第四节 植物伤害
  植物伤害可归类为有毒植物及有刺植物两大类。有毒植物伤害常见的有木本植物的咬人狗及草本植物的咬人猫,其中又以咬人猫数量最多最常见。有刺植物则以刺藤、悬勾子、高山蔷薇及玉山小蘗为最多。植物造成的伤害虽不及动物造成的伤害来得严重,但对于长程溯行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因应方式: (1) 穿戴手套及长袖衣物,可避免相当程度的伤害。
                            (2) 高绕密丛时应注意把手点枝干是否有刺。
                            (3) 休息时应注意身旁植物是否为咬人猫。
                            (4) 携带药品可减轻因接触有毒植物所引起的过敏反感。
                            (5) 穿行于有刺密丛区,应注意保护脸部及眼睛。
                            (6) 利用瑞士刀之小夹子将勾刺拔出。
                            (8) 穿著光滑衣着于密林穿越可减少衣服被勾住。
第四章 溯溪运动常见之运动伤害
  溯溪运动因行走于石头林立凹凸不平的困难地型,因此常造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运动伤害,如踝关节扭伤、手臂拉伤、疲劳性骨折等。运动伤害初期应施于R、I、C、E即休息、冰敷、压迫及抬高,等过了2~3天后才可施予热疗或冷热交替疗法。于溯溪中若发生轻状的运动伤害,不太可能做长时间的休息及抬高患部,因此冰敷及适当的包扎即相形重要,尤其是以冰冷的溪水做冰敷的治疗更适合于溯溪运动。
第一节 踝关节扭伤
  原  因: 踝关节可说是人体关节中最易扭伤的关节,尤其行走于湿滑不平的溪谷,更容易因踩空或脚底翻转而造成足部踝关节扭伤。因应方式:
                            (1) 选择较厚较良好的溯溪鞋。
                            (2) 选择良好踏足点避免滑倒扭伤。
                            (3) 避免跳跃式的溯行。
                            (4) 平时多加强运动增加肌肉及肌腱力量。
                            (5) 以贴扎贴布方式或用弹性绷带来保护踝关节避免扭伤。
                            (6) 扭伤时可借用手杖来减轻患部承受的重量。
                            (7) 短时间无法离开溪谷,可服用适当药品以缓和肿胀及疼痛。
                            (8) 立刻实施R、I、C、E,尤其是浸泡溪水冷疗,冷疗有以下几个优点:
                            A. 冷敷会增加胶原纤维的强硬度,使它不易被拉断。
                            B. 可以使局部的血管收缩,减少急性发炎的肿胀。
                            C. 可以有效的放松肌肉,使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张力减慢。
                            D. 可以局部的麻醉患部达到止痛效果。
E. 可以降低局部的新陈代谢速率,抵消发炎所引起的红、肿、热、痛,因此冷敷是溯溪中对于运动伤害最有效且最方便的方法,其冷敷时间愈早愈久效果愈好。
第二节 肌肉拉伤
  原  因: 肌肉拉伤是一条或一群肌肉因用力过度或突然而不当的扭转,以致过度伸展,而造成肌肉或肌纤维的断裂和肌腱的损伤。溯溪中最常见的肌肉拉伤为手臂拉伤及闪腰。
  因应方式: (1) 于落差协助拉人时,切勿用力过猛造成他人手臂拉伤。
                            (2) 要将地上之大背包背起时,切勿弯腰猛力转身提起以免闪腰,可两人共同协助提起彼此背包,或先将背包提至石头上再背起。
                            (3) 丢掷冰锤或先锋爪时,应充分的做好手臂的暖身运动,并先以空手试作拋掷动作。
                            (4) 拋掷冰锤或先锋爪,应以手掌握住把柄并将理好细绳握于另一只手,向目标远处拋掷,再缓缓拉动绳索勾住。切勿以西部牛仔方式,手握绳索旋转先锋爪,因此种方式很容易打到队友,且拋掷方向往往不是向前,而是飞向左右甚至后方打到人。
                            (5) 可事先将背包底部用铆钉打几个洞,方便背包内的水流出,避免因渡潭时背包浸水增加重量,使手臂及腰部因拉人而受伤。
第三节 疲劳性骨折
  原  因: 疲劳性或称压迫性骨折,可能是因长时间受压迫,骨骼不胜负担而产生的裂现象。溯溪中较可能发生的疲劳性骨折包括:胫骨、腓骨及跖骨,尤其以跖骨较常见。
  因应方式: (1) 选用鞋底较厚鞋跟有加高之溯溪鞋。
                            (2) 平时加强运动增加骨骼的承受力。
                            (3) 减少不必要的跳跃动作。
                            (4) 长程溯行应适时的休息。
                            (5) 小腿穿戴护具可增强胫骨、腓骨承受力。
                            (6) 长时间高绕可更换较舒适的鞋子。
                            (7) 另外长时间溯行可穿分指袜或鞋内套,避免脚底因摩擦起水泡。
结 语
  台湾因山高水急,溪流切割厉害,因此造就了相当优美变化的溪谷地型,又因台湾的林相茂密,生态丰富多样性,更加添了溪谷山岳的吸引力。因此每年均吸引不的山友从事溪谷的探险享受溯溪的乐趣,这包括日本岳界每年以朝圣般的心情前来亲泽台湾的溪谷。但我们了解溯溪运动乃是一种长期暴露于危险环境下的技术性户外运动,无论就其危险因子及可能发生伤害的比率都远比登山活动来得高,又其发生伤害后的救援工作相当的困难复杂,因此如何避免因溯溪活动所造成的不必要伤害,乃是撰写此文的最大目的,然而也希望各界不要因此而对溯溪运动产生了怯意,我们应该以更谨慎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溯溪运动。在往后的研讨会中,期望各位先进、各位同学能发表更为精辟独道的溯溪文章,提出更多的疑问及因应方法,共同来探讨。
参考书目
一、安全教育与急救 黄松元等编着 国立空中大学用书
二、运动伤害 赖金鑫编着 国立空中大学用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文章转自别处,不代表本论坛立场,谨向原作者致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12-28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