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穿行者

标题: 横穿太白[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桑珠小莉    时间: 2003-8-14 05:47:50     标题: 横穿太白[转帖]


作者:西北狼
横 穿 太 白
刘崇学
太白山属秦岭主峰,海拔3767.2米,是中国东部最高峰,在陕西境内,横跨眉县、周至、太白三县。据《列仙传》载:“其山春夏秋冬,望之皓然,故名。”而《录异记》曰:“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如玉,时有紫气复之。”据地质学家考证,亿万年前,秦岭地区是一片汪洋,后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涌,这里便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太白山以高、寒、险、奇、富饶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它奇妙典型的气象景观;太白山是珍贵丰富的生物宝库,这里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天然基因库;太白山有独特不二的地质地貌,为地质考察提供了依据;太白山还有古老神秘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风光使太白山自古以来就成为帝王官宦的必游之地,也是儒、释、道的重要活动场所,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同时,由于太白山的陡峭峻拔和道路漫长,历来为登山者所青睐。1956年4月25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32人集体登上太白山,从而拉开了我国登山运动的序幕。南北穿越太白山,是许多登山爱好者的一个目标,笔者于2003年7月20日至23日,与两位同伴顺利穿越。在此将登山日记略加整理,以供同好者参考。
2003年7月20日      星期日    晴
上  午
暑假刚放,阴雨绵绵,我们几人酝酿已久的太白山之行只好延期,每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关注着地方和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希望天公作美,使我们早日成行。在连续三日的晴好天气之后,我们终于决定出发。
早晨6点整,在校门口集合,我们队伍里的年龄最长者,担心天气变化,放弃了这次机会,所以只剩下我、赵老师和王老师三人,他们俩人都是教授,一个研究电气,一个研究哲学。这次活动分两组进行,我们是A组,将由营头进山,B组多为女同胞,明天出发,由汤浴进山,明天下午,我们两组将在山巅会合,之后我们顺南坡下厚畛子,她们由原路返回。这是一个有趣的登山计划。
10分钟之后,便坐上了去眉县的长途汽车,走西宝南线。8点,到达眉县东站,一下车,便坐上了去营头的汽车。车上有两位老者,看见我们的装束,便热情与我们搭话,讲一些山里的情况,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通过红河谷,只能到达下极寺,不能与营头之路相会,这就纠正了冯老师的一个不正确判断。天气是晴朗的,心情是愉快的,一年来的期盼,长时间的筹划,终于在今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怎能不叫人倍感兴奋呢?
9点钟到达营头(海拔750米),联系好一辆面包车,讲定送到蒿坪寺30元。然后去餐馆吃饭,恰巧就是去年8月15日用餐的那家,不过已经易主,回忆去年的面食,特别叮咛厨师,面不要扯太薄。眉县的扯面,真实在,满满一大碗,这是我们进山前的最后一顿饭了,以后的几天将全靠干粮和方便面维持。由于乘车时赵老师先付了钱,我们便爽性由他负责这次登山支出,每人交给他100元,回家再算。
10点钟,坐上面包车,朝蒿坪寺进发,起先是柏油路,路况还不错,是专为红河谷修的,之后,拐进另一个山沟里,道路坎坷不平,车便上下颠簸起来。山中有少许的雾气,只能看见近处的山恋,问司机天气晴朗时能否看见拔仙台,司机说不能,语气挺肯定的,我心里却不以为然,虽然并没有真凭实据。
到达蒿坪寺(1150米),已是10点30分。将行囊一件件从车中取出,肩背手提,我们的登山之旅便正式开始了。王老师的背包最沉,据他说在家中称过,刚30斤,让他掂我的,估计不到20斤,赵老师的最简单,有10多斤吧。路边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溪水欢快地流淌着,山上的植被非常好,绿绿的,厚厚的,空气清新而湿润,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热情地欢迎我们。
走到一处叉路口,记得去年沿右边的缓坡上,经过地藏菩萨庙到达下白云,绕过了中山寺,今天便决定从左边的陡坡上去,11点20分,到达中山寺(1400米),寺的前后有两座大殿,两边是厢房,看庙的和尚叫释界辉,年近七十,待人随和。寺里还有三位香客,是从斗母宫返回的,其中一个是武功人,女,59岁,另外一男一女是眉县人,原来都是单人行走,进山后碰在一起的,他们敢于一人进山的勇气实在叫我们佩服。在庙里喝水、闲聊,休息到12点,出发。从后门出来,看见庙后有一处茂密的竹林,但见万竿摇曳,翠绿可人,清韵十足。
道路全是“之”字形,比较陡,路两边树木高大,枝繁叶茂,树荫遮天蔽日,此处当属栎松类景观林。向山上望去,只见崇峦叠嶂,莽莽苍苍,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太白山在慢慢向我们展现她那不凡的神姿。回想自去年第一次造访她,再登太白成为我魂牵梦萦的一个情结,一个美梦,今日梦想成真,叫人是何等的欣喜和快慰呵!
下午
12点20分,到达下白云(1600米),房舍虽然完好,可惜无人居住,跟去年一样,领着他们登上庙后的“观景亭”,远观近眺,风景殊绝,令人心旷神怡。下白云到上白云,基本沿山脊而行,树木仍是郁郁青青,树种以橡树居多。1点20分,到达下白云(1800米),看庙的仍然是去年的那位道士,年近古稀,沉默寡言,去年我们在庙里休息,他用筛子筛着黄豆,一言不发,今年我们就坐在他厨房前的桌子边,他竟然为我们端上热水瓶和桔子粉,真让我们感动。出发时,从山顶下来三位香客,是太白人,要下鹦鸽镇。
3点钟到达骆驼树(2000米),庙前果然有一颗粗壮的枯树,苍黑色,枯枝杈丫,直指天空,怎么看都不像骆驼,道士说真正的骆驼树在下面,我们奇怪怎么上来时就没看见呢。这位道士叫叶世民,热情而健谈,我们上香时,他指着灯前的一张黄表,说是要看自己到底修炼到第几层,说他的师父最喜欢他,临终将法衣传给了他。披上那件色彩鲜艳的法衣,很精神地让我们给他照了像,问他今年正月初二可曾遇见一行十五人踏雪上山,他说遇到过,当时雪有两尺厚,那帮人傍晚才来,在他庙里住了一夜。那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西安“针叶林组织”策划的一次踏雪登太白山活动,实属壮举。
4点20分到达大殿(2300米),这之前的路已有了一定的陡度,我们已经大量出汗,毛巾擦得湿淋淋的。大殿庙宇宏伟,干净整洁,已有登高望远的气势,庙后的山峰由底向高排列着,犬牙交错,怪石嶙峋,树木葱笼,庙前则能远望鹦鸽镇和石头河水库,通向桃川的公路似一条白丝带,蜿蜒曲折地伸向西南方向。
在此用餐,才发现来时匆匆,竟将四张甜饼忘在了冰箱,让王老师打手机与B组的舒畅联系,让他明天替我带着,可惜手机无信号,看来后天要饿肚子了,王老师安慰我,说他带的干粮多。他们两位的体力相当好,速度很快,今日的行程比去年快。5点钟从大殿出发,在殿后有一高峰,山势险峻,名曰“焚香台”,上建亭子,道路陡峭,靠下垂的铁链攀登,站在峰顶远眺,眼界又比刚才开阔了许多。据说大殿附近有五个“台”,我们只上了一个,遗憾!
大殿到斗母宫,是一段最陡峭最吃力的山路,高度上升了500米,行走花去了2个半钟头。已经能看见美丽的桦树林了,大多是红桦,层层叠叠的树皮裹了一身,有些便自动脱落,拣起一片托在掌中,颜色淡红,薄如蝉羽。当绕过最后一座峰头,便到了山的西侧,已能听到叮叮口当 口当 的伐木声,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晚霞似火,千山万壑全笼罩在苍烟暮蔼中,我们赶紧拍照。不一会儿,斗母宫赫然在眼,石头垒就的庙房和厢房,满院的萋萋芳草,两边是高插入云的斗母奇峰,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看庙的是一位年轻人,起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以为他是挖药的。他只有35岁,湖南人,非僧非道,自称是“野人”“木头”,性格开朗,待人热情随和,先领我们登上庙后的奇峰,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指点远处的山峰,这是跑马梁,那是拔仙台,当我们还不能明辨时,他便在纸上画图让我们看,终于明白了,在遥远的东边,两座大峰中间,拔仙台一枝独秀,傲然挺立,那就是我们最终要登临的目标,就是我们日夜期盼的太白最高峰,它是支撑我们孜孜不倦攀登的精神柱梁呵!
看庙的年轻人又带领我们登上了左侧的奇峰,比刚上的那座要高得多,险得多,无路可上时,便有悬空的栈道通过,最后一个险处,要依靠上面的一棵小松树做扶手,他一再叮咛我们,这棵树不牢固,只能把着根部,不能把树干,一试,果然不假。赵老师起初不想上,但最终经不住奇峰的诱惑,还是上来了。峰上有木头搭建的亭子,里面供奉着神像,峰顶是一块巨石,我们小心翼翼地攀上去,拣一块平坦处坐着,一边观赏周围的美景,一边与他聊天。他漫不经心地坐在巨石的边缘上,让我们老担心他有掉下去的危险,为了使我们放心,他便调整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位令人难忘的年轻人,本来,住庙的日子会使人变得沉默寡言,落落难合,甚至有些孤僻的,但这位年轻人却丝毫没有那种气息,他满脸是纯真的笑容,坦诚地讲这讲那,我们被他的热情感染着,被他的朴实感动着。他指着拔仙台,说自己只用四个半钟头就能上去,而在我们,却要用去一天还要多的时间。
下了斗母奇峰,年轻的看庙人又带我们去了另一个较矮的峰头,向西眺望,一幕瑰丽多姿的斗母落日奇景出现在我们眼前,但见西边天幕上好像飘来一幅彩色的绸带,这条绸带长长的,几乎占去了半边天,绸带的颜色最初是红褐色,然后是金黄色,之后是淡黄色,最后是黛青色,使人想起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佳句来。天幕是湛蓝湛蓝的,好像是蓝色的宝石,又如辽阔的碧海,星星已眨着眼睛,三三两两地出现在东边天幕上,山风轻轻地吹来,竞有几分凉意,山野是这般的宁静,望着眼前的庙宇、奇峰、苍松、落照,我们仿佛来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世界,是那样的叫人驰魂夺魄。
去年的8月15日,一个大雾弥漫的阴天,我们一行四人在夜幕降临的时分疲惫不堪地来到斗母宫。在此,我们遇到了深圳“丛林穿林者”一行,他们由桑珠、大卫等四人组成,他们已在山中行走了四天,由南边的都督门进山,明天将从鹦鸽镇出山,他们不远千里由深圳赶来,选择的是一条最长的南北横穿之路,着实令我们佩服,也给我们平添了继续攀登的勇气,桑珠曾登过6178米的玉珠峰,这就更令我们刮目相看,以后便经常上他们的网页,时时关注他们的登山行动。
晚上
斗母之夜是宁静和谐的,晚上两点多醒来,明亮的月光从屋顶的缝隙探进来,好像在故意挑逗我们的情思,山中的夜景不可不看,更何识是有月的。记得那年在黄山顶上,留恋山中夜景,一直到子夜时分方睡。我披衣出门,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溶溶的月光像银子般皎洁,月光笼罩下的峰恋沟壑,显得即清晰又朦胧,天似乎变低了,离我很近很近,蓝蓝的天幕上缀着无数颗明亮的星星,一勾弦月像少女那半遮半掩的脸,娇羞迷人,这样蓝的天空,这般明亮的星月,在都市中无法看到,依稀记得只有在儿时的麦场上,才领略过这样清爽明净的月夜。周围的山峰好像巨人一般默默地伫立着,参差不齐的峰尖铁一般地指向云天,他们已静静地伫立了千万年,送走了一个个黄昏和拂晓,又迎来了一个个月缺和月园,迎来又送去了一批批痴迷的香客和游人,大山无语,诸峰默然,我静静地咀嚼着这如醇酒般甘美的月夜,似乎要醉了,不知今夕何年?今夜何处?心如止水一般的宁静无波,无欲无望。呵,万能的造物主,你创造了大美,却将它深深地隐藏,非要让人们经过艰苦的寻找才能发现。
2003年7月21日      星期一      晴
上午
早晨6点起床,天气清冷得如同初秋,登上后面的山峰,只见朝阳初升,光芒四射,千山万壑全笼罩在万道霞光中,今天定是好天气。洗过脸,看庙的年轻人烧了开水让我们泡方便面,又在锅里将我们带来的馒头和饼溜得热乎乎的。边吃早餐,边跟他闲聊,问他可曾回家探过父母,他说像他们这样的人,早把父母看得与芸芸众生一样。又问他冬天在山上怎么过,他说一天只吃一顿饭,就在炕上坐着。就如同我们离不开红尘中的热闹一样,他已经完全习惯于山野的宁静和单调,习惯于一个人面对这千山万水,习惯于孤独、寂寞地过每一天,他是彻头彻尾地溶入这大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望着他那张坦诚、纯朴,满溢着热忱的面庞,我的心既有同情和怜悯,又充满了苦涩和惆怅,以我世俗人的眼光,总觉得他的生活中缺少点什么。去年那位看庙女人非要我们先交钱才给被子,而他却连价都没讲,早早就给我们铺好了被褥,我们问他的名字,他说姓“舒”,名“无所谓”,我说四个字拗口,不如就叫“舒无谓”,他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好的,就叫你舒无谓吧,我们会记住你的。
在此发现太白山的老鼠很有特点,体形小,尾巴短得几乎跟没有一样。
7点30分,我们收拾好行囊,给了善良友好的看庙人40元钱,作为我们的宿费,继续了我们第二天的行程。下一站是平安寺,昨天在斗母奇峰上就看得见,位置要比斗母宫低,几间庙房,一棵松树,清清楚楚的。
8点30分到达平安寺(2700米),庙中无人,大殿还算完好,对面的房子已塌了一半,旁边有几根木头斜支着。这里是三条路的交汇点,除了来路和去路,另一条通往鹦鸽镇。从鹦鸽镇既可以通下白云,也可以通过下边的羊皮沟,直达平安寺。今天天气晴朗,四周的地形和山势看得一清二楚,忆及去年在此歧路处颇费思量,一堆垃圾横在去路,差点让我们走了去鹦鸽的路,虽然凭箭头所指,选择了正确的路,但心里一直没底,只有走到明星寺,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庙前有一棵高大的松树,事后我们才发现,由于平安寺所处的特殊位置,无论我们以后走到什么位置,当回头望时,这棵松树一直在目送着我们,既使在遥远的拔仙台上,也能清楚地看见这颗松树的雄姿,我们亲切地称它“平安树”,是专为游人保平安的。
离开平安寺不久,听见前方有人声,大声呼喊,却无人回应,还以为赵老师听错了,不久就碰见一对老年夫妇迎面走来,山中相遇,乃是缘份,彼此都感亲切。一问才知,男的已69岁,女的62岁。男的40年前当兵时曾在拔仙台工作了一年,对太白山怀着一段深情,现在带着老伴旧地重游,昨天从羊皮沟上到明星寺,住了一夜,觉得体力不支,只好下撤。我们从心里肃然起敬,祝他们一路走好。分手后才想起来,为什么不给他们提醒汤浴之路呢?如果他们从汤浴走,象我们的B组一样,汽车和缆车将他们送到上板寺,剩下的路就少多了,一定能到拔仙台的,不知他们是否知道汤浴这条路。
不久又听见前方人语喧哗,见面后,原来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登山队,全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共十八人,年龄最大的55岁,从洛阳赶来,每个人都背着专业化的登山包,足有40多斤。他们由向导领着从厚畛子上,两天到顶,今天开始下山。将送我们到蒿坪寺的司机的名片给他们,以便他们下山后联系车出山。他们人多,分前后两拔,用对讲机联系着。每个人的脸上毫无疲惫之色,反而显得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真是一群痴情的山水的人呵!
听说,从平安寺到明星寺,是“五上五下”,相当费力。上次走时,并未留意,这次便细心地数起来,到第三回合的上下之后,我们都叹服这段路的漫长,便坐在半坡上加餐以补充能量。已经走了近两个钟头,猜测后面至少还应该有一个钟头的路。然而,一片郁郁苍苍的杉树林出现在右边的山坡上,每颗杉树高大挺拔,足足有十多米高,是云彬,我向两位同伴喊道:“明星寺到了,这片杉树林我记得。”果然,穿过杉树林,便到了明星寺。看来“五上五下”,只是一个约数吧。
下午
11点30分到达明星寺(2800米)。明星寺依崖而建,无人居住,庙内脏乱不堪,几床被子胡乱地堆在地上,时值中午,太阳毒辣辣地晒着,已经能感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昨天海拔高度低,太阳不时还躲在云层里,而我们却一直大汗淋漓,今天就不同了,几乎不出汗。我们在庙房的滴水崖下加了水,简单地吃些干粮便继续前进了。明星寺背后山坡上还是云杉林,浓阴匝地,比刚才一无遮拦的庙凉爽多了。翻过这道山梁,便走在了另一面山坡上,沿着山腰的路蜿蜒而行,开始有大片大片的杜鹃林出现了,叶子圆圆的,光光的,有些像玉兰树的叶子,树干细细的,弯弯的,树身上有着厚厚的苔衣。我们都说,假如是四五月份,满山的杜鹃花开,该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呵!
路过虎口崖,稍作休息,都说该在此处设置屏障,以免不熟悉路的游客掉下去。虎口崖过后是一处风景秀美的谷口,记忆中应该到放羊寺了,结果还没到,而是沿着前面山峰继续登。发现有一堆羚牛的粪便,挺新鲜,便让赵老师做“虎吼”吓走那动物。赵老师今年刚五十,登起山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身材高大而粗壮,嗓子深沉而哄亮,我一路把他的呐喊叫“虎吼”,真有几分像呢!在山中,动物一般是不伤人的,闻见人声,便运运躲开了。不时发现树林中有美丽的锦鸡和轻快的松鼠。
1点45分,终于到达放羊寺(3100米),一切都跟去年一样,没有正式的庙宇,只有石头垒就的一座低矮而简陋的房子,前面用色彩鲜艳的帷幕遮着,里面供奉着三尊神像,庙前有道光年间的铁钟和铁碑,可见以前有庙宇,且香火很旺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我们便躲在帷幕后面休息,用餐补给。掀开帷幕向对面一望,只见来路上有双峰并峙,直插云霄,峰面上既有奇松怪柏依岩而生,又有突兀嶙峋的山岩裸露,很有气势,这便是著名的玉屏峰。在此向东南方向眺望,拔仙台的雄姿赫然在眼,比在斗母宫眺望清晰多了,回头望平安寺,也是历历在目,那颗松树尤其显眼,似乎一直深情地目送着我们。
放羊寺背靠着一座大山坡,满坡是杉树林,低矮的高山杜鹃和高山灌丛杂在一起,甚是好看。
从放羊寺到文公庙,是一段颇为艰难的跋涉,路程本来就长,上升的高度也大(400米),加之是下午,体力贮备也快用尽了,所以这段路用去了近3个半钟头。文公庙就在对面的山坡上,隔一条宽阔的深谷,直线距离并不很长,但必须绕过好多的山湾。从这里开始,雄伟壮观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出现了,大块大块,大片大片的岩石相互堆垒,相互叠压,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腰,山民们形象地叫它“石海”或“胡基窖”,重重的苔藓好像给石头穿上了黑白相间的衣服。初看已叹为观止,后来一片连一片,一堆接一堆,到最后,整个山头,整个山坡,都是巨大的片石。在高山灌丛中还发现了“贴地柏”,矮矮地贴地而生,枝干倒很粗,可见身材虽小,年龄是绝对不小的。
5点钟到达文公庙(3500米),文公庙在一个山洞里,里面供奉着一群神像,去年听导游说,文公即是殷纣王朝赤胆忠心的贤相文仲,此处便是被《封神演义》渲染得奇险无比的绝龙岭,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担当得起此名。文公庙处在一个山梁上,背靠一面大山坡,左右两边俱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这是一个风口,夜间大风刮个不停,两边有3米多高的挡风墙,有2米厚,全是用巨石垒成,据说明朝就有。这座连起来有30余米的石墙,不亚于万里长城的一段,它凝聚着山民的艰辛和劳苦,也镕铸着他们对大山的虔诚和膜拜,有了这两座挡风墙,这里才有撑帐篷的可能,游人才有憩息的一隅静地,我们去年就是在此歇息的。
庙前有三顶帐蓬支着,问那位姓陈的年轻人,得知我们的同伴尚未到来。告诉他假如她们来了,将我们的行踪告诉她们,我们在大爷海等她们。稍事休息,便继续前行。文公庙背后的山坡陡峭峻拔,曾使好多游人望而却步,这便是传说中文仲文太师的殒命之地呵!
气喘吁吁地登上绝龙岭,看见汤浴那条路上有人影在晃动,怀疑是我们B组的同伴,用望远镜反复地看,仍不能证实,我们只好先行,在大爷海会面吧!
迎面走下4个大学生,相互问询,得知他们来自西安,昨天从汤峪进山,没坐汽车,一路步行,上到拔仙台。从汤峪到下板寺,43公里,他们是勇敢的。
此时太阳偏西,热辣辣的仍有余威,大片大片的云海从东边山谷向西漫去,而东边的天空中,竟有一大堆白灿灿的云朵,初看似蘑菇云,再看又似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白白的亮光。而西边的天空,有三团白云,活脱脱一幅“奔马”和两幅“飞龙”的模样,那头“奔马”,扬鬣奋蹄,颇有腾云驾雾之势,而那两条“飞龙”,则张牙舞爪,盘旋往复,白白的鳞片熠熠闪光,在蓝天的衬托下,愈加显出云朵的壮美。
绝龙岭是一段风光独特的地段,路在山腰蜿蜒蛇行,右侧是突兀嶙峋,气象峥嵘的奇峰,颇有拿云摄日之势,左侧是万丈深谷,谷中是著名的“奇石阵”,奇石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它们都是巨石天然堆叠而成,各自为阵,有的似巨人,有的似石屋,有的似大象,有的如雄狮,山路就在半山腰,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
7点半,我们到达大爷海(3600米),大爷海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平静地躺在数座山峰的环拥中。在近4000米的高度,有这么一泓清澈透亮的水,而且不止一泓,还有二爷海、三爷海和玉皇池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奇迹。海边有三顶帐篷,游客不很多,兰州一拔7人,蔡家坡3人,西安4人,加上我们共16人,住宿的床位很宽松。
正在帐篷休息,忽然外面有人喊我的名字,抬头一看,是我们B组的郝女士和她的儿子,惊喜万分,握手道贺。不久,李老师,韩老师和舒畅都来了,果真按我们的计划胜利会合,我们称这是红一和红四方军的大会师,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各自说着路上的经历。
晚上与兰州的山友闲聊,他们由厚畛子上来,准备沿我们上来的路下去,也是一个南北横穿。他们的向导就是去年给深圳的“丛林穿行者”领路的李海良,一个活泼开朗的年轻小伙。兰州队有两位女士有较强烈的高山反应,蔡家坡的一对夫妇反应最厉害,头疼、呕吐,所幸我们队的8人都好,无不良反应,B组的5人住中间的帐篷,与他们聊到10点,回帐篷休息。搞接待的人名叫陈开稳,在山顶呆了20年,前几天宝鸡电视台还为他制作过节目,称他为“太白山的守护者”,假如没有他的帐篷,我们的住宿就成问题了。
晚上
夜晚很激动,翻来覆去睡不着。两点多披衣出去,走上帐篷后面的高岗,观赏大爷海的夜景。月儿已从东边天空升起,蓝蓝的天幕上缀满了明亮的星星,似乎离我们很近,看来明天一定是好天气,冯老师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他放弃这次登山实在可惜。大爷海是一个圆形深潭,清澈见底,晶莹透亮,被誉为太白山的明珠。此刻它安详而静谧,似乎在做着一个甜蜜的梦,潭面上鳞鳞的波光,好似它梦中欢快的笑声,又似梦幻曲那跳跃的音符。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清晰地投入潭底,随着波光一闪一闪的,好像是无数只顽皮的眼睛,四周的山恋像守夜的巨人,又像大爷海的卫士。潭中别有洞天,山的倒影,月的倒影,星的倒影,交织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恍然处在仙境之中。
大爷海使太白山在雄伟挺拔之外,又增添了几分妩媚和娟秀,增添了几分水灵。我似乎听见大爷海那深沉的呼吸,那是亿万年历史苍桑的喟叹,是生命不朽的赞歌。我深深地感到惭愧,扪心自问,我们的住地离太白山如此之近,然而咫尺天涯,相见恨晚呵!自去年第一次造访她,我们一见如故,她成了我日思梦想的一位情人。巍巍太白,请恕我迟来,在今后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中,我将用我生命的全部来感悟你的亘古与傲岸,感悟你最深刻、最震撼、最壮美、最永恒的生存大体现。
从高岗走下,我虔诚地跪倒在潭边,用双手掬起一捧潭水,尽情地喝下,我顿感自己的凡念俗虑都被这琼浆玉液般的潭水清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丝毫的尘滓,我的五脏六腑又好像被这高山上纤尘不染的月光过滤得晶莹剔透,颇有脱胎换骨之感。尘世间的一切是非恩怨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功名利禄,一切梦想都销尽歇息。我多想脱掉衣服,投身到大爷海的怀抱,去肉薄她那砭骨的清凉,洗掉我满身的凡俗之气。
回到帐篷,深深地沉浸在月光和潭水交织而成的静美中,心绪如同断线的风筝,怎么也收不住,一夜无眠……
2003年7月22日        星期二      晴
上午
早晨6点起床,吃过饭,与B组的同胞们在大爷海边合影留念。7点30分,与她们握手告别,互道珍重,她们将由原路返回,而我们将从南坡下厚畛子,完成我们的横穿计划。我们三人在向导的引领下,先观赏了半崖上的冰洞,然后登上拔仙台。拔仙台地势相对平坦,呈东窄西宽、东高西低之势,是一个三角形的平台,在东边最高处,有三间庙宇和一个亭子,庙顶覆盖着铁瓦,铁瓦乃明清遗留,山顶风大,只有铁瓦才不会被风刮掉。
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拔仙台上举目四望,但见群山苍莽,绵延起伏,经历了昨夜的无眠,此刻,站在这3767.2米的高度,我的心格外的平静,固然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迈,但却丝毫没有征服了什么的感觉,我只知道自己与大山进行了一次贴心贴肝的交流,我只是战胜了自我,超越了极限,而大山的高迈依旧,大山的壮美永存。今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中国登山队于5月21日成功登顶,与珠峰8848米高度相比,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早晨的天气颇冷,将带来的毛衣和毛裤都穿上了,有这样两首诗写得好:“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寒,赤橙黄绿白兰紫,春夏秋冬难分辨”;“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百里春花秋叶路,四季风光一日间。”
庙前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几行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经过我们三人仔细辩认,终于看清了内容:“中科院西北分院秦岭考察队第一次调查纪念  1956年8月”,这些字可是经历了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啊。在顶巅刻有“拔仙台”的巨石前合影留念,我们走向二爷海和三爷 海。在顶上观看,觉得它们在一个平面上,相距很近,但走起来却花了一个钟头。二爷海高出三爷海好多,站在二爷海能清楚地望见三爷海,而下到三爷海再回望二爷海时,却只见一个数十米高的石崖,乱石簇拥,重重叠叠。向导向我们解释,这是一个危险地带,山里人叫它“惑人坪”,重叠的乱石会使人迷路,尤其在雨雪天气和雾天。去年上海青年华争荣就是在此遇难的。我们深深地为这位孤胆英雄惋惜,当生命逝去后,一切的辉煌都将暗然失色,一切的冒险都变得毫无意义。
拔仙台附近是第四纪冰川遗址最为丰富的,有冰湖,角峰、石河、石海、石流坡、石环、石圈、冰冻岩柱等自然景观,向来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可惜我们是外行,满眼是石的海洋,不能准确地分辨它们。
在绝龙岭和拔仙台附近,有好多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石塔”,是游人和香客用石块堆成的,其含义相当于黄山上的“心锁”,却比“心锁”显得粗犷、原始。据说只要你怀着虔诚之心,许下心愿,然后垒一个石塔,太白山将保佑你,使你的心愿变为现实。
9点15分,我们下到玉皇池(3300米),玉皇池比大爷海还大,岸边有一座庙叫“灵霄殿”,屋舍俨然,可以住宿。从玉皇池到药王殿,是一段风景绝美的地段,好似一座风光旖旎的公园,向导叫它“草原”或“放马场”,其实是标准的高山草甸。这是一段非常平缓的坡地,满地是菌菌的绿草,密密麻麻,厚厚实实,踩上去软绵绵的,十分惬意。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中,花比草要高出一点,花朵小小的,匀匀的,亭亭玉立,摇曳生姿。草甸上均匀地布满了小杉树,跟人差不多高,好似一个人工养植的牧场或公园,其实是天然长成的,但那均匀和整齐,又分明让人误以为是经人工修剪过一样。草甸上的水份很充足,有些地方有水渗出地面,湿润而清新,好似湿地一般。草甸上还有丰富的植物和药物,如太白茶、太白米和太白参等。
10点钟到药王殿,药王殿处在高而密的杉树林中,地上绿菌如毯,别有风味,有帐篷可供住宿。从药王殿到南天门,风景稍有变异,草甸依旧,而杉树却变得密集,高大,草甸上的水分更多了,大多是潜流,在草甸的石头下汩汩地淌着,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密密的杉树将阴影投在草甸上,真可谓浓阴匝地,而时间已近11点,太阳红红的,走在这浓浓的树荫下,感到格外凉爽,格外惬意。
下午
11点到南天门(3100米),一个很气派的庙宇,跟它的名字很相符的,可以住宿。西安的一位个体户老板和他的侄子就在这里的草甸上席地而卧,悠然自得。他们的同伴已经先行登顶去了,他们在此休息一日,明日再走。站在南天门,果然能看见山下的厚畛子,我们付了向导50元钱,他回山顶,我们继续下山。从此开始,路一下子变得陡峭起来,处处崖壁如削,峪谷幽深,谷峰对峙,柱石林立,时显岩体崩落之迹,蔚为壮观。穿过二里坡,到达老君殿,恰是12点30分,与王老师躺在草地上休息片刻,体力恢复了不少,然后又通过六里坡下到南清关,已是1点50分,这段路也极陡,几乎全是直上直下,没有缓冲和过渡,脚下所踩的全是石棱、石角、石缘和石缝,很少有平面。我们分析,假如是上山的话,这段路一定很难走。遇到西交大的四名大学生,带着一名向导,正在煮方便面吃,看到他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和瘦削的身材,真担心他们赶天黑不能到达南天门呢。
走在前面的赵老师说他刚看到一样东西,我猜测道:是蛇吧,赵老师点了点头。
2点30分,到达三合宫瀑布群,但见飞瀑从断崖冲下,清流映带左右,珠飞玉溅,响声震天,一向冷静理智的王老师发起了“少年狂”,光着脚在瀑流里淌来淌去,连喊痛快。我们三人是比较理想的山友,年龄上老中青结合,气力上旗鼓相当,性格上有老成持重的,有谨慎周密的,还有热情浪漫的,正是在这样的组合中,使我们的穿越行动既大胆浪漫,又小心翼翼。之后,便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前行,不时地要从河的这边走到那边,又要从那边再回到这边,过河有时是沿独木桥或双木桥,有时则是牵衣涉石,淌水而过,如此反反复复,过来过去数十次,河两岸颇有原始森林的气象,有的树直插云天,几抱都搂不过。行进速度很快,昨晚没休息好,疲劳感不住地袭击着我,希望能赶快出山,赶快休息。
到达古栈道时,已是3点,迎面走来一位年轻人,步伐轻快,速度敏捷,背上一个很小的包,几乎没有什么负重,一付勇往直前的样子,我们很关心地询问他,怕他天黑前到不了宿营地,他只答了一句:“没关系,我一直走上去,不休息! ”这又是一位痴迷的登山者。但愿他能赶上西交大的四位,从而减少一人登山的危险。
从古栈道到铁甲树,这是三日来最感疲劳的一段,我咬着牙,不停地走啊走啊,只觉得这条路太长,太长,太太长,似乎看不到尽头,2个小时的路似乎是经历了半天,几天来的喜悦也让这段路冲淡了不少。
5点整,终于到达铁甲树(1450米),尽管庙宇高大巍峨,古树婆娑,但我们已经失去观赏的心劲,前面就是铁甲山庄,在那几个服务小姐的指引下,我们明白今天只能歇在厚畛子,无法赶回,因为此时没有发往周至的汽车。我们怀着满腔的希望去找今天的住宿地“农家乐”,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都化为一个希望:“农家乐”,心里想象着那干净整洁的屋舍,柔软舒适的床位,香甜可口的饭食…… 原以为很近的,谁知道转过一个山湾又一个山湾,足足走了一个半钟头,终于来到厚畛子(1300米),找到一家“农家乐”,是专为进山和下山的游客开设的,食宿俱有。主人很淳朴,先端来三块西瓜给我们吃。
2003年7月23日      星期三     晴
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睁眼就是早晨6点,这是三日来最踏实的一觉。晚上山里落了一场雷阵雨,空气清新湿润,沁人心脾,山里人家没有院墙,房前屋后全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屋前是一片包谷,已经比人高了,叶子翠绿翠绿的,包谷顶端正冒着或红或黄的缨子,屋后的土地刚翻过,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低矮的豆叶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团白云轻轻飘荡,周围的山峰在浓雾缭绕下时隐时现,黑河水潺潺而下,清澈透亮,西安人真有福气,能饮上这等好水,这可是和二爷海、三爷海和玉皇池的水一脉相承的天然矿泉水呵!早餐是炒土豆丝和青辣角,格外有味,结账时,三人一宿两餐,共50元。
9点30分,“农家乐”的主人易晓青将我们送上出山的汽车,挥手告别。车开了,司机放了一盘非常悦耳动听的磁带,有《山路十八弯》《神鹰》《小背篓》等。我感到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心潮澎湃,激情难遏,喉咙哽咽着,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徒步横穿太白山,这是我期待了整整一年的夙愿。我们步行了整整3天的时间,路程在100公里左右,我们尽情地沉潜在大山的怀抱,尽情地欣赏着山中的奇峰怪石,奇花异草,我们经历了艰难的跋涉,肯定了自己体内蕴藏的能量和潜力。这是一次可贵的生命体验,由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和兴奋将给我们莫大的信心和勇气,它使我们在尘世中能坦然面对人生的一切苦难和波折。大山是肃穆、静谧、永恒的,人的生命相对于大山的存在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只有倍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时时地亲近大山,解读大山,关爱大山,去悉心体会那种物我交融、主客两忘的生命律动和快感,尽量不要将生命消耗在那无谓的尘世纷争中。
在整个穿越行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种勃勃的生命活力以及由这生命活力所创造的奇迹,就连昨日最后那种困顿和疲倦,也变得回味无穷了。是的,唯有经历了辛勤的跋涉和艰难的付出,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无上快乐,才能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生命大体验。
呵,就要出山了,就要从太白山的怀抱中出来,回到滚滚红尘中去。我们只是太白山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领略了她那无与伦比的壮美之后,我们又要回到尘世中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扮演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天人合一毕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除了自然人的属性外,更多是社会人的属性。每年能有这么一次体验,亦算有幸。伟大的徐霞客舍弃了人世间的一切诱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大山,穷毕生精力写出了60多万字的游记,钱谦益称他是“千古奇人”,称他的书是“千古奇书”,那种境界我们常人难以企及。
忽然想起徐志摩的四句诗:
“这心灵深处的欢畅,
这情绪境界的壮旷
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
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他当然是描写爱情体验的,但用来抒发我们对太白山的爱恋,抒发我们登完太白山后留在心灵深处的体会和情绪境界的感受,再恰当不过!
(作者通信地址: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  7210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18 15:47:20编辑过]






欢迎光临 丛林穿行者 (http://bushwalker.net:81/)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