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山难报告[转帖]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7-18
经验
888 点
帖子
3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8-19 19:28: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信人: qwer (农民同志), 信区: PUMA
标  题: 关于山难报告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8月08日02:37:33 星期五), 转信
关于山难报告
去年此时,西夏邦马西峰,我还独自一个在c1吃着方便面,憧憬着A组突击顶峰。
今年此时,人工岩壁,面对着珠光中的玛尼堆,映照着婆娑摇曳的树影,哈达随着经幡轻轻飘动,我竟没有勇气打电话向弟兄们的父母汇报,哪怕是一句小小的问候。
哀莫大于心死。我也不习惯于回忆了,即使偶尔想起也会有意识的避过。或许是坚强又或许是冷漠。只是不愿多想,甚至不愿别人多提,如此而已。
逝者已矣,来者戒惕!无论何种理由,何种条件,何种阻力,我们都应该向我们自己说明白,向关心我们的人和我们关心的人说明白。其实,这是我们去年就该做的事,很遗憾一直拖在现在,主要在于担心或是恐惧某些无所谓有或者无所谓无的压力,但终究我们还是应该给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报告,不管什么理由。
这是我们的责任!!!
永远怀念我们的兄弟!!!!
前言
公元2002年8月7日,是一个让所有北大山鹰社社员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遥远而圣洁的希夏邦玛西峰将我们的五位队友、五位兄弟永远地留在了她的身边。在北京大学山鹰社十三年的历史里,每一次登山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其间我们经历了无数艰险与困苦,然而这次山难以及她带给我们的痛苦和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
希夏邦玛西峰是北京大学山鹰社攀登的第十三座雪山,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海拔7292米。自从去年11月选定希夏邦玛西峰为2002年暑假攀登的山峰以后,我们就围绕此次攀登展开大量的准备工作,经过认真的考核和挑选后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希夏邦玛西峰登山队。登山队在经过为期六周的体能、技术集训后于7月13日从北京大学出发入藏,7月22日进驻希峰大本营开始攀登活动。8月7日,A组五名队员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在海拔6700处修路时遭遇突发性雪崩,与本营失去联系, 8月9日,B组两名队员发现雪崩现场,搜索到两具遗体,并下山报信。8月19日,由中国登山协会和西藏登山协会登山队员组成的搜救小组到达山难现场,于当日9:30分发现三位遇难队员遗体,并推测其他两具遗体在较深的雪层中,至此断定,北大遭遇雪崩的五位登山队员全部遇难。这次灾难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无情,但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无情的一面的时候,却又同时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与帮助。得知山难的消息后,母校北京大学立即派救援工作小组赴藏组织抢救和援助工作,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体育局、登山协会以及日喀则地委行署、珠峰自然保护区、聂拉木县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支援和搜救,中国登山协会也派专家亲临一线指挥,中国登山协会和西藏登山协会的搜救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到达灾难现场进行搜救作业,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许多各级单位和部门也纷纷对我们表示慰问。许多已经离校山鹰社老队员也都参与到善后工作中,各自尽其所能帮助社里度过这最困难的时期。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对我们表示了慰问、理解和支持。对此我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们的部门、领导和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们。
虽然死亡是每一个登山者都要面对的话题,我们也曾谈论过、想到过它,但当死亡变成我们要面对的事实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痛苦与悲伤却是无可名状的。虽然关于雪山的梦想依然在脑海里,但是现在我们的眼中只有泪水。登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活动,艰苦的登山历程曾让我们深深体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和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默契,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美好,生命与爱的珍贵,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成长。正是因为登山曾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他带走我们的队友时,一切都变得愈加沉重,沉重得无法化解,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尤其当我们面对五位队友的家长时,一切的语言都是那么苍白和多余,他们所承担的痛苦远远要超过我们的悲痛,此时我们才感到年轻的我们作为子女的不孝。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当我们背上书包去图书馆自习,当我们来到岩壁动,当我们坐在学一吃饭,继续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时,周围的一切会变得熟悉而又陌生,空气中依然有五个年轻的生命的味道,耳畔依然有他们的笑声和话语。然而这种熟悉只能弥散在空气中,让人觉得遥远而清晰,切近而无奈,直到渐渐随风散去,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但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每当我们遥望西南天际时,在那高入云霄的喜玛拉雅群山之上,我们都能看到那被冰雪凝固了的、已经化为永恒的年轻的笑脸。
一位北大登山队员曾经说过:“那个关于雪山的梦想永远留在心里,没有什么风沙能将她打磨褪色,这不仅仅是关于攀登,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自由与生命”。而这也正是我们此时的心情。
永远怀念我们的五位兄弟!
                                 
北京大学山鹰社
注:尹楠(《八千米生命高度》编者之一)写
筹备大事记
2001年
10月份  确定02年登山的老队员(共有八人)。搜集山峰资料,咨询登协的专家,大致划定备选山峰,并进行讨论。成立赞助小组,撰写赞助意向书,同时与宝洁保持联系。
11月份  上旬选定目标山峰,并进一步收集资料,咨询专家及老队员的意见,进行初步的山峰分析。 拉赞助小组继续工作。
12月份  月初开始讨论冬训的有关事宜,确定冬训的训练目标、内容、方式、技术及安全保障,中旬确定冬训队员名单。月底,15名老队员进行为期2天的冰雪技术集训;给冬训队员讲解冻伤及一些外伤的预防及基本的救治方法。
2002年
1月份   月初,刘炎林、卢臻、杨磊、牟治平、雷宇、岳斌与登协的几位教练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登山初级培训。冬训前举行冬训准备会,全面讲解基本的技术。
冬训:训练时间四天,主要内容有冰坡行走,冰壁攀爬,器械攀登,结组等。
4月份   新队员提交登山申请。
月底,八名老队员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队长、攀登队长、后勤队长及前期筹备的各个
方面的负责人;讨论确定登山的日程及各个阶段的任务;着手制定具体的登山计划。
5月份   讨论、选拔队员,组建登山队。
分工,着手前期筹备:
1、进一步收集全面、详尽的山峰的地形、路线、气候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山峰分析,并咨询登山协会的前辈及社内的老队员,设定进山路线、攀登路线及攀登方案。
2、加紧与企业的联系,寻求赞助。
3、完善装备、后勤计划以及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计划,并通过购买、租借等方式完善登山所需要的物资。
4、 向学校领导及时汇报登山准备准备,并于5月下旬提交登山申请并获得批准。
5、进行体能集训。
6、进行技术培训。
6月份  继续进行前期筹备。检查筹备情况。通过电话与西藏登山协会的领导汇报登山筹备的进展情况,并提出登山申请。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9.175]
具体筹备过程
山鹰社是一个以登山、攀岩、社会考察为主要活动的社团,每年暑期的登山、科考活动是社团活动的重心与中心。前期的常规训练及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为这两大活动做准备。
登山活动相对于一般体育运动,更复杂,更为艰难,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我们按以下工作程序来进行有序的筹备。
一、选山
登山活动首先面临的是选山问题。每年,前一次登山活动结束,就开始搜集信息资料,设定下一次攀登目标。选山的过程也是对实力、物资、组织、安全、资金作出相关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确定适合我们攀登的山峰。这一阶段,我们将完成以下工作:
1.攀登实力综合分析。每次活动中都须有一定比例的,有丰富雪山经验的老队员参加,以使活动具备登山所要求的人员力量构成。
2001年10月,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了解有雪山经验的队员的情况,根据个人意愿及个人的具体情况,最后有八位队员自愿参加第二年的登山活动。这八位队员作为登山队的自然成员,组成2002年登山队的核心和决策小组。然后综合分析这八位队员的技术、经验、体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并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实力基本上与2001年的穷母岗日登山队持平。
2.了解山峰情况,尽可能搜集到与山峰相关的详实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山峰位置、高度、难度、地势特点、山峰特点、地区气候、攀登历史、进山路线、攀登路线等。这些资料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已有文字记录、向中国登山协会询问、向各地区登山协会询问、尽可能同已有攀登经验的人联系获取第一手资料。
2001年10月,与中国登山协会联系,取得中国开放山峰列表。咨询攀登经验丰富、对山峰了解较多的登山前辈,大致划定备选山峰。如果进山困难、交通不便(如布喀达坂峰),攀登难度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的山峰首先排除。
然后老队员分头找资料:拜访或电话咨询曾攀登过希夏邦马或希夏邦马西峰的中国登山队及西藏登山队的队员;咨询冰川学家崔之久教授;通过各种途径征询山友的建议;向山鹰社的老社员咨询;中国登山协会的图片及文字记录;到中国国家测绘局购买地形图;跟国家气象局联系,收集气候方面的资料;分析山鹰社往年的登山报告书及书面总结;搜索各种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3.山峰分析。召开理事会,对山峰适合程度、队员组合情况、攀登路线等事宜进行讨论,并反复咨询中国登协及国家登山队的前辈。
2001年11月中旬,我们确定希夏邦马西峰为2002年登山队的攀登目标,并初步确定了攀登路线及队伍的规模(15人)。并在八位老队员中指定专人负责山峰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及分析。同时着手撰写登山计划书,以书面形式对即将进行的登山活动的各项定位予以确定(计划书包括攀登可行性报告和具体的攀登活动计划)。
二  赞助
足够的经费是任何登山队展开登山活动的前提。
北大山鹰社一般是在选山之后,开始寻求赞助,选山的决定因素是骨干登山队员的经验和山鹰社其他一些具体因素,而不包括寻求赞助的难度。选定山峰之后,开始寻求赞助。在寻求赞助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北大登山队对雪山的执着精神和大学生登山本身的新闻效应,而非攀登的高度和难度。同时选择对登山队精神能够充分认可的赞助商(如宝洁公司),以保持合作的流畅。
本次登山的赞助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努力:
1.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司联系,希望通过社团共建,借助中介公司的社会能力,帮助我们解决经费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合作未能成功。
2.我们的老朋友--宝洁公司联系。
2001年9月   开始与宝洁公司飘柔品牌部联系。
2002年10月  与宝洁公司有关领导会面。
2002年3月   Judy(周艳,飘柔品牌部助理品牌经理)确定会给我们部分赞助。
2002年4月   由于与中介公司的合作失败,确定需要这笔赞助,并着手起草协议书。
2002年5月, 我们与宝洁公司飘柔品牌部签订赞助协议。
2002年6月, 宝洁公司飘柔品牌部资金到位(80,000元人民币)。
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我们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2年5月份确定下拨经费。
总之,根据往年的登山费用的情况,我们今年的费用是足够的。
三  组建登山队
2002年五月,理事会从社员中选拔新队员组建登山队。根据老队员的实力确定新队员的名额,保证新老队员的比例及活动的安全。山鹰社社员向理事会递交登山申请书,理事会经反复讨论后确定登山队名单。新队员的确定按以下要求:队员的意志与品质、体能素质、冰雪技术及野外活动的经验、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时,希望被确定的队员征求家长的同意。
登山队组建后,立即进行分工,开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登山队内将进行团队人员分工。设登山队长、攀登队长、后勤队长各一名。队长一般由当年社长担任。登山队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威信、组织经验、登山经验、与社会的接触。登山队长在担任社长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组织社内活动增强威信与组织经验;通过与登山协会、学校领导、各方友人媒体的接触交流提高处理各方关系的能力,并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得各方积极支持;通过以往攀登雪山,参加训练、培训来保证充分的登山经验。
攀登队长一般由具备多次攀登雪山经验、冰雪技术优秀、攀登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老队员担任。
后勤队长一般是具有至少一年登山经验的老队员担任。后勤队长负责后勤物资的准备,保证登山活动的顺利进行。
队长、攀登队长、后勤队长是整个登山活动的领导核心。登山队的决策小组是八位老队员组成。
其他队员分工一般为:装备、后勤、摄像、摄影、财务、队记、队医等。
每一位登山队员在负责某项工作的同时,也是攀登队员。
四  前期准备
登山队组建前半个月,老队员们经过讨论,制定工作计划,提出方案。登山队组建后,立即进行分工,开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 征询各方意见,制定各项计划,在队内进行充分的讨论,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准确理解、认同各项计划及方案:
活动日程计划:四月下旬确定了活动的日程,划定了25天的攀登时间,确定了前站、第二前站的计划。
攀登方案: 包括进山路线、攀登路线、营地设置、攀登计划等。
其他计划: 体能训练计划、后勤计划、装备计划、摄影计划、摄像计划、医药计划。
2.与学校领导沟通,及时汇报登山准备情况。根据登山筹备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登山计划书,于5月中旬提交登山申请,5月下旬申请获得批准。
6月份,向西藏登山协会汇报登山筹备的进展情况,并口头提出登山申请。
3.登山队的内部建设和培训:
A.内部建设:登山队的内部建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等活动,在登山队内建立秩序,明确分工,增强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队员之间的信任等。
B. 体能训练:登山队组建后,便开始为期六周的体能集训。每周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体能训练、周末负重拉练。目的是在短期进一步加强队员体力,保持登山前良好的体能条件。集训由队长主持训练内容根据往年情况,向体教老师、运动专家咨询后确定。
(附登山训练计划(基本上按照计划中规定的量完成),除计划中的四周,另外安排了两周的调整训练。)
拉练:第一周,爬楼;第二周,爬香山;第三周,爬金山;第四周,因几名队员膝盖受伤,取消。
C. 登山知识及技术的培训。主要包括:
a.介绍今年所攀登的山峰的情况以及攀登计划
b.冰雪技术培训
12月22-23日  老队员15人在桃源仙谷进行一天半的冰雪技术训练;
1月3--6日    刘炎林、卢臻、杨磊、牟治平、雷宇、岳斌六人与中国国家登山队的4名教练一起进行了为期2天半的冰雪技术训练。
1月28-31日  37位队员在黑龙潭进行了四天的冰坡和冰壁的训练。
登山队集训期间,主要是通过老队员讲解、观摩教学录像、看资料来进一步巩固。
6月23日    中国国家登山队教练孙斌主讲。
c.地形地貌气象知识
d.医药急救培训:高山适应,高原病的预防及救护,急救技术(外伤救护及心肺复苏)。有关高原反应的内容由孙斌讲解,急救技术由校医院的医生讲解。设队医一名,学习有关的知识。
e.安全意识强化: 主要是通过邀请专家、老队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4.完善登山需要的各项物资。
装备后勤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9.175]
登山日志
三个阶段:7月11日——7月24日:进山
7月25日——8月10日:攀登,遇难
8月11日——8月22日:救援
一、第一阶段(7月11日——7月24日:进山)
7月11日 前站杨磊、岳斌、王淼、杨清华4人出发,众人南门送行。
7月12日 前站抵达西宁。
7月13日 大部队26人离京;前站抵达格尔木。
7月14日 大部队抵达西宁;前站抵达拉萨。
7月15日 大部队离开西宁,赶往格尔木;前站跟西藏登山协会联系,办理手续,联系车辆,勘察市场。
7月16日 大部队到达格尔木,并与当天下午乘汽车赴拉萨;前站继续工作。
7月17日 大部队晚上抵达拉萨;岳斌、王淼抵达日喀则,杨磊、杨清华与大部队会合。
7月18日-19日 采购物资,装车。岳斌、王淼18日停留日喀则,19日至门布乡佩子村。
7月20日 大部队至日喀则。岳斌、王淼到达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
7月21日 大部队至老定日。岳斌、王淼联系牦牛。
7月22日 12:00至希峰检查站,与岳斌、王淼会合。站内一工作人员扎西陪同至希夏邦马峰传统大本营(5000米)。下午建立过渡营地。
7月23日 林礼清、雷宇、杨磊三人侦察本营。岳斌、张兴佰下到村子催促牦牛。卢臻、牟治平留守营地。其余队员适应性训练。晚7:00左右,36头牦牛至过渡营地。
7月24日 上本营。李兰带领王淼、陈丰、邹枨、姬婷先行出发。11点,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押第一批牦牛出发;11点40,刘炎林、林礼清、岳斌、张伟华、牟治平、王智珣押第二批牦牛出发。下午7点左右抵达本营位置(5580米)。
二、第二阶段(7月25日——8月10日:攀登、遇难)
7月25日 整理本营。搭建两顶班用帐篷。
7月26日 林礼清、李兰、杨磊、岳斌四人侦察C1位置,将C1选定在原定的5800米位置。
其余队员整理装备及后勤。晚上开会,根据侦察结果以及新队员高原适应状况,制定第一次行军的计划。分组:
A组:林礼清(组长)、杨磊、卢 臻、 陈 丰
B组:雷  宇(组长)、李兰、牟治平、王智珣
C组:刘炎林(组长)、岳斌、张兴佰、张伟华、王淼
(姬婷和邹枨因适应情况不好暂时不编组。)
7月27日 刘炎林、雷宇、岳斌、王淼、王智珣、张伟华6人运输C1的建营物资、修路物资及部分食品至C1位置,建好C1后撤回本营。其余人员在本营休整。
7月28日 A组林礼清、杨磊、卢臻、陈丰到达C1,宿C1。邹枨因高原反应引起胃病复发,队里决定将其送到聂拉木治疗,岳斌下山到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联系车辆。其余队员本营休整。
7月29日 A组林礼清、杨磊、卢臻、陈丰四人从C1出发,向上修路,当天修至6300米。B组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C组刘炎林、张兴佰、王淼7人运输C2的建营物资、修路物资及部分食品至C1。B组4人留宿C1。A组陈丰状态不佳,随同C组刘炎林、张兴佰返回本营,C组王淼替换陈丰调到A组,留宿C1。岳斌连夜从山下赶回本营,送邹枨下山治病。
7月30日 A组林礼清、杨磊较为疲劳,留C1休整。A组卢臻、王淼和B组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6人修路。当天修至6400米。当晚A、B组8人宿C1。
7月31日 A组林礼清、杨磊、卢臻继续修路,王淼由于状态不佳,留守C1;B组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运输建营物资至原定计划中C2的位置——6200米处,搭建C2,宿C2。C组刘炎林、张兴佰、姬婷、张伟华四人运输C3的建营物资及食品至C1,宿C1。当天A组林礼清、杨磊、卢臻、王淼修至6600米——原定计划中C3的高度,完成了原定修路任务并撤回本营。
8月1日 B组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继续修路,确定C3位置,当天王智珣撤回C2,雷宇、李兰撤回C1,牟治平撤回本营。C组姬婷状态不佳,由张伟华陪同撤回本营,剩余2人刘炎林、张兴佰将C3的建营物资及食品从C1运至C2,宿C2。
8月2日 B组雷宇、李兰撤回本营。C组刘炎林、张兴佰和B组王智珣将C3的建营物资及食品运输至修路的末端6600米,并撤回本营。第一次行军任务按计划结束。
8月3日 全体休整。重新分组并制定第二阶段任务——冲顶计划。根据队员体力经验技术的综合水平重新分组如下:
A组:林礼清(组长)、雷  宇、卢  臻、杨磊、张兴佰
B组:李  兰(组长)、牟治平、张伟华、王淼
C组:刘炎林(组长)、王智珣、岳  斌、姬婷、陈丰
8月4日 A、C组(C组岳斌下山未归)共9人运输食品至C1。A组当天到达C2。C组撤回本营。B组在本营休整。
8月5日 A组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5人从C2出发上到前一阶段修路的末端,搭建C3。B组李兰、牟治平、王淼、张伟华4人运输部分食品到达C2,宿C2。C组在本营休整。科考队上到本营。岳斌从樟木口岸返回到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
8月6日 a组从c3出发,当天翻上了C3上面的大雪坡,修路到达计划中的6700米。当晚撤回C3。B组运输修路物资到C3,当天撤回C2。C组在大本营接待科考队员。下午岳斌从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回到本营。
8月7日 A组按照原计划继续修路。B组在C2休整,11:00时与A组联系(对讲机),得知A组位于C3上面的大雪坡再往上的两块大石头中间,正在修路,此后联络中断。C组刘炎林1人上到C1。王智珣、姬婷随科考队离开本营回京军训。科考队张静、杨清华留下协助。
8月8日 B组按照计划上到C3接应A组冲顶。18:00,A组仍旧没有下来。21:00 ,李兰、牟治平、张伟华携带急救物资向上搜索,没有结果。回到C3打开头灯彻夜值班等待。C组岳斌与陈丰两人上到C1。3人因与A组失去联系,上到旁边山脊上用望远镜观察。
8月9日 B组王淼、张伟华从C3下撤给本营报信。李兰、牟治平携带急救物资沿A组路线上山搜救,在两块大石头下面发现大规模雪崩的痕迹,并发现2人遗体,根据对现场附近区域的搜查和对现场情况的判断,确定5人全部遇难。C组刘炎林与B组取得联系后与岳斌2人上到C3,途中遇到B组下山报信的王淼、张伟华,将张伟华留在C2待命,将王淼、陈丰留在C1待命。B组李兰、牟治平和C组刘炎林、岳斌当晚宿C3,初步商议对外求援和善后事宜。
8月10日 C3的李兰,牟治平,刘炎林,岳斌与C2的张伟华、C1的王淼、陈丰一起下撤至大本营,C1、C2、C3营地保留,各留有食品、燃料和睡袋。当晚,在本营召开全体会议,安排下阶段的各项工作。
三、第三阶段(8月11日-8月22日:救援)
8月11日 李兰、岳斌7:00下山报信,17:00左右到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连夜拦车回日喀则。留在本营的队员整理本营,收拾遇难队员的遗物。
8月12日 李兰、岳斌凌晨到达日喀则,开始分三方面——学校、登协、老队员通报山难消息,下午到达拉萨,晚上与西藏登协的张明兴处长、西藏登山队队长旺加商议第一批搜救队员名单,共7人,由西藏登山队队员、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的服务人员和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组成。留在本营的队员按照安排继续整理本营,并调整心态。
8月13日 上午,区体育局党委书记、张明兴处长、旺加队长、李兰、岳斌等召开会议,进一步确定第一批搜救队员名单,并初步确定搜救方案。下午第一批搜救队员和李兰、岳斌共9人从拉萨出发,当天到达日喀则。晚上在尼玛次仁处长的支持下召开会议,强调安全问题。当天北京成立应急处理小组,与中国登山协会的官员一起开会商议具体搜救计划。
8月14日 第一批搜救队员到达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附近的四隆村,当晚住在村子并联络运输用的牦牛。中国登山协会的王勇峰部长和罗申教练以及北大紧急工作小组到达拉萨。召开会议,确定总搜救方案。
8月15日 下午三点多,除去两名奥索卡学校的学员阿旺和旺多留下等牦牛,第一批搜救队员7人到达大本营。留守的队员们状态良好。七点多,阿旺和旺多到达本营。晚上与救援总指挥部联络后决定,8月17日刘炎林等六名留守队员下山。岳斌、李兰、张静3名队员留守山上携助搜索工作。由王勇峰、罗申、尼玛次仁带领的第二批搜救人员13人确定,当天到达日喀则。
8月16日 早上九点,岳斌和第一搜救队队员出发。计划上到C2下面的大雪坡查看一下积雪的情况。由于连日降雪,冰川上行走艰难。下午近四点钟到达C2的下面,根据丹增多吉的观察,到C2可能会有雪崩危险。最后决定当晚宿C1,次日回大本营,等第二搜救队上山后,讨论决定下一步的计划。搜救队员们在下午6点回到C1。当天下午四点多时,新华社两名记者上到本营。第二搜救队到达门步乡。
8月17日 早上搜救队携带北大登山队部分物资开始下撤,中午回到本营。刘炎林等六名队员也于清早按计划离开本营。下午2点至5点间,第二搜救队陆续到达本营。由王勇峰和尼玛次仁副队长主持开了一个会议。由丹增多吉等第一搜救队队员介绍山上的情况,会后决定,由尼玛带领A组(共8人)上山,队员包括小其米以及阿旺等6名奥索卡登山学校的学员,马上上山,当天到达C1,第二天到达C2;由罗申、丹增多吉等4人作为B组接应,第二天上山;王勇峰队长在大本营指挥。大本营将在今后的一两天里向上迁移到达
C1的位置。晚上约八点钟,尼玛带领的A组到达C1。
8月18日 早晨约九点,B组罗申、平措、旺多3人从本营出发去C1。同时,A组队员从C1向C2进发。中午尼玛在步话机中与王勇峰队长通话,A组打算当晚宿C2,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直奔出事地点,争取在雪崩易发时间段之前到达出事地点进行搜救。于是丹增多吉、大其米、加措3人也作为接应人员马上上山了。同时也决定原计划的大本营向上迁移行动取消。傍晚第二搜救队的大量后勤物资到达本营。当晚,A组8人宿C2,B组6人宿C1。当日刘炎林等6人到达拉萨。
8月19日 本营里一早就与高山营地联系。从步话机里了解到A组早上五点出发,九点二十分,沿着北大队员留下的路线旗到达事发地点——海拔6700米处。同时B组早上七点出发,向上接应。九点半,A组开始挖遗体。十一点半,挖出三具遗体,这三具遗体连在一根修路绳上,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其他两名队员埋在更深的雪层中。至此确定五人全部遇难。此时距A组原计划下撤时间十点半已经超过了一个小时。考虑到救援人员的安全,A组将三具遗体就地安葬,举行了仪式并从遇难者身上取下遗物。A组迅速下撤,在C3与B
组相遇。一同撤往C1。救援队副队长、北大登山队老队员唐元新由于高原反应,当日一早下到传统本营。同时,大本营的物资也在陆续下运。傍晚,所有搜救队员安全撤回C1。罗申、丹增多吉、小其米2人当天直接撤回本营。救援队决定第二天撤大本营。
8月20日 上午本营的人整理物资,准备撤营。中午,山上所有搜救队员全部回到本营。带下来北大队在山上的除了C3以外的全部物资。下午一点左右,所有人员分成几组返回海拔5000米的传统本营。傍晚,岳斌、李兰、张静与三名奥索卡登山学校的学员到达传统本营,唐元新和岳斌当晚继续赶往聂拉木县区公安局办理死亡证明。截至晚上截至十点多,所有人员和物资陆续到达。当日刘炎林等6名队员到达北京。
8月21日 上午十点钟,搜救队离开传统本营,晚上八点左右到达日喀则。上午唐元新、岳斌2人在聂拉木县公安局办好死亡证明,于晚上十一点左右到达日喀则。
8月22日 上午,日喀则地委举行搜救队欢迎会。之后出发去拉萨。中午一点多到达拉萨,在青藏公路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下午四点,在迎宾馆召开搜救报告会。会上,王勇峰作前线搜救报告,王登峰书记对于各方对北大此次山难搜救工作的大力帮助表示了感谢,杨传堂书记对此次搜救工作做了总结。至此,此次搜救工作全部结束。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9.175]
(攀登日程之第二阶段 攀登遇难)
(攀登日程之第二阶段 攀登遇难)的详细叙述
一、7月25日--8月10日攀登队员简要活动表
日期 A组 B组 C组 其他人员
7月25日 整理本营。
7月26日 林礼清、李兰、杨磊、岳斌四人侦察C1位置,选定在原定的5800米位置。其余队员整理装备及后勤。晚上开会,根据侦察结果以及新队员高原适应状况,制定第一次行军的计划。分组:
林礼清(组长)、杨磊、卢臻、陈丰
雷宇(组长)、李兰、牟治平、王智珣
刘炎林(组长)、岳斌、张兴佰、张伟华、王淼
姬婷、邹枨因适应不好暂不编组。
7月27日 刘炎林、雷宇、岳斌、王淼、王智珣、张伟华6人运输C1的建营物资、修路物资及部分食品至C1,建C1,撤回本营。其余人员在本营休整。
第一次行军
日期 A组 B组 C组 其他人员
7月28日 林礼清、杨磊、卢臻、陈丰4人到达C1,宿C1。 在本营休整。  在本营休整。
队里决定将邹枨送到聂拉木治疗,岳斌到希峰检查站联系车辆。
7月29日 林礼清、杨磊、卢臻、陈丰4人从C1出发,向上修路,当天修至6300米高度。陈丰状态不佳,随同C组刘炎林、张兴佰返回本营。 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4人运输C1物资和食品至C1,宿C1。 刘炎林、张兴佰、王淼3人运输C2物资和食品至C1。刘炎林、张兴佰与A组陈丰3人返回本营,王淼替换陈丰调到A组,宿C1。 岳斌连夜从山下赶回本营,送邹枨下山治病。
7月30日 林礼清、杨磊较为疲劳,留C1休整。卢臻、王淼和B组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6人修路。当晚宿C1。 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4人修路。当天修至6400米高度,当晚宿C1。 在本营休整。 --
7月31日 林礼清、杨磊、卢臻继续修路,王淼状态不佳,留守C1,当天修至6600米--原定计划中C3的高度,完成了原定修路任务,4人撤回本营。 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4人运输C2物资和食品至原定计划中C2的位置--6200米处,搭建C2,宿C2。 刘炎林、张兴佰、姬婷、张伟华4人运输C3物资和食品至C1,宿C1。 --
8月1日 在本营休整。 雷宇、李兰、牟治平、王智珣4人修路,确定C3位置,当晚王智珣宿C2,雷宇、李兰宿C1,牟治平撤回本营。 姬婷状态不佳,由张伟华陪同撤回本营,刘炎林、张兴佰将C3物资和食品从C1运至C2,宿C2。 --
8月2日 在本营休整。 雷宇、李兰撤回本营。王智珣与C组刘炎林、张兴佰将C3物资和食品运输至修路的末端6600米,撤回本营。 刘炎林、张兴佰和B组王智珣将C3物资和食品运输至修路的末端6600米,撤回本营。 --
第二次行军
日期 A组 B组 C组 其他人员
8月3日 全体休整。重新分组并制定第二次行军任务--冲顶计划。根据队员体力经验技术的综合水平重新分组如下:
林礼清(组长)、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 李兰(组长)、牟治平、王淼、张伟华
刘炎林(组长)、岳斌、姬婷、王智珣、陈丰
8月4日 A、C组(C组岳斌下山未归)共9人运输食品至C1。A组当天到达C2。 本营休整。
A、C组(C组岳斌下山未归)共9人运输食品至C1,C组撤回本营。 --
8月5日 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5人上到上次修路的末端,搭建C3,宿C3。
李兰、牟治平、王淼、张伟华4人运输食品到达C2,宿C2。 在本营休整。 科考队上到本营。岳斌返回到希峰检查站。
8月6日 5人从c3出发,翻上了C3上面的大雪坡,修路到达计划中的6700m。当晚宿C3。
运输修路物资到C3,当天撤回C2,宿C2。 在大本营接待科考队员。 岳斌从希峰检查站到本营。
8月7日 按照原计划继续修路。11:00时位于C3上面的大雪坡再往上的两块大石头中间,正在修路。 在C2休整,11:00时与A组联系,得知A组位于C3上面的大雪坡再往上的两块大石头中间,正在修路,此后联络中断。 刘炎林1人上到C1。 王智珣、姬婷随科考队回京军训。张静、杨清华留下协助。
8月8日 -- 按计划上到C3接应A组冲顶。18:00A组仍旧没有下来。21:00李兰、牟治平、张伟华携带急救物资向上搜索,没有结果。回到C3打开头灯彻夜值班等待。 岳斌与陈丰两人上到C1。3人因与A组失去联系,上到旁边山脊上用望远镜观察。  --
8月9日 -- 王淼、张伟华从C3下撤本营报信。李兰、牟治平携带急救物资沿A组路线上山搜救,在两块大石头下面发现大规模雪崩的痕迹,并发现2人遗体,根据对现场附近区域的搜查和判断,确定5人全部遇难。当晚宿C3,与C组刘炎林、岳斌商议对外求援和善后事宜。 刘炎林与B组取得联系,与岳斌2人上到C3,途中遇到B组下山报信的王淼、张伟华,将张伟华留在C2待命,将王淼、陈丰留在C1待命,当晚宿C3,与B组李兰、牟治平商议对外求援和善后事宜。  --
8月10日 C3的李兰,牟治平,刘炎林,岳斌与C2的张伟华、C1的王淼、陈丰一起下撤至大本营。当晚,在本营开全体队员的会议,安排下阶段的各项工作。
8月3日--8月10日
(第二次行军)的详细叙述
8月3日
日程:全体休整。重新分组并制定第二次行军的任务--冲顶计划。根据队员体力经验技术的综合水平重新分组如下:
A组:林礼清(组长)、张兴佰、雷宇、杨  磊、卢臻、
B组:李  兰(组长)、牟治平、王淼、张伟华
C组:刘炎林(组长)、王智珣、岳斌、姬  婷、陈丰
回忆:
C组:【刘炎林】:8月3日,吃过晚饭后,七名老队员(岳斌当时没有回来)就在炊事帐篷里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当时天气状况良好,阶段的进展顺利,路线已经修到了6600米的鞍部雪原上,三号营地的物资都运到了修路的末端;因为科考队会在5号或6号上到本营跟登山队会合,岳斌送邹枨下山尚未回来,我要留下来等他们,我就分到第三小组(C组),老队员中李兰因为是女队员,体力上跟男队员有差距,牟治平的状态不稳定,小林、雷宇、杨磊、卢臻在前一阶段的修路运输中极为勇猛,体力、状态都比其他队员好,新队员中王智珣、姬婷是一年级的同学,他们要随科考队回北京参加军训,王淼状态不稳定,每上到一个新高度就发烧,张伟华7月24日上本营的时候就把脚磨破了,走路极痛,兴佰运输了很多次,体能、状态都不错。我们就根据路线、天气、队员的状况,把队员分为三组:小林、雷宇、杨磊、卢臻、兴佰为A组,小林为组长,A组带两台步话机,一个GPS;李兰、牟治平、王淼、张伟华为B组,李兰为组长,带一台步话机;我、岳斌、陈丰、姬婷、王智珣为C组,我担任组长,带一台步话机,一个高度计。A组担任修路的任务,BC两组担任运输、配合A组行动的任务。
8月4日
日程:A、C组(C组岳斌下山未归)共9人运输食品至C1。A组当天到达C2。C组撤回本营。B组在本营休整。
回忆:
C组:【陈  丰】:早上与A组一起运输到C1,我们组只比A组晚到10分钟左右。接着A,C组在休息吃午饭。其间王智珣拿出mp3给大家录音,准备带下去。大家都说了些话(除了卢臻),最后大家唱了队歌。约14:25,我们C组下撤,与A组道别。
8月5日
日程:A组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5人从C2出发上到上次修路的末端,搭建C3。B组李兰、牟治平、王淼、张伟华4人运输部分食品到达C2,宿C2。C组在本营休整。
科考队上到本营。岳斌从樟木口岸返回到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
回忆:
B组:【李  兰】:约18:00与小林联系,小林反映走得很累,决定就把C3建在上次行军的末端,明天看情况再将C3搬到6700m,与小林约定,第二天由B组将C2的6根绳子和若干雪锥运到C3,与雷宇通话,反映A组情绪很高兴,情况很好。
【张伟华】:早上B组出发,牟治平开路,李兰断后。我们背的东西比较少,下午到达C2。到了C2之后,李兰在营外整理各种物品。牟治平因为穿的是牛皮靴,脚被冻得不行了,于是就商量牟治平第二天运输完之后下山换鞋。
8月6日
日程:a组从c3出发,当天翻上了C3上面的大雪坡,修路到达计划中的6700m。当晚撤回C3。B组运输修路物资到C3,当天撤回C2。C组在大本营接待科考队员。下午岳斌从希峰自然保护区检查站回到本营。
回忆:
B组:【李  兰】:18:00左右 晚饭,与小林联系,A组当天翻上了C3上面的大雪坡,到达计划中的6600米,约定第二天B组休整,A组继续修通到顶峰的路,同时A组决定不把C3往上搬了,冲顶时早出发就可以了。后天A组去冲顶,B组听A组的情况再上C3。
【牟治平】:B组(4个人)运输修路物资到C3,当时,我开路走在前面,大约9:50我到达C3,当时我看见A组还未出发,兴佰正在照相。杨磊忙着装包,卢臻在整理装备,林礼清催促大家出发,雷宇在整理绳子,准备修路。他们当时气色不错,情绪很高,雷宇还埋怨起得太晚,行动迟缓。我给雷宇做保护,修路一根绳。我看着他们五人的身影慢慢变小。由于我的高山鞋不保暖,我直接撤回C1换鞋。休整。其他三人撤回C2。
8月7日
日程:A组按照原计划继续修路。B组在C2休整,11:00时与A组联系(对讲机),得知A组位于C3上面的大雪坡再往上的两块大石头中间,正在修路,此后联络中断。C组刘炎林1人上到C1。王智珣、姬婷随科考队离开本营回京军训。科考队张静、杨清华留下协助。
回忆:
B组:【李  兰】:在C2休整,11:00时醒来。与小林联系(对讲机),小林说他们接着昨天继续修路,位置正在C3上面的大雪坡再往上的两块大石头中间,正在修这里的路,很冷,然后对讲机就不通了。18:00晚饭,呼叫A组无反应。22:00睡前呼叫A组无反应。
【牟治平】:我于下午14:00左右从C1出发,大概17:00到C2。到达后大概18:00和A组联系,但联系不上。把对讲机挂在帐篷外面,按照事先约定一直整点呼叫,但没有回应。当时,以为A组电池用光。
C组:【刘炎林】:下午16点左右我离开本营上C1,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一号营地。打开步话机跟A组联系,但没有应答。前天B组上山的时候,我让B组队员捎话给A组队员:科考队和岳斌不知道什么时候上来,C组7号或者8号上来。所以当时就估计A组队员以为我们没有上来,所以A组队员没有开机。
8月8日
日程:B组按照计划上到C3接应A组冲顶。18:00A组仍旧没有下来。21:00 李兰、牟治平、张伟华携带急救物资向上搜索,没有结果。回到C3打开头灯彻夜值班等待。C组岳斌与陈丰两人上到C1。3人因与A组失去联系,上到旁边山脊上用望远镜观察。
回忆:
B组:【李  兰】:12:00左右到达C3,C3情况:C3往上的路线上,绳子埋在雪里,并且旁边没有脚印,营地放在外面的食品被乌鸦叼得满地狼籍,羽绒服没有带走,登顶罐被带走了,保温瓶里的水是凉的。在C3帐篷里发现一袋废电池,没发现新电池。以为他们出发的早,中途下过一场雪,脚印和绳子被埋掉,放眼望去,有雾能见度不高,勉强看到C3上面的大雪坡上面有脚印,路线旗安好,推测他们冲顶去了,于是在C3等他们回来。
18:00  A组仍旧没有下来。19:00 李兰、牟治平、张伟华携带羽绒服,GAS、小锅、一些外伤药品和流质食品从C3出发,王淼因为状态不好留在C3休息。19:30  迫于大雪坡雪层软,不稳定,整个下午阳光太好,退回。
21:00  三人再次携带上述救援物资翻上大雪坡,走了6根绳子,天已经完全漆黑,往上看去,没有头灯灯光,呼喊A组成员姓名,但没有回应,三人绝望下撤。约22:00回到在C3,李兰大概描述了一下近两天的经过及自己的担忧:
情况可能有三种:
1. A组冲顶后等到傍晚下撤,2. 头灯无电,3. 至晚才能下来;
4. A组于7日下午遭遇雪崩(8日一天B组未看到雪崩,5. 时间上,6. 上午不7. 太可能雪崩,8. 所以应该是7日下午),9. 有人生还;
10. 无人生还
当晚决定:次日王淼、张伟华下山报信,并将主要情况写在纸上带下去。整个晚上,每过一个小时向外查看,看山上有无人活动的迹象,头灯不熄,给A组指明方向。
【牟治平】:B组按照原计划到C3,11:10左右,我第一个到达C3,当时,看见我们的食品被乌鸦啄得满地都是,一片狼藉。向他们出发方向看去,没有明显的脚印。我卸掉冰爪,进帐篷后,看见5件羽绒服在帐篷里。没有看见相机、摄像机、登顶罐。打开钢瓶后,发现水是凉的。下午我们一直呼叫不停,并不断观望,下午太阳一直很强烈,我们推测A组担心雪崩等待气温降低后下来,但18:00他们仍未出现,我们决定下午19:30上去看个究竟。我们带上了行动食品,药品,炉头,gas,高山小锅,羽绒服,钢瓶等,但爬
上2根绳后,感觉雪层极软,有松动的可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雪崩,于是,我们决定下撤回到C3。21:00左右,带上同样的东西,再次出发。走了大约6根绳后,到达他们修路的末端,此时已大约22点半,天完全黑下来,看不见前面的情况,多次呼喊没有应答,这时,李兰哭着对我说:“老牟子,他们出事了”。我们已经到了A组修路的末端,前面没有路线绳了,在这种情况下的向前继续行军是极端危险的,于是,我们决定沿绳下撤回C3。
【张伟华】:上午出发,因为是接应所以不需要下撤回来,所以就起的比较晚。中午到达C3,王淼的身体状态很不好。到达C3后发现羽绒服都在营地,没有登顶罐,都猜想他们去冲顶了。在C3上的情况是上面的路线大部分都能看到的,所以李兰,牟治平就一直向山上看,看了一下午。后来我们记算了一下冲顶回来要的时间,决定6点钟去接。但是后来李兰,牟治平和我上去的时候觉得雪太松软,然后浮雪又厚,很容易发生雪崩。就撤回来等太阳下去之后再上。到了晚上9点我们又一次上去,背了药品,吃的,保暖的物资上了一个大雪坡。当时在绳的末端我们打头灯,喊,但没有回应,就下撤了。大约11点半回到C3。晚上,李兰分析了一下几种可能性,然后用头灯打在帐篷上,还定下来每一个小时起一次向山上看一下。
C组:【刘炎林】:按原计划,今天是A组冲顶的时间,B组上到C3接应,C组在C1接应。
上午10点半左右我爬到C1北侧的一个山脊上用望远镜观察。但C3到顶峰的路在C1的侧面,一直观察不到上面的活动。看见C2通到C3的雪坡上有四个人在走动,应该是上C3的B组。中午岳斌和陈丰从本营上到C1跟我会合。下午我和岳斌又上到山脊上用望远镜观察,但由于位置的原因,观察不到上面的情况。当时我们对A组队员非常有信心,根本想不到会出事。按原计划,明天B组冲顶,我们要上去接应。于是和岳斌商量明天上去。
8月9日
日程:B组王淼、张伟华从C3下撤给本营报信。李兰、牟治平携带急救物资沿A组路线上山搜救,在两块大石头下面发现大规模雪崩的痕迹,并发现2人遗体,根据对现场附近区域的搜查和对现场情况的判断,确定5人全部遇难。C组刘炎林与B组取得联系后与岳斌2人上到C3,途中遇到B组下山报信的王淼、张伟华,将张伟华留在C2待命,将王淼、陈丰留在C1待命。B组李兰、牟治平和C组刘炎林、岳斌当晚宿C3,初步商议对外求援和善后事宜。
回忆:
B组:【李兰】:8:00  王淼、张伟华从C3下撤,让刘炎林岳斌次日上到C3,商议。
9:00  李兰、牟治平携带结组绳、雪锥、热水、热水、食品、羽绒服、药品上山搜救
10:00 左右  突然与刘炎林取得联系,得知其与岳斌、陈丰在C1,让其与岳斌速上到C3,刘炎林遇到王淼、张伟华后,将张伟华留在C2待命,将王淼、陈丰留在C1待命。
11:00左右  李兰、牟治平到达两块大石头下面。当时情况:雪崩堆积物向下延伸50-100m,整体有半个足球场大,最厚的地方约5-6m,平均4-5m,从较高的地方俯视,在堆积物末端偏向西的地方有一些黑色的散落的东西,隐约可以看见路线绳,奔过去,发现风镜和手套,然后看见小林的遗体,小林的斜下方,脸冲下趴着一个人,红色背包,埋得非常浅,从此人可以判断当时无人生还。因为此人很容易被翻出来,再往下走找,没有其他明显遗体痕迹。李兰和牟治平面对两块大石头的通道,左边的裸岩空隙和右边的各看一遍,没有发现蜷缩的人影的迹象,雪崩堆积物外面的广大雪面上,坡度较缓。李、牟来时的方向尚能看见依稀的被风蚀过的脚印,但是其他方向基本光滑,没有任何脚印。
12:00左右李兰拍照后,迫于雪崩压力,不再久留,与牟治平下撤。14:30左右在途中决定等待太阳下山,气温变低后下大雪坡。18:00左右二人回到C3,刘炎林、岳斌出来迎接,4人痛哭。
当夜,在帐篷里商议:
1.下山与外界联系高山协作,校方、资金、救援指挥官
2.力图将遗体运下山
【牟治平】:送走报信队员后,我们马上出发。携带物品有结组绳、食品、钢瓶、高山小锅、炉头、药品、gas等。翻过两座极陡的雪坡后,约10点半就看见了雪崩堆集物。一下,心就变得冰凉。现场大概是这样:最先看见两根路线旗,在往上走就看见一个红色的背包,过后就是两个黑色物体。整个雪崩现场有半个足球场大,雪崩堆集物最厚处有6、7米,最薄处也有2、3米,整个现场凸凹不平。走过去发现,黑色物体为风镜、防水套。只听见李兰大叫一声:“小林!”,发现小林的遗体,没有呼吸,肌肉已僵硬。
继续搜索,发现一俯卧队员。由于挖掘可能再次引发雪崩,所以没有进行挖掘。在未确定五人全部遇难时,我们以为还有幸存者,不停地大声喊叫,在周围岩石缝寻找。但是没人应答。当时,我和李兰认为,如果雪崩发生过后有人生还,他(或者他们)就应该把那俯卧的队友翻过来。时间已过12点半,由于现场雪已开始变软,雪层有松动的可能,可能再次引发雪崩或者流雪,我们决定下撤,在雪坡下等待温度降低。
晚上,四人讨论如何处理。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得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1、岳斌、李兰下山,对外求援,发出消息;2、可能有再次雪崩的危险,其他队员撤回本营,确保安全。
【张伟华】:一早上起来,我和王淼8:30下山报信,当时李兰写了一封信给刘炎林,在C2下面的冰川上我们和刘炎林相遇,他说已经知道了(说和李兰已经通过话了),然后王淼下到C1和陈丰会合听信,我到C2等消息。刘炎林和岳斌上C3。
C组:【刘炎林】:我、岳斌、陈丰三人八点半离开C1,大概十点的时候,我们正在冰川上行走,突然一直沉默的步话机响了起来,我一开始惊喜万分,没想到是李兰有点嘶哑的声音。她要我一定要冷静。然后说了她的担心,A组已经失去联系40多个小时,可能出事了,她已经让王淼、张伟华下来给我报信,叫我和岳斌赶紧上来。我就让陈丰回C1等我们的消息,我和岳斌往上赶。十点多,碰上了下来报信的王淼、张伟华。问了他们一些情况,让王淼回到C1,张伟华到C2。下午16点多的时候,我和岳斌赶到C3,疲惫不堪。李兰和牟治平不在。18点左右,看见他们两人的身影出现在大雪坡的上端,迎接到牟治平后,我问A组怎么样了,他跟我说了一句:A组全完了。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大家稍微平静下来。我跟岳斌计划第二天上去察看,但李兰和牟治平把雪崩附近都找遍了,而且现在再上去太危险,于是决定明天下山,对外寻求援助。
【陈  丰】:8:30,我们三人前往C2,约10点,我们正在冰塔林中行进,已经能看见对面大雪坡。此时刘炎林拿出步话机,想跟小林联系,步话机终于有声音传来,却是李兰的声音。她说A组已经失踪,已派张伟华,王淼下来送信。刘炎林和岳斌与李兰商量了一会,叫我下撤到C1,等张伟华和王淼,而且叫我们呆在C1别离开,一直等他们下来。中午,我C1等张伟华和王淼。下午,王淼下撤到C1,跟我说张伟华留在C2了。
8月10日
日程:C3的李兰,牟治平,刘炎林,岳斌与C2的张伟华、C1的王淼、陈丰一起下撤至大本营,C1、C2、C3营地保留,各留有食品、燃料和睡袋。当晚,在本营开全体队员的会议,安排下阶段的各项工作。
回忆:
B组:【李  兰】:8:00   4人开始下撤,C3营地保留,留有食品、GAS、睡袋
9:35左右  4人到C2,与待命的张伟华一同下撤,C2营地保留,同上
12:00左右,5人到C1,与待命的王淼、陈丰一同下撤,C1营地保留,同上
15:05左右,7人下撤至大本营。
C组:【陈  丰】:上午一直在等待他们。中午,听到外面有声音,最先到的是刘炎林,我问他怎么样了,他没回答,看者他哭红的眼睛,心里明白A组肯定出事了。其他几人也陆续回来了,坐在帐篷边默不作声。过一会,刘炎林跟我和王淼说:“先下去,到本营兰姐会跟你们说的”。接着,我们七人下撤到本营。回到本营,李兰跟我们讲了A组遇难的现场情况。还说了以后的计划。决定李兰、岳斌第二天下山求援,我们七人在大本营一直等到救援队上山,预计救援队会与19日左右上来,在这些日子里,我们要收拾本营,等待救援队的到来。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9.175]
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登山队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6750米处遭遇雪崩。A组五名队员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不幸遇难。噩耗传来,人们为之震惊和悲痛。从专业登山人员,到民间登山团体,以及一些对登山并不了解的人,纷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此次山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不乏中肯和贴切的,但也有情绪化和片面的。作为当事人的北京大学山鹰社,我们将站在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的角度,对此次山难做一些分析,并澄清其中的一些误解。
一.不可抗拒的雪崩,直接导致山难的发生
我们认为,不可预料的雪崩是导致此次山难发生最直接的原因。
要分析这一点,我们从进山后的情况开始说起。我们今年进入希夏邦马地区是7月22日。
从7月23日开始一直到8月1日,天气一直晴朗,没有下雪。从8月2日到8月9日之间,每天只是在下午下小雪,雪量很小。并且从事发前的行军情况来看,整个路线上积雪都很少,C1到C2之间是冰川路线,冰川上基本没有积雪。C2到C3之间的雪坡和雪原上积雪深度不足以用雪锥修路。因此,我们估计C3向上的路线积雪也不会太多。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天气及积雪条件下发生了雪崩。这时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并且,从雪崩现场来看,这次雪崩也未必是一次严格意义上雪崩,也许更像是一场流雪,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关于反季节登山
就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与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及前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作过一些的交流。他们首先给我们谈到了夏季登山的来历。从登山史来看,最早开始登山的人们往往选择春季登山,这个时候天气比较好,积雪较少,登山相对容易而安全。但春季的时间也较短,后来,人们又发展了秋季登山。春秋两季成了登山的黄金季节。再后来是冬季登山。最后是夏季登山。这样到最后,一年四季都可以登山。在不同的季节里登山,满足了人们挑战自我的心理。不同季节登山的差别在于登山的难度和危险性。比如冬
季比较寒冷,夏季积雪较多,对体力要求高,且雪崩危险大。但并不是说夏季就不能登山。
同样,雨季在喜马拉雅地区登山,其他队伍是有这种先例的。山鹰社雨季在西藏登山也不是第一次。作为学生社团我们没有其他时间,要登山只能利用暑假时间。
最后,在这里,我们也想顺便对今年夏季希夏邦马地区的天气情况做一个概述。今年,登山队进入希夏邦马地区是7月22日。从7月23日开始一直到8月1日,天气一直晴朗,没有下雪。而登山队正是抓住了这个好天气,迅速的将路线修到了海拔6600米的C3营地。并且我们也估计在我们进山之前,山里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好天气了,这一点一方面从山体大量裸露的岩石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在我们从C2到C3的雪坡及雪原路线上,修了21根路线绳,由于雪太少,其中大部分都没法用雪锥,最后用的是冰锥。从8月1日到8月9日,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好天气,只是下午下一段时间的雪,但降雪量不大,基本上
到下午五点就停了,然后就是好天气。因此,从实际观测,也并不是说雨季登山就没有好天气,相反,是有可能出现较长时间好天气的。事实上,这么长时间的好天气,即使在春季或秋季,也未必一定会出现。
三、关于海事卫星电话
希夏邦马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今年的登山大本营差不多在传统路线的前进营地(ABC),海拔5580米。从本营到能够找到车的检查站,路程近50公里。要想回到医疗条件较好的拉萨或日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进山之前,我们就曾考虑要向西藏登山协会租用海事卫星电话。
就是否租用海事卫星电话的问题,队伍在拉萨还开会讨论过,最后决定不租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海事卫星电话确实可以解决与外界的通讯联系问题,但是面对真正意义上的灾难,却是无能为力的。
从费用的角度考虑,租用卫星电话的费用是1500元,此外一分钟的通话费用是8美元。费用对于学生登山队伍确实是一个问题,可以设想,我们如果有很多的资金,那么即使用不着,租一部卫星电话放在本营也是可以的,但我们如果把这笔钱用在其他方面,如后勤和装备,其实对安全是一种更大的保障。事实上,今年山上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遭遇的是一场意料不到的雪崩。对雪崩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人被雪崩掩埋后,面临的是缺氧窒息的危险,一般最多10分钟内就会因窒息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救援是自救及周围队友的救助,卫星电话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
山难不一定都是装备和通讯器材等的原因,有些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四、关于高山向导
首先澄清一个事实。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中并没有规定国内队伍登山必须请向导。在2002年6月3日颁布的最新《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一条:“组成登山团队须配备相应的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须持有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资格证书。1名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最多可带领4名队员。”但该管理办法目前仅仅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尚未正式颁布。
以上仅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登山是按照规定进行运作的。并不是像某些媒体所炒作的那样。但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该请高山向导。
作为山鹰社,原来历年登山的做法是“以老带新”。具体的说,在一支登山队中,老队员要占到一定的比例。老队员承担技术方面的任务,并在登山的过程中,传授给新队员。对于高山向导,山鹰社以前只请过一次,只是在山下指点攀登路线,并没有上山。
在今年的登山队中,共有十五名队员,其中八名有过雪山经验。在最后遭遇雪崩的五人中,四人有过雪山经验,其中三人为国家二级登山运动员,两人有过两座山以上的经验。这样一个配置,也是相对合理的。
五、关于救援过程
此次登山的救援过程可以说真正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整个救援过程在本书前文中已有详细叙述,在此不多说了。山难发生在8月7日,报信时的日期已经到了8月12日,初看来,这中间用了5天时间,让人感觉时间太长了。但看了前面的详细叙述,应该是可以了解到,要想从山上下来,首先要从C3回到大本营。然后从大本营到能找到车的检查站,中间是近50公里。找到车后,从检查站到拉萨,有700公里。我们可以说,在报信方面,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随后就是救援队上山。开始时,从家属以及我们的愿望来看,都希望把遗体运下山安葬,但最后,遗体没有运下来,这也是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从8月9日开始,一直到8月17日,山上连日大雪。如果一定要把遗体运下来,遗体很有可能在运送过程中,切断雪层,再次引发雪崩。其次,要想运送一具遗体下山,需要约20人上山运送,这在连续下过几天大雪的路线上是很危险的。最后,从登山惯例来看,真正登山遇难的人,最后将遗体运下山的情况很少,对于他们,最好的归宿就是雪山,他可以跟他心爱的山在一起。在中国登山史上,国家登山队几十年来遇难的二十多位队员中,仅有一位的遗体被运下了山,并且遇难地点在雪线附近,海拔较低。从各方面考虑,最后搜救队决定,将找到的遗体在雪山上安葬。
以上仅是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当然,这次山难反映了北京大学山鹰社及登山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仔细分析,教训将指导山鹰社以后的登山。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9.17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文章转自别处,不代表本论坛立场,谨向原作者致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11-30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