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人论道——一篇关于摄影器材的好文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00:5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此为转载文章,一器材高人的高论。向原作者致敬!


您若觉得哪里不妥,尽管拍砖——反正不是我写的,我想写也写不出来哈。


文章有点长,但值得您耐心看完。


135镜头:评书二十二卷
我自己曾经拥有的相机、镜头大概有几百件,用过别人的也不少。现在不再“发烧”器材,手头只剩几件了。怀念那些无言的“朋友”,以此文纪念之。
一本正经的测评就免了,一来没精力,二来单调乏味—一张嘴总免不了什么“分辨率”、“明锐度”、“色彩还原”、“畸变控制”之类的老词。要么就是6大像差、MTF,虽然显得专业了,却离直观更远了。
所以学学古人歪评名著的习气,随便谈谈自己曾经用过的一些135器材,全当对酒当歌,开心一乐。
一、Leica R 180mm/2.8 APO(简称AET)
这是一支传奇镜头。
就整体而言,徕卡的镜头无疑是135系统中最好的,其成像的突出特质是:到玉。这其中,AET又是最好的。这样说来,这支镜头似乎有些“王中王”的霸气了。
说它是最好的,主要是看它的MTF。直到目前为止,MTF仍是评判镜头像质最科学最客观的依据。眼感最重要?我同意,不过一人一双眼,那差别有时就巨大了。AET的MTF曲线令人瞠目结舌:又高又平,特别是在40线对分辨率时。这意味着用它拍出的片子更经得起高倍放大。能在MFT上与它一较短长的,只有徕卡自家的M 135mm/3.4 APO,不过制造难度比它小一些。
说它是最好的,也许另一支R头不服气:AEM,即Leica R 100mm/2.8 APO Macro。的确,在AET问世前,AEM号称“徕卡的参考级镜头”。这话是徕卡公司自己说的。不过AET出来以后,AEM就不得不把这一在Leicafans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出来。注意:这话也是徕卡自己说的。
我是花费12K RMB进的一支二手AET(我基本不买新品摄材)。用了一段时间后,卖掉了。是因为它不够好?不!因为我是器材玩家,而不是收藏家,我需要不断地进进出出器材,以回笼资金,开拓玩场。售价多少?哈哈,小赚一笔。不过看看现在它的价格,我有些后悔。
关于它的外观、手感,我不赘言,圈内都有公论。我用它拍过几卷反转片,结论是:完美!我只说说自己体会较深的一点:徕卡对于暖色系比如红、黄色的表现是最纯正的(我用的词是“表现”,而非“再现”,因为实际上每一支镜头都有它独特的性格);而对于冷色系比如蓝、绿色的表现,则是无敌的。徕卡的蓝,是高贵的蓝;而徕卡的绿,在我反复品味柯达反转底片上的影像时,令我想起明张岱《陶庵梦忆》《兰雪茶》中“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均;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之句。拿来形容,恰如其分。
说到AET,有一段往事:我在中国最大的摄影器材网站《色影无忌》玩的时候,发过一帖《13张挂历的背后,13支镜头的歪评》,内容是逐支点评自己用过的13支“牛头”(色影无忌常用语,指好镜头;相对的用语是“狗头”)。帖子发出后,很多色友要求我把这13张挂历的照片贴上来看看。我在无忌混了多年,知道如果这样做了,必将费力不讨好,引起无尽的口水之争。何况这些照片照的多是家人亲戚,诸多不便,所以在帖子里婉拒了。这不合无忌的规据,于是引来无数“讨伐”之声且不说,还引出几位大侠级人物与我“文斗”,比如著名的“G2”(赵嘉,《兵书十二卷》的作者)、小蔡等。他们跟帖,模仿我的文风语气,反向“吹捧”一些低档器材,挑起“战事”。其时我与他们算是网友,虽然未曾谋面,但彼此颇为心仪,明白他们是开玩笑、小玩闹,无甚恶意。对他们而言,肯从潜隐已久的水下浮出来,费心费力地写了长篇大论来跟帖“滋事”,已然难得。不过我那时年轻气盛,看他们逐支镜头地跟帖缠斗,也就逐支镜头歪评下去,并在行文上逐渐增加模仿者跟帖的难度。他们自是才人,一直缠斗到第12支,一时间战火熊熊,殊为热闹。当点评到最后一支镜头时,我使出“绝招”(实为赖皮招数),改写了一段古文来应战,终使“敌酋”知难而退,风平波定。
这第13支镜头,就是AET。这段改写的古文,就是《兰雪茶》。我改写的文字:
索姆者,Koelsch铸镜地也。镜味棱棱,有金石之气。Erwin Puts曰:“Leica之镜,索姆第一。”余曰:“欧陆铭器,索姆神光。”索姆名起此。欧美摄客,有镜则至,意不在长生剑也。
  而长生剑利之,一如Leica式,不敢独异。某摄家知E100VS用法,取菲林试之,味靓丽。余曰:“100VS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索姆镜薮,‘牛虽瘠愤于豚上’也。”遂募德人入索姆。
  挑法、拍法、摄法、架法、冲法、扩法、放法、灯法,一如100VS。他幻灯投之,Leica味不出,......;以旋COLOUR PLAN 90/2.5投放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R 6.2,接向皂金,真如神剑同玉佩并辉也。
  长生剑得其形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神光剑”。四五月后,“神光剑”一哄如市焉。
至于文中提到的“长生剑”,那是我在色影无忌的另外一段典故了,后表。
说回AET,徕卡的镜头广告语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句是:“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用在AET上面,我觉得是最合适的。
二、Leica R 90mm/2(简称“大头九”)
徕卡镜头的传奇故事在所有135摄影器材品牌中是最多的。能够与之匹敌的,也许只有蔡司。没办法――追求顶极的玩物并附会以意淫的光环,本来就是人类尤其是男人的劣根性之一。对这一点看得最为透彻的,是一位我崇敬的女性:苏珊.桑塔格。她在《论摄影》中早就说过:“照相机与汽车和枪支一样,都是使人产生幻想的器械……”。
作为这种意淫的形式之一,相机发烧友们赋予这些冰冷的金属、玻璃制品人性化的色彩,比如――给镜头起绰号。
几乎每一款徕卡镜头都有自己的绰号,只是有些未必叫得响、传得广。比如我曾经给徕卡的Noctilux起了个极其浪漫的绰号:“奢华之夜”。(nocti,拉丁语词前缀,指“与夜晚有关的…..”;lux,豪华、奢侈。)我自信这个绰号实现了翻译准则的“信、达、雅”。然而它在网上摄影群里并没有叫响,更广为人知的是“夜之光”、“夜之眼”。
那些叫得响亮、几乎成为镜头代称的绰号中,最有名的就是“八枚玉”和“大头九”。
“大头九”的生产历史很长,产品的批号、用料、制造工艺和结像特点屡有细微的变化。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的号码;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结像味道的细微变化。徕卡始终拥有着摄材世界里最为坚定、最为“铁杆”的一群拥趸,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通过Internet结成同盟,他们被我戏称为――“Leica原教旨主义者”。对于他们,每一款镜头自何年何月开始设计,由谁设计,设计采用的结构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几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何时投入生产,生产工艺有无变化,生产了多少数量,每一批次的镜头号码是从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间的用料有无变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艺最佳,各批次之间的结像特点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传统的“徕卡味道”,每一支新镜头第一次卖到了哪里,它到我手中时已经几易其主……My God!他们简直比徕卡厂的工程师还要严谨细致!谁会像他们那样对一支镜头的来历寻根问底到偏执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外人戏称他们为“发烧友”的由来――得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靓镜时的欢乐,被人欺骗后的痛苦悔恨,对藏品的百般珍爱呵护…..他们对器材的痴迷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扬言:“生活本无乐趣,把玩徕卡已是唯一的避风港……” 。
具体到“大头九”,从结像特色看,与所有徕卡镜头一样,也经历了两个时期:古典徕卡与现代徕卡。现代的徕卡“大头九”走上了向消费者口味妥协的道路,镜头中频繁使用非球面、低色散镜片,追求锐利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比之古典徕卡镜头更适合彩色摄影;而古典徕卡“大头九”则不同,其大光圈结像柔和而不模糊,最适合人像摄影;小光圈结像锐利而不生硬,用途广泛;其影调层次丰富无比,灰阶美妙绝伦,比现代镜头更适合黑白摄影。
更奇的传说是:在古典“大头九”中,有一批编号在29xxxxx之后的,其用料和工艺为徕卡史上最好,其成像即使在最大光圈处也达到了锐与柔的最佳结合,这才是所有“大头九”中最“大头”者。“玩徕卡要玩编号”――再次得到印证。
无论真假,幸运的是我至今保有一枚这样的“大头”。我把它改成了尼康卡口,接在我的黑色FM2上面使用。
至于改口镜头和或转接环,那是另外一种玩法,另外一个故事,后表。
声明一下:我不是徕卡的粉丝,不是任何品牌的粉丝。
三、Leica R 90mm/2.8(简称“小头九”)
“小头九”是我给这个镜头起的绰号,是与光径f/2.0的“大头九”对比而言的。无论考量其光径还是体积、外型,我觉得也还贴切。在徕卡镜族里,这个镜头的规格并不起眼,给外人的感觉似乎是低一档的产品。不过如果这样想,那么不唯Leicafans将对你怒目相向,我这个非徕卡粉丝也要说:你错了!
在APO型Leica镜头问世以前,这支镜头是135摄影镜头世界里的MTF之王,甚至超过著名的Summicron标头。在APO Leica诞生以后,它的MTF依然位居前列。它全开光圈的像质已然非常优秀,完全是可用光圈,虽然只有f/2.8,但考虑到那些f/1.4的人像镜头必须收缩2档光圈才能达到与它匹敌的像质,考虑到那些f/1.4镜头的昂贵价格,那么可以说它是人像镜头中性价比最高的。
当然,说任何一支徕卡镜头“性价比”高,都会引来无数口水。徕卡确实昂贵,即使徕卡粉丝们怎样百般辩解以证明它贵得有理,但对于大多数摄影者而言,购买徕卡,都是在达致小康生活水准以后才开始考虑的计划。不过有一条捷径――买二手货。徕卡镜头是最耐用的,即使是成色一般的二手货,只要保持在“三无”状态――无霉无划痕无拆修,那么你尽可放心购买使用,它不会让你失望的。当然,买二手货需要经验和阅历。
“小头九”的造型非常典雅。你可以慢慢转动它的调焦环,一边享受着那顺滑而不乏阻尼的手感,一边把它拧到尽头,然后将它后口朝下置于几案,退后一步观察,你会发现它的形状酷似一种青铜酒器。我曾经对摄友开玩笑说:将来一定要搞个巨便宜的二手货,最好没玻璃只剩壳儿,把它的后口和缝隙封住,当作酒杯来喝酒!呵呵,那么此后见到徕卡用家,就可以new bee地说:你显摆个啥?看看俺的酒杯,都比你的相机强!认得不?德国货,徕卡牌的!知道它神在哪么?水倒进去能变成油!世界能源危机解决了!
我很怀念那支“小头九”。非典恐怖期间,它陪伴我闯过金三角,走过野象谷。在那段人人自危、不堪回首的旅途中,每当我惶惶的目光从口罩上缘瞥见身边的佳能NF-1和转接在机身上的“小头九”,心里都会有一丝默契和安慰。
这枚“小头九”我卖过两次。第一次买主已经汇款,我踌躇再三,找个借口没卖。第二次不能不卖了,我到邮局飞快地打包、投寄,怕自己犹豫。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小头九”。
四、Leica R 50mm/2
关于这支镜头,过去的无数用家已经研究得无比透彻,再来点评似乎多余。原因无它――它的生产历史太早太久,数量太多,分布太广。初入徕门的朋友,谁不曾拥有一支素米克隆标头呢?它是经典里的经典了。
既然被公认为经典,素质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上尽管几十年过去了,综合素质比它强的标头依然极少。科技再怎么进步,双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头的产地辗转数国,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体会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质依然良好。这是双高斯结构天生的优势,是非对称式设计比不了的。
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徕卡镜头完美无缺。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下面冒着被徕卡粉丝的砖头砸扁的危险,抛开售价和像质不谈,来数落数落徕卡的诸般不是:
一,徕卡镜头的手感不算完美,体现在很多新品镜头的光圈环略有旷动(指纵向)。不只R镜如此,M亦然。我把玩过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旷量。当然这旷量比其他品牌并不更严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更完美一些。何况确有少数其他品牌的相对便宜的镜头在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没有,M 75mm/1.4就是。某些资深徕卡M玩家有时会神秘兮兮地对初玩M的“菜鸟”说:玩M一定要买75mm/1.4!问他理由,他又不说,其实就为这个。
二,徕卡镜头的血统不够纯粹。它曾经授权其他厂家为它生产镜头并堂而皇之地在镜头上印刻“LEICA(LEITZ)”这个神圣的符号,比如美能达、适马、京瓷。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并不是问题――这种“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场多年,连徕卡多年的“死对头”ZEISS也未能免俗。何况徕卡对这类产品的设计和质检控制得很严,不能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句话:“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纯粹一些。
所谓“纯粹”,容易错看成“纳粹”。不过看那些最讲究的徕卡玩家对徕卡血统的严酷审查,确有“纳粹”的某些遗韵。呵呵,开个玩笑,谁让徕卡也产自优秀高贵的日尔曼民族,当年也确曾挂在德军将帅或军记酷毙的皮大衣上随他们横扫世界。
三,徕卡的镜头设计能力不是最强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这不奇怪,徕卡原本起家于机身制造。在超广角和变焦镜头的设计上,它一直落后,其15mm、21mm、24mm镜头一直由蔡司、施奈德、美能达制造或设计,变焦镜头更是大量采用美能达、适马等的设计。我曾经拥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徕卡慢慢赶上,独立设计出了一些杰作。其实论规模徕卡是个小厂,我曾编排过一个“老蔡和小赖的故事”,来嘲弄徕卡的光学设计能力之不足,在网上摄影论坛流传颇广。
作为一种弥补,徕卡镜头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传说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甚至昂贵的萤石……用这些美材来提高像质,作用是肯定有的,何况穿金戴银又可以提高身价,不过在真正的烹调大师眼里,如果以龙肝凤胗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乡炊野厨了。
要防备的还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个”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个“Schneider”一样,用在松下DC上面的那个“徕卡”,基本是一个笑话。
我这话听着怎么也像“纳粹”了?
最后,联想到足球前锋与徕卡M标头:如果用足球前锋来比喻徕卡M的4支标头,那么:
Elmar:传统意义上的前锋,某项射门功夫突出,其他门前技术一般,当然前锋意识是无可挑剔的。比如比埃尔霍夫。往往被称为“头球专家”。此类前锋较为常见。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现代前锋,各项技术都好,进球效率高,但个人特色不鲜明,球风朴实,比如维埃里、巴蒂斯图塔。往往被称为“射门机器”。十年一遇。
Summilux:与十年一遇型比较,其综合能力和进球数可能稍逊,但个人特色鲜明,踢球风格更有艺术性。比如范巴斯藤、巴乔。往往被称为“球场艺术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类拔萃全凭天赋,一举一动俱是经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关注。比如吸毒的马拉多纳、“乌鸦嘴”的贝利。往往被称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队主教练,考虑到实用性,那么应该首选summicron型前锋。elmar型有一技之长,但综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选。summilux型比summicron型更具扭转乾坤、决定比赛的能力,不过这类球员在才华横溢的同时往往个性突出,一来不易驾驭,二来容易抢走主教练的风头,所以如果可以在它与summicron之间选择,结果往往是......。至于noctilux,哪个教练能够得到这样的前锋,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着乐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经完全掩盖了它的使用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沙发
发表于 2008-8-13 01:05:17 |只看该作者
五、Contax 35mm/1.4 Asph AEG 在谈这支镜头之前,先说说Zeiss。 Zeiss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光学产业界的NO.1,圈内一般常用的褒语是“巨人”、“巨擘”,或曰“宗师”。它是光学生产历史最为悠久的厂家之一,整体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覆盖领域最广,设计能力最强,顶极产品的质量最好,因而其故事、传说也最为庞杂生动,如果铺陈开来,可以写一部光学历史演义了。此非我的能力可及。 我只敢简单地说说玩蔡司镜头怎样入门,尤其是135单反镜头。玩蔡司镜头,首先要理清蔡司镜头的分类。我自己的分类方法是:从画幅或像场分,有大蔡(大画幅)、中蔡(中画幅)、小蔡(135)、小小蔡(半格);从产地分,有德蔡、日蔡、新蔡(新加坡);从品牌分,有阿蔡(Alpa)、哈蔡(Hasselblad)、禄蔡(Rollei)、康蔡(Contax)、徕蔡(Leica)、来蔡(Contarex)、弗蔡(Contaflex)……;从取景方式分有后背、单反、双反、旁轴;从对焦方式分,有自动、手动。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分类大都有着“交集”,比如Contax 645 AF的镜头,就属于中蔡、日蔡、康蔡、单反、自动;而Rollei 35的镜头,属于小蔡、德蔡或新蔡、禄蔡、旁轴、手动。如果搞不清这些分类中所包含的历史衍变,那么玩蔡司很难玩得明白,可能是“糊涂进,糊涂出”。 我们一般影友常接触的蔡司镜头,一般是哈苏、禄来和康太时的。既然这个帖子谈的是135单反镜头,那么就说说Contax 135 SLR镜头。 关于康蔡的135 SLR镜头,有一种说法:没玩过它的“四大神镜”,不算玩过Contax。它们是:28mm/2.0,55mm/1.2,85mm/1.2,135mm/2.0。此四镜生产数量极少,像质极好,售价极昂,而且往往有价无市――你有钱也买不到。一般人若非机缘巧合,莫说四镜,能有其一已值得骄傲。惭愧的是,我至今没把玩过它们。不过,如果说没玩过这四大神镜就不算玩过Contax,那么我还听过另一句话:没玩过APO 200mm/2.0和300mm/2.8的,不算玩过Contax,嘿嘿。 好在我至少拥有过Contax“六大名镜”之一的35mm/1.4,并且是AEG版的,还有其他几支高档镜头,否则哪敢妄谈Contax?蔡司的水太深,怕怕。 言规正传,来说说35mm/1.4,这支Contax的“广角镜王”(蔡司的“镜王”实在太多)。 很多玩家知道,选择徕卡35mm镜头时,总要经受在35/1.4、35/1.4 Asph、35/2.0、35/2.0 Asph、35/2.8......之间反复权衡的折磨。玩Contax就没这么多痛苦--不是35/2.8,就是35/1.4,没有第三个选择。此二镜档次差别巨大,非此即彼,购买者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没错。说35mm/1.4是35mm焦段的王者,我想即使是徕卡原教旨主义者,在愤怒之前也要三思。这是光学“巨人”的一次回击,针对当年关于Contax镜头设计陈旧、Zeiss不思进取的漫天口水。宗师一旦发力,结果自然是“四夷宾服”。 具体理由如下: 一,了解Contax镜头的玩家知道:要求Contax在广角镜头中普遍使用Asph镜片,正如要求它在长焦镜头中普遍使用APO设计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那还是蔡司吗?所以它不用则已,用则惊人。这支35mm/1.4就使用了非球面镜片,AEG德版用的是精密研磨的,日版用的是相对廉价的模铸镜片,而不是当前充斥市场的复合镜片。 二,采用浮动镜片设计进行近摄像差矫正。尼康镜头著名的CRC设计与此类似。 在Contax广角镜头里,既是正宗德制,并且使用非球面镜片,还有浮动镜片设计的,除了它还有谁?我找不出第二支。称它为“广角镜王”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很不理解这支镜头调焦行程的设计:在最近对焦距离至1m之间很长,在1m至无限远之间很短。后来我想到了两个理由:一,这为蔡司优美Bokeh的设计铺平了道路;二,35mm镜头号称“人文镜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手动镜头的快速抓拍;三,既然蔡司矫正了近摄像差,那等于在鼓励我们多作近摄,否则岂不浪费浮动镜片? 这是我的歪理邪说,不必当真。 说到实拍,我用它给外甥女照全身像:不但毫无畸变,而且由于超大光圈和Bokeh作用,模特的半个身体与她身后的落地玻璃融为一体,人像是从窗里长出来的。 我用它近摄几朵小黄花,焦点在最近一朵花的前瓣,此时花蕊已在焦外。看那些花瓣的边缘,由近及远,由清晰而渐模糊而渐化开……有明显的三步过度,无拙劣的二线弊端,感觉如一滴酽墨落在雪白的宣纸上,墨汁渐渐沁透纤维,层层推衍开去……令我想到“渲染”这个词。至于焦外的几朵小花,则成了几块融化的“黄油”。联系Contax 85mm/1.4为人诟病的缘由,作为蔡司不向像质和成本妥协的产物,35mm/1.4的无懈可击是容易理解的。拥有它,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初步感受到光学巨人的“思绪”之宏大--无远弗及。记得当年买进它的时候,正是我第一次对大画幅座机蠢蠢欲动的时候。当35mm/1.4的24寸片子出来后,顿时将我对大幅机的欲望扫除大半。玩座机的朋友见笑--它在边边角角的结像毫无松懈,我没必要得陇望蜀。正如Rollei 35的小镜头有中幅机的风格一样,这枚SLR lens中最棒的35mm镜头是有着座机的风格。 仅仅是风格。 前面谈徕卡的时候,谈到Leicafans对品牌血统的偏执。其实Contaxfans亦然:疯狂追逐G版,排斥J版。这就是有名的G vs J之争。二者产地不同,味道略有差异,售价也不一致。这也难怪――这年头,即使正宗的日本货都不多了,何况德国货?所以当我后来把它卖给北京一位大学教授时,尽管成色比刚到我手时已经差了,但居然小赚。 问题是:现在我宁愿当初没有卖掉它。 六、Contax 28-85mm及其他 在Leica R 28-90mm/2.8-4.0问世之前,这支镜头是所有28mm起步的标准变焦头里像质最优秀的。难能可贵的是,它拔得这个头筹竟然没有依赖那些昂贵的非球面、低色散等特殊光学玻璃。不过它体积巨大、口径惊人(82mm)、光圈非恒定等,也许都是追求“像质第一”带来的副作用。毕竟Contax整体上走的是使zeiss平民化的道路,必须顾及平民级镜头的成本。好处则是:它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28mm标变――它的售价低于同级别的日本四大名牌(二手更甚),却拥有标变中最好的MTF表现,无论是整体、局部,还是细部。至于德头的“味道”,更非日头勉力可及。 谈到味道,对蔡司镜头最简洁的评价就是:鲜锐!如果把Nikon镜头比作刻完初稿的木雕,那么蔡司镜头就是在那木雕上涂了一层油。谈到色彩表现,我的体会是:徕卡冷艳,佳能明艳,美能达浓艳,蔡司是鲜艳。两次提到“鲜”,证明蔡司的“味精”比较多,这也是leicafans与zeissfans多年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其实蔡司非不能也,乃不为也――鲜,是它有意保持的风格。一个鲜,先声夺人,第一眼看去即是美女,第二眼再看涵养也不差。即使看多了觉得腻,但喜欢这风格的还是多数,不服不行。 说涵养,我指的是暗部表现,包含层次和清晰度,如人类思想的力度和厚度。我用它拍过夜景,观察处于底片边角的楼座窗户,发现结像毫不松懈,线条清晰,层次优秀,比我用过的几支日本专业标变都好。这体现了镜头的低反差分辨率,是德头的不传之秘。 用这个头去拍摄花红柳绿的春色最合适,春天的神韵就流淌在它所传递的光影里,沁人心脾。我猜想蔡司的光学设计师在看到它拍出的照片时,应该也会有一丝感动…… 一些影人说德国人不擅长制造变焦镜头。这说法如果用在早期的徕卡单反镜头上,不算谬论。如果用在蔡司镜头上,则是见识浅薄、以讹传讹。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早的几支变焦镜头是德国人设计制造的。Contax 28-85mm是一证,我更喜欢35-135mm那支,是Contax变焦镜王,几乎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好的变焦镜。 说它最好,部分出于我对它变焦范围的偏爱,我一直喜欢35mm胜过28mm,喜欢135mm胜过85mm。资深的烧友都知道,过去行家推荐的三支定焦头配置一般是:35mm,50mm,135mm。现在一般变成:28(甚至24)mm,50mm,85mm。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影像文化视角的历史演变:一、35mm对比28mm:35mm的视角和趣味是相对客观、平实的,而28mm的视角和趣味就变形、夸张一些,便于表现“NG趣味”,拍摄者惯于用它去制造一点惊奇。24、20mm就走得更远了。二、135mm对比85mm:135mm是头像镜,它逼迫观看者直视被摄者的灵魂之窗--眼睛,与另一个“自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850mm是半身镜,它更利于表现被摄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衣饰、姿态等,人的精神状态仅是整体的一部分,并且经常不是最醒目的部分,观看者的感觉更像是在看表演,虽然也会有精神交流,但交流的距离被这个85mm镜头天然地“推”远了。这种由35mm到28mm、135mm到85mm的变化,究竟侧证人类社会心理的渐趋浮躁、隔离,还是反映了某种正面的递进?有时候我想,一个擅用35-135mm镜头的影人,与一个擅用28--85mm镜头的摄友,在个人的审美趣味上也许有一点不同? Contax另一支变焦“牛头”是100-300mm ED,我没用过。它几乎是这个焦段像质最好的镜头,仅仅稍逊于徕卡R 105-280mm APO。说到这支镜头的全名,让人不得不佩服蔡司的严谨。在资深玩家眼里,拥有APO设计是顶级中长焦镜头的标志,“APO”三个字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品质、品位,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正因如此,在很多日本厂家比如适马那里,“APO”这个原本有神圣色彩的标识被滥用,其大量中档以下镜头在加入一、两片廉价低色散玻璃后,就公然宣称“APO”。这在APO的鼻祖--蔡司那里,是绝对行不通的!以这支100-300mm ED镜头为例,即使加入三片高级低色散镜片、像质在大多数日镜之上,蔡司也未将其列入自己的“APO”镜头序列,这一点甚至比徕卡严格。真正的蔡司“APO”,都代表着世界摄影镜头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神镜……。我拥有过的蔡司镜头,还有35-70mm/3.4,80-200mm/4(后被我改成尼康口)、35mm/2.8,50mm/1.4,135mm/2.8,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蔡司的故事实在太多,除上述外,尚有西蔡与东蔡,蔡司与雅西卡、富岗光学、腾龙、尼康、索尼……。最后,讲一个我自编的段子《老蔡与小赖的故事》,作为结尾。这个段子曾在摄影网络广为流传,我想了解蔡司与徕卡历史的影人都看得懂: 从前有个姓蔡的大厨,自己开了个酒楼,手艺好,选料精,做工细,那叫一个严谨!做出的菜色泽美艳,口感油润,鲜美爽脆,一时无双。当然价格也贵,其中一道名菜曾经卖到当时一辆高级马车的价格。光顾他酒楼的,也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蔡师傅厨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创的几个经典菜式被京城里其他饭馆竞相效仿,不过都没他家的正宗。城里有个姓赖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烧瓷器的,尤其擅长烧制餐具。小赖继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欢上厨子这行。其实他是想:开饭馆真赚钱,而且用著名的赖记餐具,盛着像蔡记那么好的菜品,那才叫顶级!确实,在烧瓷器这行里,赖记真是顶级的。蔡师傅当然不会教小赖厨艺,他那么聪明,教会了他,抢了老蔡的饭碗怎么办?于是小赖就去偷师,三天两头去蔡记逛悠,至于其间有没有发生类似杨露蝉偷拳的故事,暂不可查。总之几年后,小赖也开了饭馆,几个招牌菜不仅形制与蔡记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鲜味稍差,可能没学到老蔡提味的绝技。不过很多人反而喜欢这个口儿,觉得更原汁原味。为了赶超蔡记,小赖下足了本钱: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记更严谨,模样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好,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逊色,于是小赖的餐馆也火了,简直有超过蔡记的势头,至少价格确是已经超过了。老蔡师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气很足的样子,因为他当年曾经给皇上当过御厨!烧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戏!那是真正的大菜,连盛菜的盘子也大,赖记是做不来的,是哈记、路记的。京城里头达官贵人多,有些人家专好吃大菜。这大菜小赖可烧不了。那些喜欢吃赖记饭馆的主儿,虽说平时也是挺胸腆肚,但见了皇亲国戚,就总不免直不起腰来--还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盘子里盛得那些东西,那细节、那层次,啧啧……。然而后来,去蔡记酒楼的主顾慢慢少了。原因复杂得很:家里被盗、大排档竞争、价格偏高、餐具问题……总之,是内忧外患,几天几夜说不完。虽然烧大菜这活儿老蔡一直干得挺欢,可毕竟是不甘心,想来想去,决心把酒楼搬到郊区。那里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厨子、伙计也便宜,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很高,况且他们对蔡记慕名已久。如果搬过去,大厨还是从城里老店派,但只监工不下厨了。老店只制作大菜和几个难度大的极品小菜……于是,蔡记的生意重新红活起来。那些偏爱赖记的粉丝们知道蔡记迁郊这事儿以后,就四处传播:蔡记如何不行了,赖记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个恐怖的“赖记原教旨主义顾客”组织。曾经有一个叫小蔡的青年,因为在他们面前说了几句蔡记的好话,竟被他们用砖头活活砸死!然而赖记的菜式始终未能摆脱蔡记的影子,虽然现在它的用料和细节比降价后的蔡记好一点。 它还是那么昂贵。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义顾客奉为神话。它也始终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极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广椒。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躺椅
发表于 2008-8-13 01:06:27 |只看该作者
七、福伦达Septon 50mm/2福伦达是一家德国光学老厂,其制造相机的历史比蔡司还要悠久,是德国光学产业里唯一曾与蔡司比肩的巨人。著名的禄莱公司就是从它分流出去的,可见其实力。后来福伦达家道中衰,先被对手蔡司兼并,后又卖给出身于它的禄莱,最后居然委身于日本三流厂家柯西纳,对于喜爱这个百年名牌的粉丝们来说,实在是满把心酸泪,一部血泪史。按照福伦达相机的兴衰史,我曾经提出一种对福伦达相机的断代分类法,即分为三个时代:原福时代,即原汁原味的正宗古典福伦达,其黄金时期是六十年代;混福时代,即被蔡司禄莱收购时期,此时的福伦达相机吸收了蔡司禄莱的一些技术,但血统已不纯净,江湖地位也下降;伪福时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纳公司收购,该公司以“福伦达”名义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复古的新镜头,无论镜头用料、光学结构、称呼或成像味道,已与老福伦达几无干系。至于柯西纳宣称的“购买品牌的同时还购买了设计图纸”则纯属欺世盗名之举。这个分类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经购买了“伪福”镜头的用户。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是国人多年来习惯的思维定式。福伦达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很广,不次于蔡司,既有大画幅相机,也有120双反、120旁轴,还有135单反、旁轴等等。120双反的代表作是SuperB,当年与禄莱Rolleiflex、蔡司Ikonflex并称为世界120双反的三大顶尖之作。它的120旁轴折叠相机Bessa II,是堪与蔡司超级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艺之精细优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备复消色差APO-Lanthar镜头者,更是宝中之宝,真正懂行的收藏家无不趋之若骛,不惜一掷万金,然犹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备APO-Lanthar镜头的Voigtlander Bessa II,与配备APO-Ross镜头的英国120旁轴折叠机Ensign 820 Auto-range一起,并称为世界120旁轴折叠相机的“绝代双骄”,二者的整体质量、罕见程度和收藏价值在蔡司超级依康泰之上。说到这里,跑一下题:很多喜欢英国摄影器材的玩家认为英国镜头好于德国镜头。从整体上看,我不赞同这种观点。Ross和Cooke镜头在早期摄影镜头发展史上确曾风光一时,但德国光学很快赶上并长期占居霸主地位。英国确实制造过一些优秀的摄影镜头,存于Ross和Cooke两大体系内,比如Taylor Hobson,比如APO-Ross。福伦达的135旁轴相机品种很多,且不细论;它的135单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经拥有豪华版,数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价值。它几乎所有部件都是金属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润滑性好的黄铜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艺精美,体现了德国相机“百年有型”的制造理念。这里要谈的Septon 50mm/2,就是福伦达公司当年为它生产的配套镜头之一。Septon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伪福镜头的吹捧者也未曾听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在摄影产业中是大名鼎鼎的极品镜头。它采用了7片双高斯结构,全开光圈时像质很好,在被誉为世界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至今在二手市场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轻易卖到两千元以上的价格。想想看,数十年前的产品了。Septon外型漂亮,全金属结构,水汪汪的镀膜玻璃,一看就是好东西!前年我用它拍摄红岛蛤蜊节,出来的片子结像清晰,色彩真实,反差适中,层次丰富,影调细腻,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老德头特有的油润舒服感,的确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镜。Septon在国内难得一见。行家一般都去世界最大二手商品拍卖网站ebay找它的芳踪,偶尔有藏家放货出来。说起二手摄影器材,国内的市场真是可怜――极品的东西很少,价格却被*商们抬得很贵。Ebay是琳琅满目,无奇不有。我自己玩过的好东西大都是从ebay拍来的,包括这个Septon。此ebay与国内的易趣有联系,却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东西,没人去国内那个所谓的ebay,都去德国、英国、美国ebay搜索。想玩ebay,须具备一些条件:外语好,尤其要了解摄影器材专业术语;有招行或中行的国际信用卡;paypal注册;了解跨国邮递方式,最好海关有熟人;有时间泡网,因为欧美与我国时差较大,结标时间很多在北京时间的深夜;考察卖家的信用度,警惕网络欺诈(我曾因大意,在竞买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时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卖家欺骗,损失人民币数百元,这是我在ebay受骗的唯一经历,与很多老买家相比,损失算小的);了解ebay器材行情,买低不买高;了解目标器材的使用收藏价值,区别具体品种和生产批次;有竞买经验,不到关键时刻决不出手;有时候要与其他玩ebay的朋友联手耍一些花招……总之虽然不难,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要时刻记住:玩ebay容易上瘾的。虽然不像吸毒那么可怕,也有浪费钱财之虞,该收手时且收手。福伦达的135单反镜头,我还有过35mm/3.5,50mm/2.8,135mm/4等。35mm/3.5极小巧精致,简直是工艺品,成像很好,尤其是对纺织品质感的表现,可以轻易击败当今最优秀的日镜,因镜片外凸,被我爱称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见过的最纤细苗条的135mm镜头,镜筒外裹皮革,仿佛高雅的贵妇,像质也好,拿它与徕卡135mm/2.8做对比测试,分辨率和反差都不输。原福镜头存在高低档差异,但不存在劣质产品,连低档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个年代,相机属于典型高档消费品,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买得起。原福里其他比较新蜜蜂的镜头是40mm/2和50mm/1.5,我无缘拥有。前者也是单反镜头;后者是旁轴镜头,名叫Nokton,与徕卡、蔡司的旁轴50mm/1.5齐名。我还有过一支混福镜头:55mm/1.4,是福伦达在禄莱新加坡厂生产的,德味依稀有,但与原福不同。可气的是,无论是APO-Lanthar、Heliar还是Nokton、Ultron等尊贵的名号,后来都被柯西纳的伪福镜头拿来乱用(与真正的APO-Lanthar相比,那个同名的伪福125mm微距镜头简直是亵渎神灵),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寓义。一句话――糟蹋了!时光流逝,风水轮转,现在早是日本相机的天下了。秉烛品镜,怀念经典Voigtlander……八、Schneider PA 35mm/4.0施奈德Schneider,数十年来一直是德国大牌光学企业,更是有能力在光学设计领域向蔡司叫板的唯一厂家。光学设计向来是它的强项,一些独特产品甚至是蔡司也没有的。不过施奈德只作镜头,不作机身。这样看来,它是不是与日本Tamron等厂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厂?看谁还敢蔑视“副厂”镜头?至少有施奈德在。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画幅镜头领域的带头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镜头一般都是大中幅镜头,比如著名的林哈夫特选、禄莱120双反单反镜头。这些镜头无论做工还是光学表现,几乎都是最好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于蔡司和罗敦司德。135的施奈德镜头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施奈德公司的产品非常丰富,覆盖摄影领域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这点与蔡司相似。对于我,即使目前已不再“发烧”,但偶尔想到用一台精美无比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属全机械德国旁轴相机,接上几个小巧精致的“红标”施奈德镜头,那种手感、品位和把玩的乐趣,依然令人眼红。在135领域,施奈德曾为很多著名相机厂家生产过镜头,这些厂家多数缺乏自研自产镜头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德国Exakta、Edixa。有的相机厂家虽然自己能设计制造镜头,但一些特殊规格的仍需求助于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轴镜头,比如鼎鼎大名的徕卡超级安古龙,还有禄莱SL和M42系统……现在知道施奈德的厉害了吧。仅仅规格出众,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们更关心的是像质。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像质也是施奈德的强项!无论大中幅还是小微幅,施奈德镜头一致体现出德国镜头特有的魅力,即使与其他德国品牌相比也有其独特的味道:它的层次比蔡司、罗敦司德更丰富,而色彩比徕卡更真实。我曾经拥有几支施奈德135镜头:用于Kodak R.R相机的28mm/4,50mm/1.9,135mm/4;用于Exakta相机的40mm/4.5,135mm/3.5;用于Rollei SL的50mmm/1.8;用于Edixa的50mm/2.8,135mm/3.5,150mm/5.5,35mm/4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前两者通体为黄铜镀铬,里外无半个铝合金零件,光径都不大,体积极小巧,做工极精致,堪称艺术品。那个35mm/4 PA镜头更是了得――世界上第一支135广角移轴镜头(我的那支是罕见的M42口),是后世诸多135移轴镜头的远祖。它外观黑白相间,前粗后细,像个蘑菇,成像优异,尤其是高光和暗部的层次非常美妙,绝不在以此著称的古典徕卡之下!我曾经测试它过曝的表现,结果令人吃惊:负片过曝两档,高光部位依然保留足够的层次。如果换成日本镜头,层次早飞到九霄云外了。这款镜头的产量很少,可与另一款更罕见的80mm/2并列为施奈德135镜头的两大王者。这也是我二手卖镜头时最赚钱的一支――国内市场几乎见不到它。关于施奈德135镜头,曾经有一个传说:当年每一支施奈德镜头从生产线下来前,都要经过严格质检。虽然某些其他厂家也会这样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质检人员会从检测的同款同批镜头中,选出光学数据最好的几支,在前镜筒刻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施奈德公司对此不做任何额外说明。这即是坊间秘密传说的所谓“红标施奈德”。仅仅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我曾经留意国外二手市场并对比自己的施奈德镜头,发现某些施奈德镜头确实比同款、同批、同外观的其他镜头在前镜筒上多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而且不可能是后人附刻的。为什么会这样?无论真假,这个说法都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我曾经誓言收齐世间各款红标施奈德,也是受此传奇的迷惑。可惜施奈德现在已经不生产135摄影镜头了。对柯达、三星傻瓜相机镜头上的“Schneider”商标,资深玩家只会付之一笑,不会当真。从这个意义上说,存世的施奈德135镜头将越来越少,值得收藏。除极品外,其它的价格不贵,如果看到品相好的,不要放过。尤其是“红标施奈德”。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板凳
发表于 2008-8-13 01:07:13 |只看该作者
九、Rodenstock 30mm/2.8德国罗敦司德之为人所知,大多来自它的大画幅镜头,著名的仙娜相机即主要采用罗敦司德镜头。罗敦司德的放大头也很有名。它还生产望远镜,当然属于望远镜中的极品了,我曾有一支二战时期的德军双筒望远镜,即是罗敦司德制造,虽然很多部位已经磨出黄铜,但依然堪称艺术品。它还制造高档眼镜,有趣。不为人所知的是――罗敦司德也为少数135相机生产镜头,比如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比如德国M42螺口相机。就为Kodak R.R生产的DKL卡口配套镜头而言,罗敦司德的要比施奈德的更少见,因此有了罗的DKL镜头优于施的传言,不过根据我的使用经验,二者的光学质量不相伯仲,施奈德的色彩和层次更好,而罗敦司德的整体反差较大,对被拍摄物体线条的刻划更锐利一些。毕竟它是从蔡司公司分离出来的,成像上还是带有几分蔡司的影子。我有罗敦司德DKL口30mm/2.8和135mm/4,都是全金属、银白色,做工精致漂亮,镀膜的颜色与施奈德不同,是醉人的酒红色,像德国南部产的一种红葡萄酒。想象一下:在酒吧暧昧的灯光下,品着幽香浓郁的庄园红,摩挲把玩一支玻璃泛着玫瑰色、造型古典的罗敦司德135镜头,是不是很容易忘掉世间的烦恼?30mm/2.8是罗敦司德135镜头里最有价值的。这个规格在今人看来平平无奇,毕竟如今即使28mm镜头光径也已经做到f/1.4,但在当年,能把视角大于35mm的镜头做到f/2.8的厂家并不多。30mm的焦距值很独特,视角介于28mm与35mm之间,颇堪玩味。比较同规格的135镜头,罗敦司德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施奈德贵不少。物以稀为贵嘛,所以在玩够施奈德镜头以后,我曾经幻想做中国头号罗敦司德135镜头收藏者。要达成这个目标,最难的不是搜罗镜头,而是让一个男人永远只对一种玩物保持兴趣。在国内相机发烧友的手里,有多少罕见的玩意是从我这里流出去的?记不清了。十、Kilfitt 90mm/2.8 makro 1:1 APOKilfitt是一家规模不大、辗转德美、已经停产的欧洲老厂,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经相当有名。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你是位欧洲相机研究者,那么应该听说过“相机中的机器人”――Robot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品牌;即使不知道Robot,你也应该知道“变焦”这个词的外文是――zoom,zoom源自Zoomar,Zoomar是一个摄影镜头品牌,它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支摄影用变焦镜头36-82mm f/2.8(恒定光圈,后来由Voigtlander生产),从那以后变焦镜头都被称为zoom lens。这个Robot和Zoomar,就都是Kilfitt旗下的品牌。厉害吧?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Kilfitt以善于制造微距镜头、APO长焦镜头知名,尤其是前者。它对微距摄影器材的贡献是最大的:世界上第一支135摄影专用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40mm/2.8 makro;世界上第一支1:1中焦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90mm/2.8 makro APO;世界上第一支专用变焦微距镜头也是它制造的――70-125mm/4 macro(Vivitar 90-180mm是第二支,Nikon AF 70-180mm只能排第三)。我还有它的一支APO长焦镜头――300mm/4 APO。Kilfitt是最早在镜头制造中普遍采用APO设计的厂家之一,另一家是著名的法国品牌Kinoptik,后者的档次、珍稀度和价格超过徕卡。对于了解摄影器材发展历史的人而言,徕卡真的不算什么狠角色,它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首创了35mm相机规格,这点我在后面聊到柯达相机时还会谈。Kilfitt镜头的价格不像Kinoptik那样昂贵,虽然它们的珍稀度是一样的。我接触过的Kilfitt镜头大都外观典雅、造型别致,但镜筒用料皆为铝合金,而非档次更高的黄铜,也许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吧。有趣的是,在那些结构和外观完全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中,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高于其他卡口的。为什么呢?已经停产多年的瑞士Alpa 135相机向来被收藏家和研究者视为135相机至高无上的神品,是真正的贵族相机,跟它相比,徕卡只能算“平民”。的确,在反复把玩过几台Alpa135相机后,我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善长制造精密仪表的瑞士人是把它作为艺术品来生产的,就像手表至尊百达.菲利普那样。瑞士人在历史上总共制造了三部卓有名气的照相机:仙娜,牛排,康巴斯,它们无一不精密精美精巧精致至极,无一不堪称人类手工制造机械的完美典范。牛排,是香港玩界对Alpa的称呼,谐音,就像他们称佳能为“锦囊”,称潘太克斯为“宾得”一样。我们一般把Alpa译为“阿尔帕”。“牛排”又分大小,135“小牛排”已经停产多年;120“大牛排”则是近些年才设计制造的,咱们青岛的张吃先生被阿尔帕聘为“大牛排”中国代表。挺班配的――张吃牛排嘛。但“牛排”只做机身,没有生产镜头的能力,这不是它的特长。好在欧洲有很多著名镜头厂为它配头,比如Zeiss、Schneider、Rodenstock、Voigtlander、Kinoptik、Angenieux、Enna、Isco、Schacht、Steinheil……当然也包括Kilfitt。据说Alpa对这些厂家生产的“牛排”口镜头的质量要求比其他相机商严格得多,只有那些最好的镜头才有资格被选走并配以出厂证书。也许这正可以解释“在那些结构和外观完全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中,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却高于其他卡口的”?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摄材产业里确实存在:施奈德镜头中著名的“林哈夫特选”即是。这样看来,虽然目前无人解释以上现象,但我的推测还不算空穴来风?那么就称这些Alpa口镜头为“阿尔帕特选”吧,或者,“牛排特选”?说说我的那支90mm/2.8 微距镜头:这款镜头的设计生产过程比较长,早期的做不到1:1微距。晚期的1:1微距分黑白两种,黑色的更好,我这支就是晚期黑色1:1版的,镜组结构采用了当时的APO设计,所以在镜头前口有三个彩色圆环,是红绿蓝RGB三原色,表示复消色差设计。(我的另一支Kilfitt 300mm/4 APO也有此标志。)此镜微距调焦行程极长,有利于精细调整焦点。把调焦环拧到尽头时,其镜身分为两节三段,像一门威风凛凛的火箭炮。镜头末端带有不可拆卸的三脚架座,上面有三个直径不同的螺孔,以便接于不同的云台。这一切,都是非常专业和高档的设计。我用它与现代的佳能EF 100mm/2.8 micro进行了实拍对比:f/2.8时,它的清晰度不及佳能百微,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而且色彩有些偏暖;光圈收缩两档后,成像大为改观,清晰度不弱,而层次胜出。要知道,佳能在日本镜头中向来以层次优秀著称。我不禁感慨几十年前德国光学的实力和水平。这款镜头外型硕壮,比现在的135中焦微距镜头明显大,体积重量都接近中幅镜。实际上它的像场确实超过6x6!查过资料才知道――当初Kilfitt公司是把它作为120、135通用镜头来设计的,通过更换尾部接环,它居然还可以用在哈苏、潘太康等120单反机身。我在一个日本网站上查到它与哈苏Zeiss 80mm/2.8 Plannar的实拍对比资料:全开光圈f/2.8时,Zeiss清晰度胜出;收缩两档后,Kilfitt表现出惊人的local contrast和micro contrast,所拍建筑物不仅清晰度胜过Zeiss,而且呈现出的油润感和立体感也非对手能及。我唯有无语。这实在是一个超级家伙,一门超级武器――The Super Devil !十一、其他德国镜头品牌Rollei:禄莱厂制造机身的本领是世界顶尖的,它历史上的经典名机很多,但它缺乏设计制造镜头的能力,虽然开发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优秀镀膜HFT,但镜头基本都是采用蔡司、施奈德的设计,其135体系的QBM卡口镜头更是直接继承蔡司Contarex,其同规格镜头略优于后继的Contax,光学素质不逊于徕卡。可惜这么优异的镜族由于禄莱SL系列机身的失败而未能被更多摄影人所认识。我有过它的50/1.8和135/2.8 Carl Zeiss HFT,都很出色,后者更是难得。ISCO:不是ISO。这个品牌目前仍有,主要生产高档电影放映镜头、投影镜头等,已经不产135摄影镜头了。据说这个厂是从施奈德分立出来的。我有过它的24mm/4,50mm,135mm等镜头。其中24mm/4比较罕见,是那个时代不多见的几支德国超广角镜头之一,镜头很大很重,前镜片比现代的24mm要大得多,在古典时代采取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超广角镜头边缘的像质。其他几支镜头比较小巧。ISCO镜头的普遍特点是做工精致,造型美观,这一点胜过其他德国小厂。Schacht:据说是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厂委托别厂贴牌生产的镜头。有过它的35mm、50mm、135mm三镜。此牌镜头外观变化较大,制造工艺参差不齐,有的不够精致,供应阿尔帕的则很好。成像比施奈德反差稍大,层次过渡很好。还有几个有名的西德镜头品牌,如Enna,Steinheil……,我没用过,不表。东德的镜头品牌很多,大多属于蔡司体系。我有过20mm/2.8,20mm/4,135mm/3.5、135mm/2.8,200mm/4等六七支,成像大都不弱于同时代同档次的西德头,最有名的是超广角20mm/2.8,其畸变矫正之好,即使是现代日本镜头也不及它;135mm/2.8清晰度不输给徕卡。不过东德头做工稍差,而我对做工差的镜头缺乏深入把玩的兴趣。十二、Angenieux 28-70mm f/2.6说到法国摄影镜头,最牛气的轮不到Angenieux,是另一个品牌Kinoptik,比Angenieux高一个档次,其在国际二手市场的价位超过徕卡,即使成色较差甚至玻璃长霉的货色,也有人趋之若骛。Kinoptik最善长制造大口径APO微距镜头,其最有名的作品是100mm f/2 micro 1:1 APO。凡有摄影器材基础知识的,看到这些数字和字母,就明白意味着什么了。除了它,就是也已停产的Angenieux了。Angenieux,香港译为安琴,大陆译为爱展能、昂真奴,正确的译法应为昂热尼盎,应按法语发音去译,而非英语。我喜欢安琴这个名字,因为它恰好符合Angenieux镜头的成像特色。安琴厂的光学设计能力突出,对世界摄影镜头的发展做过很多贡献,比如广角镜头的反望远式设计就是它发明的,从而为单反相机广角镜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它的经营策略比德国人灵活,比如它为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多种卡口的机身制造镜头,甚至制造了佳能EF、美能达MAF等自动对焦镜头,使全世界喜爱欧洲镜头的影友可以享受到AF的便利。我的那个28-70mm/2.6就是佳能EF口的。这个镜头属于安琴后期设计的镜头,部分结构使用塑料件,用料不如它的古典系列,但优于大多数日货。据说使用了阿尔皮斯山萤石,光圈为恒定f/2.6,是史上最亮的标准变焦头。镜筒最前部是一体式设计的方型遮光罩,造型很酷。镀膜炫丽,侧视如虹,但不够耐磨。AF有噪音,速度不慢。全开光圈成像较柔,收一档就很锐,清晰度高,耐放大,香港业内有“橡皮头”之谓。暗部层次不逊德头,立体感好,色彩还原淡雅真实,富有韵味,其风格颇似法国女郎。我还有一支古典型安琴镜头135mm/3.5,尼康AI口,全金属,单层镀膜,镜身细长,工艺精致,造型秀美。玩过朋友的一支古典型24mm/3.5,阿尔帕口,更加精彩。这都属于罕见的极品。说到玩相机的朋友,不禁想起几年前与一哥们去参加一欧洲摄影师来本地的讲座,见最前排一老外手持一古典相机,眺望良久,看镜头似是法国安琴,看形制似是180mm/4.5。指给哥们看,他自诩也见过安琴,很不信。我与他打赌,在纸条写了“Angenieux 180mm f/4.5”,让他拿去问那老外。远远地看他和那老外攀谈的表情,我知道当晚有免费夜宵吃了。如今这哥们躺在医院动弹不得――月前在高速公路出车祸,腰椎棘突骨折。我也好不到哪去――“十.一”在内蒙古跌断了脚跟骨,在家休养。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幸运的2005,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安琴。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马扎
发表于 2008-8-13 01:08:14 |只看该作者
十三、说说尼康先表态:如果有优秀的国产摄影器材可用,绝大多数国人不会去买日本相机。在板砖横飞的网上摄影论坛,这种表态似乎是谈论日本相机的前提。现今日本相机称霸世界的程度,远比日本汽车或者家用电器来得严重,特别在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领域,几乎是独霸天下。这是有历史来源的,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在日本135摄材发展史上,同样出现过很多厂商和品牌。其中公认的大厂,在手动胶片相机时代是尼康、佳能、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五家,在自动胶片相机时代是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四家,这是业内公论。目前数码相机时代仍处于初级阶段,远未成熟,标准不一,变数频增,局面混乱,前景不明,佳能的风头最劲,其他传统厂家各有绝活,加上索尼、松下、三星等“巨兽”的介入,最终的实力排名很难预测,也许三五年后会初露端倪。侃完这些,来说说尼康。了解或自诩了解尼康的影人太多,所以陈词滥调不表,说说尼康一些所谓的秘辛:尼康的专业相机没有普通业余爱好者想象得那么完美:大F的技术抄袭,F2的测光设计,F3的液晶板和机械快门,F4的液晶屏、取景器和自动化性能,F5的耗电和饰皮问题,F6的某些退步,顶极AF镜头的M-A环,数码相机核心芯片;尼康不仅生产大画幅摄影镜头,而且生产过一批120单反相机,目前在国际二手市场仍可见到;尼康公司是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子公司,三菱是日本军工产业的最大支柱,日本战力的四大象征――F2战机、90式坦克、金刚级战舰、亲潮级潜艇,都是它或者以它为主制造的;尼康除生产摄影器材外,还生产其他领域用的光学仪器,包括军用光学仪器;尼康的光刻机制造技术排名世界第二,稍强于佳能,不要低估它制造数码感光芯片的能力;尼康在各大网络摄影论坛都有“枪手”(其他公司也有),这也许是它的四大销售商所为,也许是尼康粉丝的个人行为,也许与尼康本部无关;尼康与佳能多年来互为头号竞争对手,但彼此的关系绝非你死我活、誓不两立,而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默契,这是大和民族企业文化特征之一,网络上轰轰烈烈的NC大战源于两家铁丝的狭隘,而与NC本部无关;不要用“厚道”这个词来褒贬NC,二者都是商家,经营策略不同而已;世界上最推崇尼康器材的,是中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总之,谈相机最忌标新立异,但也不可以讹传讹。所以揭完尼康的秘辛后,再来澄清影友中关于尼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一、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是相机里面的“老大”:什么是“专业”?人们往往混淆了“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专业指水平,职业是工作,专业的不一定是职业的,职业的更不一定是专业的。摄影记者是一种职业,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中国人而言,它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非业余”摄影的代表,所以可以认为摄影记者最“常用”的器材是“最职业”的器材。而摄影家不是一种职业,他们是深谙摄影艺术的高水平专家,他们最“爱用”的器材才是“最专业”的器材。我说明白了吗?那么,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即使在手动相机时代,日本摄影家里爱用佳能的也多于尼康,而欧美摄影家更喜欢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等品牌。进入自动时代后的情况更不必说了。那么,尼康相机是最职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在手动相机时代,尼康相机确实是摄影记者尤其是中国摄影记者最常用的135单反相机。进入自动时代后,“老记”们手里的相机多数换成了佳能。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相机在手动时代是最职业的相机。至于“老大”什么的,笑笑算了。二、尼康镜头是最锐的,反差最大:什么是“锐”?锐利、锐度?锐利度、锐利感?明锐度?在谈论“锐”之前,要先区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简单地说,锐利不是一个科学概念;锐度不是一个完整明确的科学概念;锐利度是一个内涵矛盾的错误概念;明锐度可以表述为MTF或反差,分为整体反差、(局部反差)、细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而锐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分辨率和反差共同决定。分辨率测试又分为高反差分辨率和低反差分辨率,前者的比较意义不大,后者决定影像的暗部表现。综合考虑分辨率和反差两种因素,对锐利感的评比就至少可分为整体锐利感、细部锐利感和暗部锐利感。我说明白了吗?那么,尼康镜头是反差最大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较大的几个135单反镜族中最有名的,它的细部反差很一般――看尼康镜头的高线对MTF曲线即知。在同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整体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边缘的轮廓线条;而细部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的细节清晰度,高倍放大时尤其明显。这恰恰证明了尼康镜头的整体结像特征:影像边缘显得非常锐利,如刀割斧劈;层次、细节往往欠奉,耐放大能力不及徕卡等顶尖镜头。那么,尼康镜头是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它的细部锐利感一般;暗部锐利感较差,往往呈现出暗部不够清晰的“死黑”状态。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最大、整体锐利感最强的镜头。三、尼康镜头是细节最少、暗部最差的镜头:从整体倾向上说,尼康镜头确实是“双差”镜头――“高分辨率反差”差和“低反差分辨率”差,所以细节和暗部不是最好的。但以上所说的差,都是相对于顶尖镜头尤其是顶尖德头而言的。尼康不是造不出各项测试数据俱佳的镜头,毕竟厂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和制造成本。如果想体验成像相对圆满的尼康镜头,我推荐:AF 28mm/1.4 D。我用过的尼康机身有十几种,镜头几十支,以专业级的NAS系列居多,不细说了。尼康机身结实耐用,即使业余镜头成像也讨好,这两点是突出的,很讨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心。这也是尼康在中国这么红的根本原因。十四、说说佳能不必否认一些被业内公认的事实,除非是头脑狂热的铁杆拥趸:一、以EOS 1系列机身、EF L系列镜群及附件共同构成的佳能自动摄影系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动摄影系统,十几年前其地位已经超越尼康,成为自动时代的业界“老大”。二、整体而言佳能L系列专业镜头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强大镜群,红圈L每支都很好,业内常用的评语是:“L is L!”三、佳能的专业与业余器材之间的档次差别比较明显,其低档机身、镜头用料不如尼康,虽然机身功能更全,但低档镜头的成像特点不像尼康那么讨好普通中国影友的眼球。我用过佳能的三代EOS 1系列机身,EF红圈头七、八支,但最感兴趣的不是这声名显赫的自动系统,而是中国影友不够了解的佳能手动器材。回顾历史,尼康能在宾得M42系统之后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的“老大”,首功要记在它专业相机的“开山祖师”――尼康大F的身上。在尼康大F称霸的时代,佳能等厂商没有能够与之相较的相机。一步落后,局面已成,舆论已定,但佳能一直在追赶。七十年代初,它推出第一部专业单反相机F-1及FD ssc镜群后,令尼康的“F2攻略”措手不及,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跃成为堪与尼康抗衡的势力。自此以后,无论是第二代专业相机F-1N还是第三代专业相机NF-1及FD镜群,其整体实力都不弱于尼康,NF-1机身的综合性能和制造水平甚至稍胜同时代的尼康F3、宾得LX、奥林帕斯OM 4 Ti,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史上的最强者,以致于当NF-1停产时,日本相机评论界发出一片惋惜之声,称之为:机王退役。其后尼康停产F3时虽然也曾引发感叹,但荣耀不及NF-1。这些都是旧事,是为大多数态度客观的器材评论家所认可的,也是为很多资深发烧友熟知的。很多发烧友不了解的是:即使在手动时代,佳能制造镜头的整体技术实力也不弱于尼康,在移轴、微距、长焦和超大光圈镜头方面甚至一直领先到今天。佳能制造专业单反镜头的历史并非始于新FD L镜,而是更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伴随着第一代专业相机F-1的问世,佳能已经成熟地应用研磨Aspherical非球面玻璃和Fluorite萤石镜片,制造出了一批像质优异、用料扎实、工艺精密的专业级镜头,如24mm/1.4 Asph ssc, 85mm/1.2 Asph ssc,55mm/1.2 AL ,300mm/2.8 Fluorite ssc,24-35mm/3.5 Asph ssc,35-70mm/2.8-3.5 ssc,而TS 35mm/2.8 ssc甚至专为当时缺乏制造移轴镜头能力的尼康生产了一批F口的……这批使用非球面、萤石玻璃的镜头,其像质级别完全达到后世的L镜水准,只是当时佳能尚未使用红圈标识,所以被我誉为“先L头”。尼康推出同级别镜头是几年后的事,前两种规格它至今也没能力造出来,号称尼康广角王的AF 28mm/1.4是自动时代才现身。由此可知:尼康拥趸声称的“佳能不善长制造广角头”的说法属于无知或诋毁。进入新FD时代后, 佳能继续制造胜过尼康的镜头: 200mm/4 micro已经实现1:1微距摄影,尼康为1:2;200mm L光圈作到f/1.8,尼康为f/2;专业级超广角变焦镜头作到20-35mm/3.5 L,尼康为25-50mm/4;专业级望远变焦头80-200mm/4 L使用萤石镜片,尼康80-200mm/4连复消色差能力不及萤石的ED玻璃都欠奉,成像质量尚不及佳能业余级的70-210mm/4;超望远变焦头150-600mm L光圈作到恒定f/5.6,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尼康180-600mm为f/8;折反镜头最远作到5200mm,尼康为2000mm……直到尼康发狠制造出300mm/2和200-400mm/4后,加上它向来热衷研发的鱼眼镜头,其手动镜族才算未被佳能抢尽风头。进入自动时代后的事更不必说了,例如:尼康于1994年推出的、与佳能EF 1200mm/5.6 L U超声波马达镜头对抗的AI 1200-1700mm f/5.6-8,竟然是手动对焦。说说FD镜头:质量非常优秀,几乎没有所谓“狗头”,那时佳能的经营策略与现在不同。大都用料扎实,尤其是老FD ssc,其耐用性不亚于尼康AI头。成像特点是分辨率很高;色彩层次是日本镜头中最好的,香港玩界叫做“发色”。专业级红圈L头的分辨率和明锐度俱佳,色彩饱和,是不可多得的玩物。佳能的高档手动机我有过F-1、NF-1、A-1、T 90,其中NF-1曾经同时拥有三部――它实在太完美,尤其是机壳居然厚于“敢砸核桃”的尼康F3。镜头有24-35mm/3.5 L(佳能第一支变焦L头),80-200mm/4 L,35-70mm/2.8-3.5 ssc(世界上第一支广角端达到35mm的标准变焦头),50mm/1.4和85mm/1.2 L。关于使用的体会,只说一句:以后再听到“佳能镜头不够锐”的胡话,举手里的红圈镜砸之,哈哈。我最终放弃它们的原因仅仅是:无法在EOS机身上继续顺畅地使用FD镜头。 我是典型的CN双修吧?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木板
发表于 2008-8-13 01:09:10 |只看该作者
十五、说说宾得Pentax,国内译为潘太克斯,香港译为宾得,更简洁。宾得公司整体实力不弱于NC,但主要精力放在120系统上。在日本135手动单反相机时代,它排名第三。但在135单反相机发展之初、M42罗口系统流行时,宾得是日本单反相机第一厂,风头甚劲,其对单反相机的技术贡献(如测光、反光镜、镜头镀膜等)和在业界的影响力,都不是NC能比的。后来尼康、佳能、美能达、托普康等从与德国旁轴相机进行的绝望竞争里转向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单反领域、相继推出更先进的卡口机身时,宾得却未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导致逐渐失去市场。虽然1975年终于改为卡口,但为时已晚,难现昔日辉煌了。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宾得手动相机体积小巧,工艺精细,非常美观。历史上宾得只制造了一部135专业相机LX,这证明它不太重视135市场。但这部LX的综合水准甚至连尼康的工程师都承认稍胜F3,这证明它的实力很强。这一点令宾得135相机的拥趸很无奈,大多只能寄情于非专业的KX、MX、Super A、Z-1(P)和MZ-S。说说宾得镜头。很多使用日本器材的影友喜欢把自己镜头的成像特点往“德味”上*,比如美能达的拥趸因美能达与徕卡有过合作而认为美头有德味,尼康的拥趸因尼康早期与蔡司有联系而认为尼头有德味,都挺无聊的。按照这种想当然的推理,也许适马和雅西卡镜头的德味更浓,哈哈。但宾得的镜头确是日本五大厂中最有德味的,根据是看实际成像:宾得镜头清晰度高,反差中等,层次丰富,色彩真实,通透自然,网络论坛有评语曰:真水无香。在日本镜头圈子里比较,这四个字还算准确。而完全当得起这四个字的,是德国施奈德。宾得拥趸都知道宾得的名镜集中在星镜族和Limited镜族,其实不尽于此:M42系的王牌是SMC Takumar 15mm/3.5和20mm/4.5;K系时期是一个高峰,15/3.5 Asph、18/3.5、20/4、28/2、28/3.5 Shift、35/2、50/1.2、85/1.8、135/2.5、200/2.5都是名镜,用料扎实,手感优异,分辨率出众;M系时期有M 35mm/1.4,只量产了6支,M* 300mm/4是宾得第一支135专业镜头;追星族迷恋的A* 135mm/1.8和A* 200mm/4 macro是世界最佳,A 100mm/2.8 macro是当时五大原厂里唯一的f/2.8 1:1中焦微距镜头;F 50mm/1.4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f/1.4标头,而F* 250-600mm/5.6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自动变焦“大炮”;独一无二的广角柔焦镜FA 28mm/2.8 Soft,FA* 28-70mm/2.8是四大厂同规格里体积最小的,而80-200mm/2.8分辨率最高、同一性最好……在K系时期,宾得还试制过极夸张的20mm/1.4和300mm/2,但未量产,也许成本太高了?关于Limited镜头,据说宾得在设计时未追求优异的仪器测试数据,而追求优异的实拍眼感,理由是像差最小、测试数据最好的镜头不一定是成像最舒服的。从三支Limited镜头的实拍照片看,宾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很了不起。宾得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日本相机品牌。我接触最早的日本单反相机就是宾得K1000,后来有KX、ME super、P 50、Z 20、Z-1P、LX,原厂头有过SMC Takumar 135mm/2.5、K 24/3.5、K 28/2、K 30/2.8、K 135/2.5、K 200/2.5、M* 300/4、A 35/2、A 50/2.8 macro、A* 85/1.4、A 35-105mm/3.5、F 50/1.4和FA 43mm/1.9 Limited。Takumar镜头色调微暖,手感不差于徕卡。K系镜头基本都是精品,是宾得135相机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K 28/2是与Contax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共同开发的,结构完全一致。A系镜头是宾得手动头里色彩最好的,35/2暗部表现优秀,50/2.8 macro采用浮动镜片结构,35-105mm/3.5是当时难得的光圈恒定。F 50/1.4分辨率一如传说之高。专业的*镜和limited镜更不用多说。我曾写过一篇文字《桃园三结义》,来比喻我的宾得最佳手动组合:刘备:K 28mm f/2K系镜头是宾德PK卡口最老的系列;刘备论年龄也是三兄弟的老大K 28/2结构与contax 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完全一致;刘皇叔同样有贵族血缘,乃是汉室宗亲。28mm镜头视角宽广,进可人文,退可风景;刘备同样胸怀天下,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人物。K 28/2具备星头的素质,却因彼时宾家尚无军衔制而未列星班;刘备能与曹阿瞒煮酒论英雄,是令一代枭雄最忌惮的两个领袖级人物之一,却因文不及卧龙风雏、武不及关羽张飞而被后世轻视,比起他的两个被后人神化的结拜弟弟,名头是逊色不少。关羽:A* 85/1.4 A* 85/1.4在宾家A系几大将星里,排名最*前,用途最广泛,可人像,可风景,可纪实,光径最大最亮,综合素质虽不敢攀Contax 85/1.2或Leica 80/1.4,但可算日本人像镜最佳;关公同样是五虎上将之首,能文能武,用勇有谋,仪表堂堂,忠肝义胆,青龙偃月刀明晃晃寒湛湛光鉴日月,虽然文不及诸葛、武不及吕布,但综合素质确是三国第一人,无怪后世敬之为神。张飞:M* 300mm f/4300mm镜头用途狭窄,此如张飞之惟善悍战;M* 300/4形状颀长,比之K 28/2 A* 85/1.4,此如张飞之丈八蛇矛;最近对焦距离长达4m,微距功能匮乏,想俯察品类之细是不可能了,此如张飞之粗犷豪迈;像质优异,结实耐用,此如张飞之武艺精湛,勇冠三军。诸葛亮:LX能把刘关张联系到一起成就大业的,惟有诸葛孔明,三国时的四大谋士--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中,孔明居首;能把K 28/2 A* 85/1.4 M* 300/4联系到一起扫摄天下,最合适的是LX,如果把庞统比作四大专业135手动单反相机里最短命的OM 4T、把周瑜比作最俊逸的NF-1、把司马懿比作最老辣的F3,那么无疑诸葛亮就是最优秀的LX!二手的宾得好镜太难买了,尤其在中国,是“狼多肉少”。可能这就是我对宾得相机念念不忘的根源。十六、说说美能达在135单反手动时代,美能达在日本五大厂里排名第四。如果单比镜头设计制造水平,它不如排在第五的奥林帕斯。它能够排在奥林匹斯前面,得益于入行较早、系统的整体规模和影响较大。研究一下美能达的手动器材,虽然有一些小特色,但几乎没有顶尖专业产品,镜头更少见使用高档特殊光学玻璃的设计(在这方面奥林帕斯做得更好,遑论NCP),可见那时美能达不具备与NC争夺专业市场的实力。虽然它曾“投石问路”,于1973年生产了专业标准的X-1,在当时与尼康F2、佳能F1、托普康RE super并称四大专业相机,但影响很小。进入自动时代后,借助于屡获国际大奖的7000 AF等“7字头”机身所打造的强势,美能达下大力气陆续研发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镜头,比起手动时代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并成功地跻身三甲,把宾得挤到了“老四”。正因为在手动时代美能达是日本准一流厂家,所以徕卡能够与它有一段成功的合作史,就像后来蔡司与雅西卡的联姻一样。不过成功的主要是徕卡,从R3到R7,从R 24mm/2.8到R 70-210mm/4,它不仅从美能达那里买到了合格的机身、镜头零件,从而维系了在最高档135单反领域的市场,并且从美能达那里学到日本单反相机的先进技术――美能达在历史上一贯是先进技术的创新先锋。美能达虽然没吃亏,但也未像拥趸意淫的那样得到徕卡著名的铸镜秘技。这很正常――镜头制造术是徕卡赖以与人竞争、安身立命的本钱,即使在委托肖特厂生产特殊光学玻璃时都对配方严格保密,怎么可能传授给日本人?美能达拥趸们不要继续意淫自己的镜头有“德味”了。知道徕卡曾经委托日本三流的适马公司生产R 28-70mm/3.5-4.5?适马镜头因此染上“德味”?恰恰相反,事实是那几款徕卡镜头由于采用日本零件,即使加诸徕卡的镀膜,但成像仍然缺少充足的“徕卡味”,所以多年来受到“徕卡原教旨主义者”抨击,被指为“血统不纯”,例如R 24mm/2.8被讥为“果冻”。呵呵,因此与其说某几款美能达镜头有“德味”,还不如说某几款徕卡镜头有“日味”。当然后来的徕卡R镜已经名副其实,或者至少是徕卡设计的,比如委托日本富冈光学制造的R 80-200mm/4。回到美能达器材。美能达的整体实力虽然不足与NC展开全面的竞争,但不容小觑。它对相机自动曝光、自动测光、自动对焦和闪光等技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是首屈一指的,其创新精神无与伦比,并延续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细说。我有过它的9000 AF、9xi两部“9字头”专业机,虽不完美,但很优秀。不过严格地说,美能达制造的专业机身只有A-9――一部手感完美、造型强悍的专业机,品位醇厚如上等烟草,被我拿来与徕卡R8、康泰时RTS III、尼康F4一起誉为世界现代单反相机的“四大美男”。美能达镜头的特点是普遍色彩夸张,采用圆形光圈的焦外柔和,而暗部表现大多平平。手动头里较好的有20mm/2.8、24mm/2.8 VFC、28mm/2、35mm/1.8、35mm/2.8 shift CA、58mm/1.2、85mm/1.7、85mm/2.8 Varisoft、135mm/2、200/2.8、250mm/5.6 RF、400mm/4.5 APO,24/2.8、35-70/3.5 Macro和70-210/4据说与徕卡有渊源。自动头里,专业级G头在分辨率、反差、畸变矫正等方面的测试数据都做得很好,其中80-200mm/2.8 APO G是四大厂里最小巧的;200mm/4 macro APO G的光学设计效仿尼康(在手动微距镜头制造技术上,美能达在五大厂里最弱);业余级AF 28-135mm/4-4.5和APO 100-300mm值得大力推荐,性价比很高,业余影友不买它们似乎对不起美能达的“美意”;AF 500mm/8 RF是世界唯一的自动对焦折反镜头;著名的“虚像之王”135mm/2.8[T4.5] STF虽然不是G头,但其把玩收藏价值超过G头,是美能达镜头最独特的代表作,铁杆美粉如果不收一个,实在说不过去。我有过的美能达单反镜头不多,值得说的只有G 28-70mm/2.8:外型像煤气罐,像质精良,味道与我的佳能EF 28-70mm/2.8 L明显不同。整体上我对美能达的兴趣不大。补充:美能达早期曾经生产120双反相机,颇有名气。十七、趣说奥林帕斯奥林帕斯Olympus是个有趣的“家伙”,特点是小而弥坚,且能折腾,哈哈。像蔡司等很多著名的相机制造厂一样,奥林帕斯也是*生产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起家的,日本第一架显微镜是它于1920年推出的,这肯定影响了它后来制造摄影镜头的成像倾向:高清晰度,像显微镜似的纤毫毕现。这让我想起德国著名相机品牌米诺克斯:它以制造微型间谍相机出名,间谍摄影的要求是近摄清晰度高、暗部细节好,对无限远要求不高,所以Minox后来生产的35相机也延续了这个特点。在“出身”影响“气质”这一点上,两者有共同之处,好玩。奥林帕斯三十年代开始制造相机,1972年推出OM系统第一部相机OM-1,从此引领135单反相机小型化的发展潮流。OM-1开始叫M-1,结果名字与德国徕卡的M系统冲突了,不得不改名为OM-1,搞笑。奥林帕斯自称生产了四代手动专业相机:OM-1、2、3(Ti)、4(Ti),但被业界认可的只有后二者,郁闷。自动对焦时代来临后,奥林帕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在制造了一款不成功的AF相机后,见势不妙,竟然放弃延续十几年的可换镜头单反系统,转而生产桥式相机和民用傻瓜相机,并使Olympus这个名字几乎成为民用胶片傻瓜相机的代名词,市场获利大大的,狡猾。数码时代来到,奥林帕斯不甘心在单反市场销声匿迹。在“芯越大越好”的历史潮流面前,“小奥”敢冒天下之大不违,逆流而上,“顶风违纪”,延用自家“以小为美,最小最美”的过时理念,悍然推出最小芯的E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并继承昔日辉煌的Zuiko镜头制造技术推出Digital Zuiko数码镜族(原Zuiko镜头可转接于E机身,但使用有限制),二者共同构成所谓“世界上最小巧的数码单反新概念摄影系统”,在众多非主流厂家中率先揭竿起义,企图登高一呼,应者如云,从而颠覆CNMP“四大世家”统领江湖的局面,一吐当年被迫退隐的恶气。不料从者寥寥,形单影只,面对由佳能EOS 5D刮起的“低价全幅风暴”和索尼R 1掀起的“大芯DC浪潮”的双面冲击,“小奥”进退失措,嘴硬腿软,虽负隅顽抗,不屈不挠,但前景再次黯然,危矣。说说奥林帕斯昔日的Zuiko镜头。Zuiko镜头整体反差不逊尼康,细部反差优于尼康,色彩比尼康浓艳。其中最好的是f/2镜系:21/2,24/2,28/2,35/2,40/2,50/2M,85/2,90/2M,100/2ED,180/2 ED,250/2 ED,这么多f/2,当是刻意为之,写出来整齐好看,读起来反复铺陈,有趣。Zuiko镜头有几个“第一”,从中可见奥林帕斯的实力:21mm/2是迄今为止量产的光圈最大的21(20)mm原厂镜头;24mm/3.5移轴头是世界第一支超广角移轴镜头,佳能那支EF后来才有;35-80mm/2.8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和ED镜片,是日本手动标变头里最好的,比NCPM的类似镜头都好;90mm/2 macro是日本制造的光圈最大的微距镜头,采用APO设计,至今仍是日本中焦微距第一镜,我给它起了绰号“孔雀翎”,厉害。我拥有过奥林帕斯的一身一头:苗条的OM-2,美丽的90mm/2 micro。我拿这个镜头与我的徕卡“大头九”(非AA版)比较成像――抛开“虚幻”的味道不谈,全开光圈时“孔雀翎”比“大头九”稍锐利,f/8时二者不相上下。用“孔雀翎”拍阴天的海水,你会理解它反差的优异。看“孔雀翎”出的大片,你会惊叹“毕竟是显微名家的技术精华啊”,佩服。此篇叫做:趣说奥林帕斯。十八、说说其他“原厂”所谓原厂,指既能造机身又能造镜头。现在的适马按说也算原厂,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把它列为“副厂”――镜头专业厂,它的主业还是造镜头。在日本135单反相机领域,除传统的五大厂外,原来还有很多二线的“原厂”,可惜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多年,只剩下一个三流的Cosina还在生产一些贴牌产品。厂家间的竞争在数码浪潮来袭前已经残酷无比。1、托普康(Topcon,有译为“特强”):尼康原名为“日本光学”,托普康是“东京光学”,早年也是大厂。它生产的RE super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四大专业单反相机之一,曾经供应美国海军,我有过一架这种版本的,底盖刻有美国海军的缩写“U.S.NAVY”,机身为全金属,沉重结实得像坦克,工艺很精密,卡口与德国Exakta相机通用,简称E/T mount。它制造的镜头也非常出色,当年被誉为有德味的日镜,其标头58mm/1.4至今仍被Conisa拿来仿造,实力可见一斑。托普康的地位在五大厂之外可居首位,它于八十年代停产摄影系统,继续生产其他精密光学仪器。2、柯尼卡(Konica):柯尼卡生产过120相机,还生产高档135旁轴相机,对早期135单反相机发展的贡献更是名列前茅,超过多数大厂。可惜它不曾致力于专业相机制造。在其135单反相机中,全机械的T3(N)和电子机FT-1都不错,不过未达到专业要求,我有后者。在日本135单反相机中,柯尼卡系统的法兰焦距最短,使它可以转接任何品牌的镜头来用。至于柯尼卡镜头,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年我写过一篇文章《皇冠上的宝石:KONICA HEXANON 28mm/1.8 UC》,发烧友们认为很煽情,如下:说起KONICA,都知小西六,再有樱花卷。不细说KONICA在机身制造方面对世界相机业的贡献了:1948年……,1968年……,1969年……,1975年……,1982年……,HEXAR,HEXAR RF,这是旁轴篇。1960年……,1968年……,1979年……,1981年……,这是单反篇。其中出现若干里程碑式的“世界上第一架……”,KONICA用家都知道,不赘述。KONICA的HEXANON AR镜头,从15mm鱼眼到1000mm共计33种。很多人认为KONICA是日本二流品牌,其实论光学实力,在六、七十年代它不弱于NC,其镜头质量因超过尼康而被日本政府树为行业标准。尤其它的UC镜群,在粉丝眼中是K家的“皇冠”。这个UC,据KONICA公司的解释,除Ultra Coated外,还有两层含义:Ultra Close Focusing、Ultra Compact。在UC镜群的皇冠之上,闪烁着诸多珍宝:15mm/2.8Fisheye,35mm/2(9片玻璃),57mm/1.2,85mm/1.8,400mm/5.6 Fluorite。谁是皇冠上的宝石?是28mm/1.8。它是当年最快的28mm广角镜头。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支其他的28mm镜头拥有如此大的光径。那时尼康AF 28mm/1.4 D和佳能EF 28mm/1.8 U远未孕育。至于更晚的适马EX 28mm/1.8,不提也罢。它曾经是28mm焦段当之无愧的镜王。它是第一支设计有Floating System的28mm广角镜,即UC的第二层含义:Ultra Close Focusing。这是KONICA单反镜头中唯一拥有这种高档设计的,其近摄时的像质得到明显改善,扩展了它的实用范围。它的最近摄距达到0.18m。这意味着什么?28mm 1:2!这令人瞠目。我至今很难相信这一点,认为是自己没看错了英文资料。它制作精良,结实耐用,手感如船橹划破春水。其8片8组结构,即使全开光圈拍摄依然锐利清晰。曾经有人用它与同门28mm/3.5对比测试,结果同在f/8.0时,它的清晰度、对比度、色彩还原能力全面胜出,同在f/3.5左右时二者差距更大。它的滤境口径只有55mm,即UC的第三层含义:Ultra Compact。这是一支超紧凑的超大口径广角镜。想想其它品牌的同光圈28mm镜头有多大?它太昂贵,比同门28mm/3.5贵10倍。它太罕见,这方面同样是K镜之最,属于万里见一。即使在拍品丰富的ebay,一年难见它露面一回。所以一旦有机会得到它,决不要犹豫,立即拿下――也许只有上帝的宠儿才有这份运气。而一旦拥有它,决不要出售,否则一定后悔。这篇文章被我删了不少,因为煽情过度了。我还有过50mm/1.4、40mm/1.8,后者是“饼干头”,却是双高斯结构,而非天塞,成像好于尼康45mm/2.8 P,价格便宜得不像话,被我称为“柯尼卡小剃刀”。3、雅西卡(Yashica):雅西卡在日本二线厂家里可以排进前三名,实力比理光强,尤其是电子技术很好,否则蔡司不会选它来合作。它的120双反相机在中国很有名,135单反FR系列质量很好,镜头色彩鲜艳、层次良好,21mm/2.8、55mm/1.2、微距镜头、135mm/2.8、500mm/8 RF、28-50mm、28-85mm、80-200mm都不错。我有过它的FR-1和50mm/1.4,这个镜头可以与著名的Contax 50mm/1.4 Planar媲美。雅西卡系统与康泰时系统卡口一致,称为C/Y mount,可以互换使用,但我不建议这么作。4、富士卡(Fujica):富士的摄影产品之丰富,只有当年的柯达可比。哈苏的H1、xpan都是它作的,除了那个30mm镜头。其135单反机身以罗口ST-901、卡口AX-5最好;镜头的镀膜技术突出,与禄莱HFT、宾得SMC并称世界三大优秀镀膜,成像的通透度和层次是日头中顶尖的,色彩艳丽,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与德头比,只是味道薄了些。50mm/1.2和80-200mm/3.8是其最好的产品,我曾经有机会得到它们和AX-5,却放弃了,至今后悔。5、玛米亚(Mamiya):玛米亚生产过少量135单反器材,我有过它的M42罗口55mm/1.4,镀膜是蓝黄二色,做工相当好,成像也很清晰。值得一提的是:玛米亚曾为尼康生产其Nikkorex系列相机,曾为禄莱SL系统生产其Rolleinar系列镜头。那些对“血统”要求高的发烧友要小心这个。6、理光(Ricoh):理光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因此曾经被孤陋寡闻的人视为高档器材,那时的一些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日本理光高档相机”之类的文字,挺可笑的。理光不是造不出好机器――看它的旁轴相机即知,而是典型的自甘堕落,厂方的说法是:市场定位。理光早期造过几部相当好的单反相机,比如M42时代全开光圈测光的快门优先相机TLS EE;比如它最好的单反相机XR-X/P,品质达到准专业水平,很有特点,并为其配套生产了不错的P系列镜头。理光最牛的单反镜头是28mm/3.5 Asph、300mm/4.5 APO,稀有程度赛过大熊猫。后期的理光器材就乏善可陈了。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地席
发表于 2008-8-13 01:10:57 |只看该作者
十九、说说日本“副厂”所谓“副厂”,指专业镜头厂,主要是腾龙、图丽、威达、适马四家。现在适马的主业仍是造镜头,腾龙已经停产Bronica,威达的机身不值一提。我坚持认为“副厂头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发烧的”,所以下面不谈副厂头的把玩、收藏价值,只从实用的角度说说我的印象。1、Tamron:腾龙镜头结像风格类似尼康,故有“小尼康”之称。其普遍特点是微距功能突出。在四大副厂里,腾龙镜头的整体质量可排第一,“狗头”不多。专业SP系列的阵容很可观。其SP自动头里,我最欣赏的是24-135mm/3.5-5.6,因为“副厂头是拿来用的”――实用价值最重要,这个头的焦段覆盖了最常用的起步超广角和起步长焦段,对像质要求较高的影友而言,它是副厂头里最适合“一镜走天下”的,仅次于佳能L级的28—300mm、24-105mm、美能达28-135mm等原厂高档镜头。至于腾龙那些业余的28-200/300mm,用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知道――方便而已,“慰情聊胜于无”。最值得把玩的SP是停产的手动系列――几乎每支都是佳作。24-48mm/3.5-3.8、28-135mm/4-4.5二镜由于AF 24-135mm/3.5-5.6的出现,其实用价值已减弱。我更喜欢的是:(1)35-200mm/3.5-4.2,其像质优于腾龙销量最大AF 28-200mm/3.8-5.6,腾龙应该把后者也做成专业镜。(2)200-500mm/5.6,我用过朋友的一支,像一门微型的无后座力炮,外观极其漂亮,像质优秀,是副厂望远变焦头里最值得拥有的,腾龙已经推出其AF版,手感、做工不如MF版。(3)70-150mm/2.8微距平像场柔焦人像镜头,是我唯一值得炫耀的副厂头,是SP系列里最珍稀的,其设计独一无二。我是从英国买回来的。180mm/2.5 ED、90mm/2.5微距以及百搭接环、BBAR镀膜等不谈了。2、Tokina:其实图丽才是真正的“小尼康”,它与尼康的关系很近。图丽拥有日本最大的光学玻璃企业――保谷公司,很多大厂、原厂都采购它的光学玻璃,可是图丽并未在自己的专业镜头中大量使用高档特种镜片,也许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放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令人遗憾。图丽镜头的缺点:很多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在全开光圈时像质稍差;很多镜头成像色彩轻微偏黄;AF镜头的自动手动切换机构容易出故障。图丽镜头色彩还原明度较高,调子明快,不少人喜欢这种风格。值得谈的AT-X系列专业镜头有:(1)60-120mm/2.8,是图丽镜头中最罕见的,很好的专用人像变焦镜头,全开光圈时成像柔和,收两档很锐,很实用。(2)100-300mm/4,MTF测试得分不高,但用过它的影友都夸它像质好,有趣。(3)150-500mm/5.6,规格很夸张吧?如果比规格,那么只有佳能FD 150-600mm/5.6比它强,适马300-800mm/5.6就不要来比了。这个头MTF得分也不高,但据用过的人说――像质也相当好。(4)28-70mm/2.6-2.8,采用法国安琴28-70mm/2.6的设计,像质说不上优异,但在当年尼康苦苦造不出自动对焦的28-70mm/2.8来对抗佳能时,你会在很多尼康专业自动相机上看到它的身影。(5)300mm/2.8,图丽最好的镜头,MTF得分和实拍都很好,略好于腾龙那支SP,是取代昂贵的原厂300mm f/2.8镜头的首选。(6)90mm/2.5 macro,与腾龙那支一样好,像质不逊于原厂。3、Vivitar:起家于美国的“皮包”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只聘人作设计。所有产品都是他厂代工的,为其代工的包括奥林帕斯等十几个公司,可谓壮观了。它设计镜头的能力很强,早期设计了一批规格惊人的镜头,很多是五大原厂没有的,其类似腾龙百达接环的接口系统也不错。八十年代后威达自甘堕落,其series 1系列不复当年之勇。值得谈的有:(1)450mm/4.5非球面折反镜头,配专用2x增距镜后甚至有微距功能,是个超级怪物。(2)90-180mm/4.5 macro,是世界上第二支微距专用变焦镜头,结构质量比第三支――尼康的AF 70-180mm更强,但成像不如后者。威达还出过24mm/2、28mm/1.9、55mm/1.2、600mm RF、35-85mm/2.8等有名的镜头;90mm/2.5 macro是图丽代工的;135mm/1.8比宾得的A*就差远了。我有过两支威达手动定焦头。至于所谓威达“神镜”,指的不是它的成像质量。4、Sigma:我对适马镜头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尽管目前适马的风头压过所有副厂,其数码单反相机的像质甚至好于某些原厂。网络摄影论坛广为流传的“适马镜头是噱头”的说法,是我发明的,所以不谈那些规格吓人的适马镜头了。我试用过几支EX,印象平平。要说明的是:用适马镜头同样能拍出杰作,能拿影赛大奖,能成为摄影家。二十、美国柯达Ektar 100mm/3.5镜头美国人对世界摄材发展做过巨大贡献。其中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生产供应商,也是生产相机品种最多的厂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可谓“百年柯达”。其产品覆盖大、中、小画幅领域,多数为普及型。我曾经把柯达比喻为欧美相机制造业中的“南拳派”,不弱于“少林派”蔡司、“武当派”福伦达和“峨嵋派”禄莱。如果想仔细去研究柯达相机,那么所费的精力绝对不会少于蔡司。此非我辈所能为,也许只有出版过此类专著的柯达博物馆馆长能够做到。柯达生产的相机多数为普及型,其目的是以相机促销胶卷,但也制造了不少精品。我认为有“五大精品”:大画幅的Speed Graphic、中画幅的折叠机超级Six-20、“金牌得主”Medalist II、小画幅的旁轴机Retina III C/S和Ektra。其中Ektra是收藏极品,徕卡相机的“一代天骄”M3赖以成名的关键技术即学自柯达Ektra和德国Cassar。比起庞大的柯达“帝国”来,“小作坊”徕卡不算什么。柯达135单反相机Retina Reflex系统不是精品,不谈。我有过一台“金牌得主”,它的不可更换镜头100mm/3.5属于柯达最好的Ektar系列,据说玻璃来自德国,成像非常优秀。我之所以在谈135单反相机时提到这个相机,是因为我请人把它大卸八块,拆下镜头,改装成M42罗口,用在我的135单反相机上了。现在看来,给它动这样的“手术”纯属发疯,暴殄天物。谁让我对大中幅相机始终不感兴趣呢。成像效果:把中画幅镜头用在135机身上,影像的空间感明显异于同焦距的135镜头。具体是怎样,用过才知道。二十一、说说转接环什么是转接环?转接环不是增距镜、微距管,也不是近摄倒接环、滤镜转换环。简单说,转接环的作用是把A接口的镜头用于B接口的机身。与腾龙的百搭接环不是一回事。转接环的厚度由不同摄影系统之间的法兰焦距差决定,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机身接口至焦平面的距离差。135单反相机里,阿尔帕和柯尼卡机身最薄,最适合做转接平台,佳能FD、EOS机身也较薄。而135旁轴相机又薄于单反相机。转接环有很多种,以成像结果来划分,可分为: 1、微距转接环:把薄机身上的镜头接到厚机身来用。效果是无限远不合焦,只能用于微距摄影。比如佳能生产的一种FD镜头转EOS机身之转接环。2、正常转接环:把厚机身上的镜头接到薄机身来用,效果是无限远合焦,在各拍摄距离都可正常结像。款式很多。3、带镜片的正常转接环:是在第一类接环上加入光学镜片,使无限远合焦。比如佳能生产的另一种FD镜头转EOS机身之转接环,比如德国生产的带非球面镜片的转接环。以生产厂家来划分,转接环可分为:1、“原厂”转接环:佳能、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徕卡、阿尔帕、柯尼卡等都生产过转接环,比如佳能制的M42镜头转FD机身之转接环、FD镜头转EOS机身之转接环、宾得制的M42镜头转PK机身之转接环、美能达制的Exakta镜头转MD机身之转接环、奥林帕斯制的OM等镜头转数码单反E系列机身之转接环、徕卡制的M39罗口镜头转M机身之转接环、阿尔帕制的其他卡口镜头转本厂机身之转接环、柯尼卡制的其他卡口镜头转本厂机身之转接环……等等。这种接环的特点是:精度最高,工艺最好,价格最贵。我有前三种。2、“副厂”转接环:德国制的最好,日本制的其次,香港制的第三,国产的最差。我都有。以所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1、大画幅镜头转中、小画幅机身之转接环。2、中画幅镜头转中画幅机身之转接环,如哈苏镜头转玛米亚645机身之转接环。3、中画幅镜头转小画幅机身之转接环,如宾得、康泰时都生产这种原厂转接环。4、小画幅的单反与旁轴之间、单反之间、旁轴之间互换转接环……总之,几乎有多少种镜头、机身接口,就有多少种转接环。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专门去研究,乐趣无穷呵。不过很容易上瘾,或曰“中毒”。我前后共有十几种各类转接环,用来把徕卡、蔡司、福伦达、施奈德、罗敦司德、禄莱、Meyer、ISCO、Schacht、Kilfitt、尼康、奥林帕斯、宾得等R、C/Y、DKL、E/T、QBM、M42、AI、OM接口的镜头,转接到佳能FD、佳能EOS、尼康F、宾得PK等机身来用。其中最为得意的,一是把世界上最好的镜头徕卡R 180mm/2.8 APO通过罕见的R->FD转接环,接到世界上最好的单反相机佳能NF-1上来用;二是把最罕见的罗敦司德30mm/2.8老镜头通过昂贵的DKL->AI转接环,用在尼康最专业的F3上面,而且无限远合焦。此种玩法实现了发烧友们梦寐以求的“双赢”。想想那时候真是疯狂--曾经誓言收齐全世界各种原厂转接环。还有更疯狂的:在玩够转接环以后,我开始玩镜头、机身改口,请人把几支徕卡、康泰时单反镜头改成尼康口;把安琴古典135mm/3.5镜头由尼康口改成M42口;把佳能NF-1机身改成Contarex口,后者必须在机身接口处加装光圈环,仅加工费就超过千元。这就是为什么那时我有三部NF-1。我肯定不是国内最早玩转接环的,但是在国内相机发烧友中大规模兴起玩转接环之风,是源于我在网络摄影论坛的一个帖子:《邪派高手》。因为当时就明白是“邪派”,所以现在“改邪归正”后,不建议大家玩这个。二十二、说说专业小“傻瓜”相机我有过很多专业、半专业水准的“傻瓜”相机――还是叫PS相机吧:Point & Shot。PS相机小巧可爱,一度我曾经想卖掉所有135单反系统,专玩PS机,把它们收集齐了,也很有趣。在现代专业PS相机里,焦距最短的镜头是理光GR-21的21mm,最长的是体积较大的禄莱QZ 35T 38-90mm,光圈最大的是柯尼卡“巧思”的35mm/2,如果“巧思”还算PS相机的话。如果“巧思”不算,柯尼卡当年制造的、号称“穷人徕卡”的Auto S3 38mm/1.8更不能算,那就轮到徕卡Minilux、CM的40mm/2.4--号称双高斯结构“最后的摩根战士”。我评出的135 AF PS相机“四大美女”是:徕卡CM、康泰时T 2、尼康 35Ti、美能达 TC-1。对应的“四大美男”也是这四个厂的:徕卡R 8、康泰时 RTS III、尼康F 4、美能达A 9。这不是巧合。我有过以下PS机:1、美能达TC-1:美能达宣称这部价格昂贵的小机器是它们制造的最好的一部照相机,宣称其配备的G Rokkor 28mm/3.5专业镜头是它们最好的28mm镜头,宣称它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PS相机,都不算吹牛。它确实很棒,我甚至认为它是所有AF PS相机里最专业的一部,这种专业性体现在它的取景器、测曝光方式、金属含量、镜头素质、工艺水平、耐用程度甚至各种开关、调节锁掣的细微设计。尤其是它的镜头,虽然暗角大,但成像精细,经得起放大,这是专业相机的首要素质。它是我目前唯一保留的PS机,我甚至用它取代了此焦段的单反镜头。2、徕卡Minilux zoom:用了一段时间,觉得它很多地方不爽。它和Minilux体现出徕卡专业PS机制造技术的不足。后来徕卡在CM上有所改进。3、徕卡Mini II:徕卡委托美能达制造的非专业PS相机系列之一,镜头是Elmar 35mm/3.5,成像有部分徕卡的特点。造型古怪,但我比较喜欢。4、康泰时T3:除了那个优秀的35mm/2.8镜头,其他地方都不如T2,包括造型、手感和专业性。买它不如买T 2或TVS III,后二者我太喜欢了。5、雅西卡T3:用的是蔡司35mm/2.8 镜头,比康泰时T3早多了。机身比较丑,成像真不错。非常罕见。6、雅西卡T5:性价比最高的半专业PS机,所配蔡司天塞35mm/3.5镜头色彩鲜艳,非常锐利。此机造型时尚,测光准确,是超值之选。7、禄莱 35:仅这部相机就可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历史上最经典的袖珍135全金属全机械相机。我那部是罕见的最早期德制天塞版,比后期新加坡制的更珍贵,当年我出售时引起数人争抢,一年后仍有人来电邮询问。此机可谓“小相机,大影像”。8、禄莱 AFM 35:是富士造的,镜头是38mm/2.6 HFT,天塞结构,采用低色散高折射率玻璃。感觉成像与传统的HFT有所差异。性价比很好。9、尼康 600 AF:当年是世界上最小的AF PS相机,大小如一张名片,其小巧至今仍可排进PS胶片相机的前三名。与尼康著名的28Ti、35Ti和700 VR同时问世,是尼康在PS相机领域的四大力作。镜头是28mm/3.5,除暗角明显外,其他素质颇有专业水平。10、佳能MC QD:佳能和宾得一直不重视专业PS相机,至今未制造任何此类产品,令人遗憾和不解。找来找去,找到这个MC QD,镜头是35mm/2.8,含当时罕见的非球面镜片。试拍结果相当满意,结像细腻清晰,色彩层次良好。可惜机身不是专业级的。11、奥林帕斯XA、XA 2:奥林帕斯当年的杰作,一共四款,号称“太空囊”。机身金属含量较高,体积小巧,如果不算外接闪灯,甚至小于尼康600 AF。XA镜头是高档的35mm/2.8,有重影对焦;XA 2镜头是35mm/3.5,目测估焦;XA 4是28mm/3.5镜头,比较罕见。出片是典型的奥林帕斯味道:高清晰度,高反差,色彩饱和。可惜后来奥林帕斯没把它们AF化。12、奥林帕斯U I、II:前者镜头是35mm/3.5,后者是35mm/2.8。价格很便宜,成像虽达不到专业要求,但优于普通变焦“傻瓜”机。销量很大,是U(mju)系列的代表相机。旁轴镜头的优势是广角镜可以设计为对称式结构,各种像差较小,主要指标优于多为反望远结构的单反广角镜头。历史上重要的135旁轴广角镜头有蔡司Hologon 15/16mm、Biogon 21/25/28/35mm、Topogon 25mm、Planar 35/45mm、施奈德Super Angulon等,几乎都是对称式结构。我对可换镜头的旁轴相机兴趣不大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22 次
红花
12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4554 点
帖子
5869
坐垫
发表于 2008-8-13 01:11:35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我十年来把玩过的主要器材。现在已经不再对器材“发烧”,改烧照片了。很多人有与我类似的历程,“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十年经历积垒,今日一吐为快。佛曰:放下。我放下了手中的花瓶。最后,以我写的一首诗《好相机》,结束此文:好相机有颗敏感的心,喜欢细究物理光移影动,好相机眼圈一眨,心门轻启定格了前后心事好相机是一枚灵犀寒潮砭体,撞击着无意好相机裹紧自己滋润自己一台好相机是从不叫苦的第一次触摸,它就是你的肢体尊重你的悲喜,尊重庄严或者闹剧好相机穿过弹雨;丛林的夜晚,有人说愿意带它走进墓地面对邪恶,好相机的锋芒胜过利器一对新人,是它百年的回忆对于藏进箱柜好相机不感兴趣
轰隆隆我走了,
正如我轰隆隆地来,
挥一挥衣袖,
带走所有的云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2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5-12-25
经验
534 点
帖子
628
石凳
发表于 2008-8-13 03:12:10 |只看该作者
很牛,很职业,不专业……呵呵
个人空间:http://lao_dan.blog.tianya.cn/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18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6-12-30
经验
128 点
帖子
122
10#
发表于 2008-8-13 22:32:08 |只看该作者
牛到天外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11-27 09:51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