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自个儿写的,请懂戏曲的朋友多多指点,谢谢^_^
大概25岁之前我是不能真正领略戏曲的好,比如京剧,比如昆曲,特别是昆曲,我曾经一度诧异:怎么昆曲就成了世界遗产拉?它有这么好吗?
当时在北京已经生活将近10年了,耳濡目染之下,对京剧颇有喜欢,但这种喜欢,恰似是在北京渐渐习惯了油条豆浆,而来广东又慢慢喜欢这里的煲汤和淡淡的口味。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习惯。
声音里面有什么,有多深刻的内涵,是在完成学业,踏入江湖之后渐渐才懂的。人情冷暖与江湖叵测,它统统都包涵了。
此时我能看懂《功夫》,会为阿星的际遇而落泪,为最后他和哑女的相逢而哽咽。 生之不易,爱之珍贵,岁月这杯茶不由人选择地喝下去,喝着喝着便心中雪亮通透,一片清明。
此时我喜欢李宇春,喜欢这个纯真的,阳光的,真挚的,但是却引起了争议的小女生。我喜欢她声音里的温柔,冷静,大气,善良,还有谦逊,淡定。
对,是淡定,这欧吉桑一般历尽云烟之后的淡定。
终于有一天我听懂了昆曲,昆曲里就有着无尽的这般的淡定,和从容。京剧是入世成功的典范,它典雅,纯粹,亮丽,满是精气神儿地出入在王侯将相家。昆曲则是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不事声张却又如行云流水般地谱写人生之优雅曼妙,从容安好。这昆曲的曲子不似京剧那般刚而有张力,它却似是连绵不断的跌宕起伏,高并不入云霄,低亦不至于不可闻,却总是峰回路转绵绵而去,如同生命一般地坚韧,也如同生命一般的悠长。
在昆曲面前,你我恰似江上掠过的一只沙鸥,或一叶小舟,它却似历史般长远,又似历史般阅历无数的,自在安然的,江边的青峰。
BTW:写完之后去搜索关于昆曲艺术美的文章,发现这么一段关于昆曲起源的文字:
元代曾八十年不开科举,加上汉人不受朝廷重用,以至于诸多希图“学而优则仕”的才子满腹诗词经纶却投报无门。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供人娱乐的民间戏曲,这样,既没浪费才情,又托戏中人物之口抒发了时代赋予的各种郁闷。 (《京华时报》)
呀,看来我的直觉是对的嘛!昆曲的性格,果然是“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5 16:07: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