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6|回复: 11

【连载】解密珠峰攀登 [复制链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14 12:25:54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日照金山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前言:
    自从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诺盖1953年首次登顶珠峰以来,已有3000余人次来到过世界之巅,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通过商业登山方式完成的。
    随着珠峰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攀登线路商业运作的成熟,珠峰不再仅仅位于攀登高手的视野,更多地成为了登山客户们可以实现的一个梦想。
    本系列帖子,仅以“并非鼓励盲目攀登珠峰”为出发点,以珠峰中国一侧“东北山脊线路”春夏季的商业攀登方式为着眼点,揭开珠峰商业登山的面纱。
一、从门槛迈向世界之巅
    2007年春夏季,珠峰的南北两侧共有500余人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登顶世界之巅,其中北侧的中国人有50名左右——包括11名登山客户。
    这个章节,介绍一下一名登山新手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最终符合珠峰商业客户的条件,并从此接近世界最高峰。
01、作为一名登山客户的基本心理准备
    登山运动有两大特点:
    1、其环境,大大不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切忌不加思考地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套用登山
    2、登山与其他运动项目也存在着重大区别。
    具体而言,雪山攀登没有固定的场地、活动持续周期长、没有社会生活自然提供的许多条件、资源非常有限、将面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危险,等等。
    由于登山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登山活动开展之中,很难以单一的指标去衡量登山者的水平或成就
    登山是一项在美丽而残酷的大自然中,利用攀登者自身力量,实现各种可能性的活动。

迥异于日常生活的环境
02:先要“活”,才能“动”
    一名新手在进入雪山环境之前,首先要学会适应登山活动中各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方面。在雪山环境里,人只有先能够生活,才谈得上运动——这也是笔者更倾向于把登山成为“活动”、而不是“运动”的一个原因。
    适应登山的生活环境,可以从低海拔的户外活动中取得许多经验。通过长距离的山野特步,可以学会并掌握行进的节奏等技巧;通过徒步、露营等活动,可以逐步掌握服装、背包、宿营装备、灯具等登山物资的使用;通过各种低海拔的户外活动,还可以养成许多登山所需要的良好习惯和适应性,比如,如何运用好手头有限的资源,如何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环境里顺利地吃、喝、拉、撒、睡。
    登山的魅力与危险,均在于细节

野外生活
03: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
    在时间上,低海拔的户外活动,可以与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一名新手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周末使用起来,这个阶段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
    身体素质包括体能、各部分力量的均衡发展、平衡感、协调性等,其中体能是基础。拥有充沛体能,是以客户身份进行雪山攀登的必要条件
    在低海拔进行针对雪山攀登的体能训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汗水。培训方法,读者可以向专业的体能教练咨询。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耐力、心肺功能、腿部和腰腹部力量、背负能力的训练。
    参加商业队伍攀登珠峰,并不需要掌握高难的攀岩或攀冰技术,但至少要对冰雪行走、基本技术器械的操作等技能要熟练掌握。在合格教练的指引下进行多次实际操作,是迅速“成材”的关键。
    实现珠峰商业队伍所需的基本技术的学习,可通过人工岩壁或自然岩壁的顶绳攀岩、冬季的冰雪行走等方式,在低海拔地区得以实现。

冬季低海拔冰雪技术训练
04:通往空气稀薄地带
    经过了低海拔户外活动、体能训练、基本技术学习三个方面的准备之后,如果还继续保持着登山的热情,则可以开始进入高海拔的空气稀薄地带。
    高海拔对人身体的影响,主要源于缺氧,通称“高原反应”。另外几个因素则是低温、强日照等。
    每个人的高原反应各有不同:有的人只反应一次;有的人每上升几百米高度就会出现新的反应;有的人仅仅是轻微的头疼或呕吐;有的人则很容易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的症状……只有通过实地的亲身经历,才能了解自身在高海拔环境里的生存能力、活动能力
    如果以参加珠峰商业队为目标,在攀登珠峰之前,最好有2~3次的高海拔登山经历。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健康人可以从6000米山峰为起点,然后是7000米、8000米的山峰。
    一般而言,在国内若想尽快取得相关经验,可从玉珠峰(6178米)或启孜峰(6208米)开始,然后是慕士塔格(7546米)、卓奥友峰(8201米)。
    有了这样的阶梯式经历,才更容易了解自身在各个海拔高度的情况,以免一上来就把身体搞垮了,也要尽量避免海拔提升太快造成的生命隐患。
    这个阶段至少需要1年,一般需要2~3年。

慕士塔格二号营地(海拔6250米)
05:走向世界之巅
    如果上述各个阶段都没有击退你的热情和决心,就可以进入珠峰攀登的准备阶段了。
    如果珠峰之前(一般在每年的9、10月)攀登过卓奥友峰,那么用半年的时间,全情投入于珠峰攀登的准备,应该足够——但要记住: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体能的训练和储备。
    除了身体上的准备,在装备、物资方面,参加珠峰的商业登山队,个人至少需要准备以下的东西:从头到脚全套保暖服装(包括连体羽绒服)、个人技术装备(连体高山靴、安全带、登山杖、行走长冰镐等)、宿营用品(睡袋、防潮垫)、小用具(头灯、风雪镜等)……
    这套装备,并非一次性采购完成。通过此前的低海拔户外活动、高海拔攀登活动,登山者应该已经积累了许多,珠峰之前只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
    决定了参加商业队登珠峰,就要开始联系合适的队伍或探险公司。从中国一侧登山的话,一般有三种商业队伍可以选择:1、成熟的国外商业队,费用在4万美元以上(2997年新西兰罗塞尔队的收费是4.2万美金);2、成熟的国内商业队,费用约为25万人民币(国内的极度体验、圣山探险均有类似的服务);3、临时搭凑的国内商业队,费用可能控制在20万(2007年的新疆队即是这个价格)。
    商业登山队,一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获得登山许可、各个营地的食宿、危险线路的修整、随身的高山协作、高山氧气、基本的医疗。
    参与上述不同队伍的费用不同,得到的服务也有差异。成熟的国际商业队,其服务最为成熟,特别是对天气等信息的掌握非常充分,但中国人加入,也会遇到诸如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成熟的国内商业队,目前的后勤保障水平和硬件已接近国际水准,但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至于临时搭凑的国内商业队,则很难说是否能提供合格的服务。今年新疆队聘请的夏尔巴,据登顶队员反应,其服务意识和水平,就非常参差——要知道,那可是8000米以上的超高海拔,一点微小错误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此外,国外还有另一种形式费用很便宜的登山队:只负责建营、提供7000米以下的服务、并提供少量的氧气,7000米以上完全依靠客户自身的能力。2006年在北侧遇难的夏普,参加的就是这种队伍。在此,仅作为一种介绍,并不向大家推荐。

走向世界之巅
06:小结
    一个人,是否要在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世界最高峰的情况下去攀登珠峰?不同人的答案是非常个性化的。
    不过,幸亏世界最高峰是珠峰,而不是K2、南迦·帕尔巴特或安那普尔纳1,为了满足某些欲望,人们无需冒太大的生命危险。
    后面,我将分章节介绍北侧传统线路攀登珠峰的各段线路情况、适应与拉练、天气和氧气、装备、高山协助等。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3:39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15 10:59:20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二、攀登线路和营地设置
01、进山路程:

    自从中尼公路修好之后,从拉萨出发,当天晚一些时候即可到达定日,次日可进入珠峰区域,并到达大本营。如果赶得更急一些的话,可以当天到达珠峰大本营。

久乌拉山口
    进入珠峰管理区,要翻一个当地人叫做“久乌拉”山口,这里是观看珠峰的一个好地点。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在这里看到珠峰(世界最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世界第五高峰)、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希夏邦玛峰(世界第十四高峰)五座8000米级的山峰。
02、所有攀登线路:
    截止2005年,珠峰共有16条登顶线路,常用的是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线路。
    北侧传统线路,又叫做东北山脊线路。


16条线路依次是:
⑴、东南山脊线路(南侧传统线路):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确定线路,可惜功亏一篑,未能完成。1953年5月29日,由英国队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沿此线首登成功。
⑵、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在二十年代英国队到达8600米的基础上,由中国队的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于1960年5月25日成功登顶。
⑶、西山脊转北壁线路:由美国队开创,并于1963年5月22日登顶。
⑷、西南壁线路:由英国鲍宁顿队首创,于1975年9月24日登顶。
⑸、西北山脊线路: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于1979年5月13日登顶。
⑹、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日本队首创,于1980年5月10日登顶。
⑺、南面柱状山脊线路:由波兰队开辟,于1980年5月19日登顶。
⑻、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于1980年8月20日无氧登顶。
⑼、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由前苏联队开创,11位前苏联攀登者于1982年5月4日登顶。
⑽、东壁转康雄壁线路: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于1983年10月8日登顶。
⑾、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由澳大利亚队开创,于1984年10月3日无氧登顶。
⑿、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加拿大女登山家莎朗•伍德首创,于1986年5月20日登顶。她是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⒀、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由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开创,于1988年5月12日登顶。
⒁、东北山脊全程线路:由日本开创,于1995年5月11日登顶。
⒂、北-北东线路:澳大利亚人曾攀登,由俄罗斯队完成,于1996年5月20日登顶。
⒃、北壁中央直上线路:2004年5月30日上午10点,“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03、国内商业攀登活动路线:
    北侧传统路线“东北山脊线路”,从大本营开始到顶峰的依次行进顺序是:
    大本营(5170米)→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转入点5400米)→前进营地(6400~6500米)→北坳(7028米)→7790营地→突击营地(8300米)→顶峰。

2003年的珠峰东北山脊攀登线路总图
    其中,大本营→前进营地、前进营地→北坳、北坳→7790营地、突击营地→顶峰,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
    03年之后,大本营→前进营地之间,国内商业队多采取一个过度营地的方案,但也经常在图中绿色的营地设有帐篷和物资。
    具体将在下文叙述。
04、大本营(BC):5170米
    珠峰大本营海拔5170米,机动车可以直接到达。大本营相当开阔,容纳几十支队伍、上千人,没有问题。
    大本营的附近,有马洛里等遇难者的墓地。

从西向东俯瞰大本营


遇难者纪念牌
    每年的4月到10月,是珠峰的旅游季节。大本营外当地藏民开设了许多甜茶馆。那里除了卖东西,还提供洗衣服的服务,小“普木”(藏语“姑娘”)手洗、很便宜。但洗完后,经常没有干,就交回来了。
    距离大本营8公里的绒布寺,有中国移动的基站。GSM手机信号可以覆盖到大本营关卡附近。
05、大本营→前进营地:
    根据作者本人2003年使用GPS的实际测量,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直线距离15公里,行进距离约28公里。全程无需高山靴、冰爪和冰镐等技术装备。
    这是珠峰攀登最长的一段路程。沿途有两种营地设置方式。
方案一:2个中间营地,在东绒布冰川的5500米设C1,在章子峰分叉口的6100米设C2。其优点是每天消耗的体力比较少,利于适应。采用此方案大多是因为队员实力比较弱。

方案一的C1(5500米)

方案一的C2(6100米)
方案二:1个中间营地,在东绒布冰川向南的拐点设C1,海拔5800米。这是登山队伍最常使用的方案。

方案二的C1(5800米)
    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全部在冰川蹟石形成的碎石坡上行走,大部分路段比较平缓,有几次高差几十米的陡坡上下,起伏不大。途中,在5800米之前,还会遇到一些小型的冰川融水。春夏攀登季节,冰川融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5800米之后则可以看到美丽的冰塔林。

冰川融水

常见路况

冰塔林景色
注意事项:沿途的冰塔林很漂亮,但在行进中拍摄,很容易打乱节奏、影响状态,可以选择下行的时候多拍一些。
06、前进营地(ABC):6400米~6500米
    珠峰前进营地,位于北坳东下方海拔6400米~6500米之间。由于牦牛队一般只到6400米,所以外国队的ABC大都设在此,而国内登山队则拥有地主的便利,可以设在6500米。
    对于登山者而言,前进营地的重要性和待在前进营地的时间,都不低于大本营。由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的运输依靠牦牛,许多攀登物资可以方便地集中在前进营地,因此前进营地的条件,一般接近于大本营。
    从ABC可以看到北坳和珠峰东山脊的康雄壁,但看不到顶峰。
  
从ABC望向康雄壁

从ABC望向北坳
    前进营地与大本营之间,被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所遮挡,即使大本营有移动通讯车,手机信号也无法覆盖到这里。
07、前进营地→北坳营地:
    前进营地与北坳营地,直线距离不远,主要需要攀登北坳冰壁。

北坳冰壁
    从前进营地出发没多远,在6580米左右,是换冰雪装备的地方。从此开始进入雪地攀登。
    北坳冰壁,从6640米左右开始,总高差接近400米。是此段行程的重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坳冰壁应该叫做“雪壁”。它主要是由常年的积雪不断融化、压紧形成的,与我们在低海拔见到的、由瀑布冻结而成的水冰不同。它的特点是,没有冰那么致密、黏度也比较好,易于冰爪的踢入。
    北坳冰壁,从远处看很陡峭,走近观察,其难度并不大。攀登多采取“之”字形线路,大部分坡度在50度左右。在过往的攀登中,北坳冰壁曾是一个难点,但随着商业登山的开展,每年攀登季节,各支攀登队伍会协调起来、提前在北坳冰壁上架设路线绳,从而大大降低了登山客户的实际攀登难度。
在北坳冰壁上,一般会架设两条以上的保护绳索,以使上、下之间不发生交叉。利于提高效率。
    从ABC到北坳,职业高山协作负重运输一般需要3~5小时,登山爱好者轻装耗时在4~6小时,属于正常范围。
   
“之”字形路线

正常坡度

最陡峭坡度
08、北坳营地:7028米
    北坳营地位于珠峰和章子峰的连接部,是一处南北长、东西短的山梁,全部为厚厚的积雪覆盖。
    到达北坳营地,视野会豁然开朗。从这里,向南看是雄伟的珠峰北壁,向北看是险峻的章子峰,向东看是ABC和几座7000米左右的山峰,向西看是远处的卓奥友和下面的中绒布冰川。
    北坳营地具体地貌,每年随积雪的变化,而略有不同。但总体格局和特征不会变。在北坳营地如厕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北坳营地

向东看是ABC和几座7000米山峰

向西看是卓奥友峰
09、北坳以上的营地设置:
    从北坳营地开始到顶峰,基本上全程架设路线绳。但攀登的营地设置又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北坳营地→7790营地→突击营地(8300)→顶峰。此方案常为职业登山者选取,国内商业队也采取这个方案。
    其优点是:从北坳到登顶然后回撤到第一个营地,共3天,容易把握住珠峰的好天气周期;避免在7500米左右的大风口宿营;同时,突击营地的设置不会太高;节省一个营地的运输和设置工作。
    其缺点是:每个营地之间的行程略长;攻顶的时候,需要比方案二多攀登100多米高差。

“方案一”的营地设置
方案二:北坳营地→7500营地→7900营地→突击营地(8400)→顶峰。此方案被大多数国外商业队所采用。
    其优点是:每个营地之间的行程比方案一短,体能消耗略少;攻顶的时候,需要比方案一少攀登100多米高差。
    其缺点是:从北坳到登顶然后回撤到第一个营地,共4天,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7500营地附近是大风口;增加了一个营地的运输和设置工作。
10、北坳营地→7790营地:
    基本上在山脊行走,坡度不大,距离较长。途中会经过7500米大风口,但只要是在好天气周期攀登,此处的风速不会造成问题。

7500米左右蜿蜒的攀登队列
11、7790营地、7790营地→突击营地、突击营地:
    7790营地设置在一处裸露的岩石坡上,有无雪层覆盖,视各年的降雪情况而不同。
    从7790营地开始,商业队给队员提供氧气。此营地的休整非常重要,因为攻顶日从突击营地(海拔8300米)出发得非常早,在那里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在7790营地夜间的充分休息(包括用氧、少消耗体力),将大大有利于次日前往突击营地的速度和状态,并潜在地影响最后一天的登顶成功率。
    7790营地→突击营地的地形地貌,与北坳营地→7790营地类似,坡度略有增加,雪层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7790营地
    突击营地设置在8300米左右的裸露岩石坡上。一般在这个营地,登山者很少能够得到休整。原因在于,攻顶出发多在到达突击营地当晚的12点~2点之间。因此,到达突击营地,比较好的办法是尽量吃喝、并保持安静状态。

8300突击营地
12、突击营地→顶峰:
    珠峰攀登的绝大部分难关,集中在8300米到顶峰之间。
    首先是超高海拔对人身体状态的影响,其次是瞬息万变的天气,还有一方面则是地形地貌带来的困难。
    在这段高差540米路段上,有三个台阶需要通过,其中的第二台阶难度最大。同时,攀登者有可能因为看到多年以来留下的遇难者遗体,而受到刺激,因此提前有个思想准备会好一些。
    从突击营地出发后,攀登路线不再沿着山脊发展,而是略为向西偏。
    第一台阶,位于8400多米,是一个3米左右的石台,一般采用横切的方式,利用路绳和上升器连接,通过的难度不大。
    著名的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8700米之间,最难的部分是一个高5米多,垂直、陡峭、光滑的岩石墙,无从寻找攀着点。如果把第二台阶下一小段比较陡峭的部分也算进去的话,第二台阶总体看上去有二、三十米高。自从1975年架设了金属梯、2005年架设了第二部金属梯后,第二台阶的通过相对容易了一些。
  
即将到达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攀登
    通过第二台阶,最怕遇到“拥堵”。由于人在这个海拔高度的能力大大下降,每通过一个人,需要10到30分钟不等——特别是来自商业队的登山者,通过速度较慢。而冲顶时的队列,很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因此尽早到达第二台阶下,是快速通过的前提。
    穿戴着高山靴、冰爪、羽绒手套,攀爬第二台阶的金属梯,是件很笨拙的事情。因此,在攀爬时,要注意每一个动作的协调、合理,上下肢共同用力,切忌过多依赖上肢力量、忽视了腿脚支撑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脱力。
    关于第三台阶,位于8800米的高度,有个不太被认可的说法是:“过了它,就算登顶了。”此处一般架设之字形路线绳,通过难度不大,但比较消耗体力。
  
接近顶峰
  
在世界之巅望向中国一侧(下面是章子峰、红旗峰和中绒布冰川)
特别注意:如因操作,摘下了羽绒手套或风镜,操作完毕一定要记得戴回去,以免造成冻伤或雪盲。如果担心自己到时不记得,可提前跟高山协作说好,请对方注意提醒和帮助。
13、下撤:
    雪山攀登中大部分灾难,发生在下撤途中。因此,登顶只是成功的一半,安全下撤才是最后的成功。

下撤
    一般来说,大部分队伍在做计划时,会把下撤的第一个到达营地指定为突击营地以下的那个,但为防万一,应在突击营地做好补给准备,如有可能在突击营地以上设立氧气补给站,则更加安全。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4:19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17 07:45:13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三、适应和拉练





高山适应
    珠峰这种长时间、超高海拔的攀登,保证充沛的体能,是安全、成功的首要前提。在适应和体能上要记住两点:
    1、冲顶之前,最重要的是——在取得适应的前提下,保持充沛的体能。
    2、只要有一定的雪山攀登基础,适应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
    国内商业队在珠峰的适应拉练方案,起源于2003年的珠峰攀登。那年队员的训练、适应和攀登安排是: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7790营地(或者只到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四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这种安排的特点是:以大量体力消耗,来获取极为充分的高山适应。
    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高山适应性强、体能中等的登山者而言,则未必适合。
    均衡考虑高原适应和保存体力,可以采取下述拉练和适应方案: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如果一支队伍的组织者对队员的了解和信心不足,为了保证稳妥,常采用大量拉练的方式进行前期适应。
    高山适应性,因人而异。以2000年在珠峰遇难的阎庚华为例,他每上一个高度都需要适应、调整两三天。这样的身体特点,我个人认为基本不适合进行高海拔攀登。当然,这属于非常极端的例子。另外,在过去的若干次大型雪山攀登活动中,我也见过一些基本没有明显高山反应的山友。所以,对高山的适应性,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谨慎和循序渐进永远是不会错的。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5:03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7-7-16
经验
2 点
帖子
4
发表于 2007-7-17 17:44:26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学习。楼主继续,期待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年度活动
17 次
活动
430 次
红花
17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16802 点
帖子
19102
发表于 2007-7-17 19:23:45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这个帖子,又神游了一把好几个人的博客,才又转回来。期待继续……
有神奇的力量指引我的方向。
这种事情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发生。
我从每次经历中得到成长。
成长是安全的。
我相信宇宙。我有胆量。我是独立的。
嗡嘛呢叭咪吽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18 08:12:16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本文发表于《户外》杂志2007年07期,刊出版本有所改动。

四、天气和氧气
    在取得高山适应和保证体力的前提下,登顶珠峰靠两气:“天气和氧气。”
01、天气:
    雪山攀登,是一项“靠天吃饭”的运动,即使人员状态、物资准备、高山协作等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没有适合的天气,依然无法保证安全,更无法保证成功登顶。
    对于珠峰地区而言,4~5月攀登季节的天气,总的来说比9~10月份理想。
    4月份稍微寒冷,同时伴有几次大风。5月份之后,天气逐渐趋于稳定。

2001年春夏季珠峰登顶人数与天气统计

2002年春夏季珠峰登顶人数与天气统计
    由于珠峰攀登线路的高差有3600多米,因此在同一个时间,各个海拔高度的天气不尽相同。所以在天气预报的资料收集方面,应做好针对性的收集。以作者2003年参与珠峰攀登指挥的经验来看,6500、7500、8500三个高度的天气预报最为重要。同时,不同高度的天气预报,都应有:24小时的详情(包括云量、风速、风向、温度、降雪可能性)、2~3天预测、一周趋势等。这方面,03年国内的预报,基本上无法用于攀登,但05、06年国内这方面大有改善。而国外大的商业队在天气预报方面,一直做得比较成熟,国内登山队的决策者如有可能,可参考他们提供的预报进行综合分析。
    登山需要的是好天气周期,但对于这么长周期的攀登活动而言,很难做到每次行军都是好天气,因此把好天气周期放在高处的攀登,是一个常见办法。
    4~5月份珠峰的好天气周期,每次长度多在3~5天。根据对历年珠峰天气的统计,适宜攀登的好天气周期,基本上出现在5月份,至少有2个,有的年份有3个。这3个好天气周期出现几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5月中上旬,第一个好天气周期;结束后一周左右,开始第二个好天气周期;如果第一个好周期提前到来、或与第二个好周期靠得近的话,5月底、6月初,将出现第三个好天气周期。
    随着近年全球天气变暖,我们也观察到第一个好天气周期提前几天到来的情况。比较明显的是2007年,第一个好天气周期在五月初就提前到达了。因此,在今后的攀登中,如何及时掌握准确的天气预报,是组织工作的关键。
02、氧气:
    1922年,英国珠峰探险队的芬奇和布鲁斯,第一次把氧气使用于雪山攀登,并确定了氧气装置的基本形态:氧气瓶+氧气面罩。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装备,在结构上,只是在氧气瓶和面罩之间增加了一个转换器。
    虽然,对于“氧气的使用是否符合体育精神?”这一问题,极少数纯粹的攀登者掌握着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大多数登山者而言,氧气在8000米以上攀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作为登山客户,那是必备装备。
    如要保证攀登顺利,提前吸、尽量多吸是关键。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全程使用氧气,但至少要从7790营地开始持续用氧——需要全程用氧的人,则不应该来到这座山峰。
    氧气的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两个问题:
    1、阀门操作错误,导致氧气过早用完;2、误操作损坏阀门接口的螺纹,导致整套氧气装置无法工作。
    解决办法是:1、提前熟练掌握氧气装置的使用;2、带一个后备的转换器。
    氧气面罩最好采用下图固定方式的款式。另有一种从后脑到前面、中间多一条带子的老款式面罩,带着风雪镜的时候很别扭。同时,氧气面罩是有大中小号的,应找到合适自己型号。

面罩、转换器、氧气瓶

提前学习氧气装置的使用
    特别注意:攀登前,一定要调整好氧气面罩和防风雪镜,否则很容易遮挡视线。攀登中,氧气面罩附近容易结霜,最好提前告诉高山协作,要求对方记得帮助去除冰霜。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5:38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19 08:12:09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本文发表于《户外》杂志2007年07期,刊出版本有所改动。

五、攀登装备提示
    今年在珠峰大本营,有一位拖着拉杆箱、脚踏高跟鞋的女游客,强烈要求加入登山队——“珠峰、香山,不都是山嘛”。虽然珠峰、香山都是山,但高海拔攀登需要一系列专用的装备和器材。没有这些物资,不仅无法在高海拔进行攀登,甚至无法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像珠峰这类的超高海拔山峰,需要的装备比六、七千米级雪山的更加精良,其中一部分只用于8000米级山峰。
    下面仅就珠峰商业攀登形式中,重要的个人装备做一个提示。
01、连体高山靴:
    连体高山靴一般只用于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其优点在于保暖性极好。在过去,连体高山靴的重量比双层高山靴重很多,近年随着新材料的采用,新款连体高山靴的重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行军的舒适型、降低了攀登者的负荷。此类产品价格不菲,国内市面零售价在6000以上。笔者推荐Millet和La Sportiva这两个品牌的产品。

Millet和La Sportiva的连体高山靴
02、连体羽绒衣:
    珠峰攀登周期长,高度跨度大,从大本营开始到顶峰,需要至少两件羽绒衣,其中必须有一件连体羽绒衣。
    连体羽绒衣一般用于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和南北极的徒步。其优点是:重量轻、保暖性极好。连体羽绒衣也属于高价值装备,质量上乘的国内市面零售价在14000以上。Mountain Hardwear、The North Face的产品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
    另外,Marmot的分体式羽绒衣也非常好。

Mountain Hardwear、The North Face的连体羽绒衣

Marmot的分体式羽绒衣
03、手杖与冰镐:
    海拔6600米雪线以下的行军,只需要登山手杖。登山手杖,要求轻盈、避震、舒适。目前市面上,比较受攀登者喜爱的,是LEKI系列中几款避震、握把下带有橡胶护套的手杖。
    从北坳冰壁底端开始,行走长冰镐成为登山者必须的装备。参加商业队伍从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B型镐头的行走长冰镐即可充分满足需要。根据实际经验,笔者推荐CAMP的corsa nanotech行走长冰镐,只有250克重。(CAMP还有一款corsa行走长冰镐,更是轻达205克)

LEKI的手杖

CAMP的Corsa nanotech长冰镐
04、冰爪: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没有需要攀冰的路段,为降低重量、提高行走效率,建议采用专为冰雪行走设计的10齿行走冰爪,而无需较重的12齿冰爪。

Petzl Charlet-Moser的10齿冰爪

Black Diamond的10齿冰爪

Grivel的10齿冰爪
05、安全带: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无需复杂的器械操作,同时由于雪线以上行军线路长,因此安全带的选取标准是:简单轻便、便于穿脱。Black Diamond等品牌的高山款安全带是不错的选择。

Black Diamond的安全带
06、墨镜与手套:
    珠峰的攀登周期长、营地多,墨镜和手套这两类易耗品,很容易遗失、损坏,所以应尽量多带。
    墨镜分为运动型太阳镜、风雪镜,在较低的营地多使用前者。风雪镜,最好具有良好的透气和防起雾功能。在7790以上戴着氧气面具攀登,哈出来的气很容易进入风雪镜内侧,引起起雾、结霜,影响视野和呼吸。另外,对于需配戴眼镜矫正视力的登山者而言,需要配用可以容纳眼镜的防风镜。这两方面,Okley均有不错的产品。
    手套分为防风抓绒手套、羽绒手套,一般无需准备用于技术操作的防水分指手套。羽绒手套,并不是越大越好。由于雪线以上有不少路段需要操作上升器,太大的羽绒手套无法伸入上升器的握把,频繁摘脱、容易造成冻伤。

Oakley的风雪镜

羽绒手套
07、头套与面罩:
    在躯干四肢穿着合格的前提下,头部散发的热量,约占总散发量的40%。因此,头部的保暖,在高海拔攀登中非常重要。
    头部保暖用品包括鸭舌帽、全檐式帽子、抓绒帽、抓绒头套等,雪线以上的主要依靠后者。
    珠峰攀登使用的抓绒头套,不仅要考虑到防风、保暖,还要注意与氧气面罩、风雪镜的配合,既要留出良好的视线和畅顺的呼吸口,也要注意不能使面部皮肤暴露得过多。在高海拔,温度的丧失,以高空风对体表的直接吹拂最为强烈。
    由于珠峰的登山者需要长期处于6400米以上的环境,寒冷、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的影响,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咳嗽。长时间的咳嗽,将严重影响登山者的状态。登山者可以通过配戴面罩的办法来减少冷空气的吸入速度,从而减轻病症。

头套
08、羽绒睡袋与防潮垫:
    跟羽绒衣的情况类似,睡袋和防潮垫也应多带,至少准备三套,分别针对大本营、前进营地、北坳以上营地。如前所述,
    大本营和前进营地的睡袋,充绒量在1500克、蓬松度达到650以上基本够用;北坳以上营地的睡袋,要准备最好的,应能抵抗摄氏零下40度的低寒。
    防潮垫应满足“轻”、“厚”的要求。这方面,欧洲品牌Exped出品的一款充气羽绒防潮垫,笔者曾使用过、并推荐给朋友们,其超高海拔的表现相当卓越。

羽绒睡袋

Therm-A-Rest的折叠式防潮垫

Exped的充气羽绒防潮垫
09、头灯与电池:
    登山过程中,最常使用的照明器材是头灯。珠峰攀登的冲顶阶段(8300米以上),一般都在午夜出发,头灯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根据发光原理,头灯大致分为暖光源(白炽灯头)和冷光源(LED灯头)两大类。一般来说,暖光源的头灯射程较远,但更耗电。冷光源的头灯,则多为散射式,然而随着LED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射程长、节电的款式面市,Princeton Tec、Petzl、Black Diamond等均有类似产品。
    各种头灯基本均使用干电池作为能源。根据电池的位置,大致分为一体式(电池在头部)和分体式(另有单独的电池盒在腰部或腋下)两大类。电池在低温条件下,放电水平会明显下降。提高电池的放电时间,有两个不同的途径。一是采用容量更大的电池,比如“劲量”出品的高能锂干电池;二是,采用分体式头灯,把电池盒置于羽绒衣以内,提高环境温度,保证放电时间。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分体式冷光源头灯比较少见,相信这将是各头灯品牌下一步将考虑的方向。

两款Princeton Tec的头灯
10、保温水壶:
    保温水壶是每个登山者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之一,极限条件下保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对于保证登山者的状态非常重要。
    平衡容量与重量两个因素,笔者认为珠峰攀登中使用0.8升~1.0升容量的保温水壶即可。容量太大,必然造成总重量的增加;容量太小,又有水分摄入量不够的危险。保温水壶使用得当,可以获得多于自身容量的水分。对于有经验的登山者而言,可以在饮用前,在水杯(即水壶盖)里加入适量的雪,这样即增加了水量、也保证了水温。
    目前,国内市面上保温性能较好的品牌有Thermos(膳魔师)和Tiger。

Thermos保温水壶
11、冲顶背囊:
    商业运作方式的珠峰攀登中,大部分的运输不需要登山客户承担。但有一些个人必须的随身用品还是需要登山客户自己背负。其中包括:保温水壶、备用手套/头套等小物件、羽绒衣(北坳以下)、氧气装备(7790以上)、相机等。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冲顶。
    冲顶阶段使用的背囊,以“轻”为最重要指标,容量在40升~50升之间最佳。冲顶背囊不讲究背负系统的舒适性,因为此阶段登山者穿着羽绒衣,单薄的背负系统并不影响背负的舒适性。冲顶背囊也不要求特别结实,毕竟,对于登山客户而言,珠峰这样的8000米级山峰,一辈子也不会登几回,更进一步来说,只要能够在一次攀登中不磨损,下次可以换新的。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冲顶背囊无需很强大的背负系统和丰富的外挂系统、也无需很厚实的面料。冲顶背囊当然要有主囊和辅囊(比如顶囊)的设计。顶囊上多放置小物品,主囊主要放置羽绒衣、氧气瓶、保温水壶等。主囊最好有内部的分隔,以便放置氧气瓶,防止因氧气瓶在背囊中的晃动造成重心的不断变化。
    许多知名的背囊制造商都有符合上述要求的背囊,比如Osprey、Gregory、Karrimor等。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6:18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20 07:57:35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本文发表于《户外》杂志2007年07期,刊出版本有所改动。

六、高山协作、运输及其他
01、高山向导和协作:
    对于登山客户而言,高山协作是超高海拔攀登中最重要的外界力量。在珠峰这样的大型活动中,一个好的高山向导或协作,不仅要拥有良好的体能,还要有丰富的经验、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拥有一名优秀的高山向导或协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登顶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出现危险的可能性。


向导、协作与客户是一个完整的team
02、运输:
    参加商业登山队,队员一般无需承担运输任务,行军过程中只需要携带水壶、路餐、羽绒衣、相机等少量必需品。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的运输,主要依靠当地的牦牛队;前进营地到北坳及北坳以上营地的运输,依靠队伍里担任运输的职业高山协作。

牦牛驮队在前往ABC的途中

登山客户的一般背负

在6550米换装备的地方——此处队员的背负最重,因为包里有羽绒服
03、ABC宿营:
    由于登山队员在前进营地停留的时间较长,可以考虑把个人在ABC的住宿搞得舒适一些。比如,厚的地垫、在宿营帐篷里点高山燃气取暖等。

登山队员在ABC要待很多日子
04、电子用品:
    电子用品在高海拔主要因低温、次要因低气压,其工作状况会降低很多,特别是电池的放电。
    因此,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3、电话等个人电子用品,一定要带质量好的。电池要做更多的后备,器材最好使用AA电池或具备AA电池盒。

2003年珠峰攀登,我在ABC待了30多天,这是我的指挥台:基地台、手持对讲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铱星电话、备用数码相机
05、通讯:
    在大本营的个人对外通讯可以通过中移动GSM手机。
    过去,只能通话或收发短信,无法手机上网,手机信号在大本营区域内也不稳定,在大本营附近的山坡上、联络官住的水泥屋子外面相对清晰稳定。
    07年攀登期间,大本营已有中移动的临时基站,预计2008年后,将有永久基站,彻底解决GSM手机的信号和上网问题。
    攀登期间,若想既与外界畅快通话、又轻松上网的话,建议采用Thrane & Thrane的BGAN卫星电话。其优点是:体积小(相当于一本打开的大32开书)、重量轻(1.4公斤)、可以同时进行通话和上网、网速比城市里的电话拨号还快。基于BGAN卫星的Thrane & Thrane电话是目前最先进的民用卫星电话之一,同时其价格、费用比海事卫星电话便宜得多。在国内已有总代理,可租、可买。

BGAN卫星电话
    队伍内的通讯,一般都是对讲机。BC应设一个基地台、ABC应设一个插转台。对讲机在ABC以上一般要通过ABC的插转台,才能与BC连通,否则只能是上面收到BC的信号,BC收不到上面的信号。设置好系统之后,海拔5900米到海拔6200米这段是一个通话死角。
    有技术条件的话,架设微波通讯系统更理想。
06、拍摄:
    不论是拍照片、还是拍DV,要点是:1、攀登优先;2、拍到就是成功,无需讲究太多。
    所以,器材不宜大、重,应选择小巧、结实、电力充足的;拍摄沿途风光的时机,应尽量选择下行的过程。

弟兄们,来,摆“泡屎(pose)”
07、笔记本电脑:
    在大型的商业登山队里,BC和ABC都会有发电机。2003年,有许多人带了笔记本上去ABC,从使用情况来看,IBM T系列电脑最稳定结实,其次是SONY、康柏,东芝等差强人意,国内品牌在大本营就都趴下了。那年俺的IBM T40工作状况最理想,活动结束后送给IBM公司做为使用海拔最高的电脑陈列——当然,是以那年一位珠峰登顶者的名义送出的。
    目前,市面上三防性能最好的电脑是松下的ToughBook笔记本,全部为军标,但价格较贵,而且国内能买到的,配置普遍偏低。
    其性能优点则有:实施90cm高跌落实验耐冲击的坚固机身;采用标准电池可长时间驱动(约8个小时);直接阳光下也能清晰可见的低反射液晶显示器;备有可经受海水侵袭或海风的规格型号;戴着手套也可操作的触摸屏、触摸板;可提高现场机动性的提手设计等。

ToughBook笔记本
08、娱乐:
    带一些D9压缩格式的DVD碟进去,是个好办法,多带几套剧集,可以为那些漫漫长夜带来娱乐。
    Mp3里,在音乐之外也可以装一些相声、笑话什么的,有利于放松心情。

看大片喽…
09、药品:
    除了队伍里的公共药品之外,队员最好根据自身的特点,准备一些个人的特殊用药,以免需要时被动。
10、食品:
    多准备一些个人喜欢吃的小零食很有用。
11、发热贴:
    冲顶过程中,准备几个发热贴,大的可放在怀里,小的可放在手套中,以提高体温和状态、避免冻伤。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8:41:05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23 09:31:31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以下内容整理自我的一些帖子和文章,部分数据有所增补。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七、关于珠峰的常识
1、珠峰的名称:
①、Qomolangma(珠穆朗玛)
    居住于珠峰北侧的、藏族人民的传统称谓,即珠穆朗玛峰。有“女神”、“圣女”、“神女第三”、“地神之母”等几种解释。
②、Samarghata(萨玛迦塔)
    居住于珠峰南侧的、尼泊尔人民的传统称谓,即萨玛迦塔峰。有“高达天庭的山峰”、“地球制高点”、“天空之神”等几种解释。
③、Everest
    西方国家的习惯称呼,即埃佛勒斯峰。英属印度测量局1852年曾测量珠峰高度,1855年以该局前任局长、英国人George Everest上校之名命名此峰为Mt.Everest。

George Everest爵士
2、珠峰的高度:
    关于珠峰的高度,曾有一系列的数据——
    1852年,英国人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
    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
    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
    1960年到1975年,我国使用的珠峰高度数据是8884米;
    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1987年3月,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
    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
    2005年,我国珠峰测量队测量并计算出珠峰高度为8844.43米;
    一直以来,从南侧攀登的许多地图,将珠峰标注为8850米。
    对于一座8000多米高程的山峰,在测绘手段和执行水平还比较粗糙的现实中,有无必要把精度弄到小数点之后的两位,笔者本人对此表示怀疑。把表面数据做得太像那么回事,反而可能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比如,立项目、搞经费。

喜马拉雅山脉卫星图片
3、珠峰探险简史:截止2005年
    1921年、1922年、和1924年的三次主要探险是人类最早攀登珠峰的尝试。
    在这些探险之前或期间有关极地的生理学问题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氧气在极高点的价值。
    若干登山者到达了距离珠穆朗玛峰300米高度的地方。但是,正如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跨越最后的300米高度花费了人类另外的54年。
    1921年,人类首次正式攀登珠峰。英国队,珠峰北侧,到达海拔6985米。其意义在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确立了“金字塔式” 攀登模式。此后,这种方式被多数攀登8000米山峰的队伍所采用。大规模集体登山的管理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了运输给养的重要性。另外,这次侦察发现5月份是珠峰的最佳攀登季节。“金字塔式攀登”,也叫做“喜马拉雅式攀登”,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商业攀登之后,这种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并被一部分评论称为:“围攻式”。这一年,马洛里出现在世界登山舞台。
    1922年,英国队,珠峰北侧,到达海拔8320米。7名夏尔巴遇难于雪崩,是珠峰首次正式遇难记录。队员芬奇和布鲁斯对氧气的使用,证明人类在超高海拔的攀登中,氧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氧气的使用还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人当中包括马洛里,他们认为不需要携带氧气,而且他们还对氧气装备大加嘲讽。许多人对使用氧气加以反对是基于道德基准。马洛里将氧气的用途视作“该死的异端”。而芬奇认为:“对氧气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反对意见,它们大多是不科学的,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意愿承认氧气确实大有用途,他们抱怨氧气的使用是反体育精神,因为是非英国的。反对使用氧气的长串理由是难以一一列举的,这些理由同他们对那些将爬山置于非人性框架中的其他职业的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
    对使用氧气的双面态度在随后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活动中一直存在。甚至直到今天,有人还对利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或其他高于8000米的高峰的性质表示怀疑。
    1924年,英国队,珠峰北侧,马洛里和欧文遇难,他们最后一次被观测到的位置在珠峰8600米以上。从此留下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大谜案:马洛里和欧文是否在遇难前已经登顶珠峰?
    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16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2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马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夏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10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返回。
    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乔治·马洛里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瀑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5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7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10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协作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到达海拔840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952年瑞士队的探险,为次年英国队的首次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夏尔巴Tenzing Norgay和新西兰人Edmund Hillary首创第1条登顶线路“东南山脊线路(南侧传统线路)”。
    1960年5月25日,中国队首创第2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并首次由北侧登顶珠峰。
    1963年,首位美国人James Whittaker登顶。
    1963年5月22日,美国队的Willi Unsoeld和Tom Hornbein,首创第3条登顶线路“西山脊转北壁线路”,并登顶。
    1965年5月20日,夏尔巴Nawang Gombu成为第一个两次登顶珠峰的人。在珠峰的前17次登顶中他占了2次。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Junko Tabei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她由东南山脊完成。
    1975年5月27日,中国西藏的潘多是第二个登顶珠峰的女性,也是首位从北侧登顶的女性。
    1975年9月24日,英国鲍宁顿队的Dougal Haston和Doug Scott Summit,首创第4条登顶线路“西南壁线路”,并登顶。
    1978年5月8日,奥地利人Peter Habeler和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由东南山脊线路首次无氧登顶。
    1978年,波兰人Wanda Rutkiewicz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欧洲女性。
    1979年,Hannelore Schmatz成为首位登顶后下撤时遇难的女性,她也是第四位登顶的女性攀登者。
    1979年5月13日,前南斯拉夫队的Andrej Stremfelj和Jernej Zaplotnik,首创第5条登顶线路“西北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0年2月17日,波兰人Krzysztof Wielicki首次冬季登顶珠峰。
    1980年5月10日,日本队的Tsuneoh Shigehiro和Takashi Ozaki,首创第6条登顶线路“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并登顶。
    1980年5月19日,波兰队的Jerzy Kukuczka和Andrzej Czok,首创第7条登顶线路“南面柱状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0年8月20日,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首次单人、首创第8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首次无氧登顶珠峰。
    1982年5月5日,首位加拿大人Laurie Skreslet登顶。
    1982年5月4日,11位前苏联攀登者,首创第9条登顶线路“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并登顶。
    1983年10月8日,美国旧金山湾区队的Lou Reichardt、Kim Momb和Carlos Buhle,首创第10条登顶线路“东壁转康雄壁线路”,并登顶。
    1984年5月23日,首位印度女性Bachendri Pal登顶。
    1984年10月3日,澳大利亚队的Tim Macartney-Snape和Greg Mortimer,首创第11条登顶线路“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并无氧登顶。
    1984年10月20日,Phil Ershler成为首位由北侧登顶的美国人。
    1985年,美国人Dick Bass成为当时年纪最大的登顶者(55岁)。
    1986年5月20日,加拿大人女登山家Sharon Wood单人首创第12条登顶线路“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成为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1988年5月12日,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的Stephen Venables,首创第13条登顶线路“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8年9月29日,首位美国女性Stacey Allison从东南山脊线路登顶。
    1988年10月14日,新西兰人Lydia Bradey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的女性。
    1989年5月16日,墨西哥人Ricardo Torres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攀登者。
    1989年墨西哥人Carlos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登顶者。
    199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Andrej和Marija Stremfelj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夫妻。
    1990年5月10日,新西兰人Peter Hillary(艾德蒙·希拉里的儿子)成为首位第二代登顶者。
    1990年10月7日,Jean Noel Roche 和儿子Roche Bertrand aka Zebulon成为首家同时登顶的父子。他们同乘滑翔伞下撤,17岁的Roche Bertrand也是当时最年轻的登顶者。
    1992年9月25日,Alberto Inurrategui和Felix Inurrategui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兄弟。
    1993年4月23日,夏尔巴人Pasang Lhamu成为首位登顶的尼泊尔女性,但在下撤时遇难。
    1995年5月11日,日本队的Kiyoshi Furuno、Shigeki Imoto和夏尔巴Dawa Tshering、Pasang、Nima,首创首创第14条登顶线路“东北脊全程线路”,并登顶。
    1995年5月14日,首位巴西人Waldemar Niclevicz登顶。
    1996年5月10日,丹麦人Lene Gammelgaard沿东南山脊路线成为首位登顶的斯堪的纳维亚女性。
    1996年5月20日,俄罗斯队的Peter Kuznetzov、Valeri Kohanov和Grigori Semikolenkov,首创第15条登顶线路北壁诺顿沟的“北-北东线路”,并登顶。
    1999年,夏尔巴人Babu Chiri成为首位并且是唯一的在顶峰睡觉的人,并创造了在顶峰停留21小时的最长时间记录。
    1999年5月13日,Katja Staartjes成为首位登顶的荷兰女性。
    1999年5月5日,墨西哥人Elsa Avila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登顶者。
    2000年5月17日,Nazir Sabir成为首位巴基斯坦登顶者。
    2000年,Davo Karnicar成为首位全程滑雪下降者。
    2001年,Roche Bertrand和妻子Claire Bernier Roche共同乘滑翔伞下降到ABC,成为首对一起从顶峰飞翔下撤的夫妻。
    2001年,Stefan Gatt成为首位采用单板滑雪下撤的攀登者。
    2001年,Marco Siffredi成为首位全程单板滑雪下撤的登顶者。
    2001年,美国人Erik Weihenmayer成为首位盲人登顶者。
    2001年,中国西藏的Karsang Tendup成为首位登顶的牦牛工。
    2001年,Evelyne Binsack成为首位登顶的瑞士女性。
    2004年5月30日,“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第16条登顶线路“北壁中央直上线路”,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喜玛拉雅山脉商业登山,主要集中在珠峰和卓奥友峰。自此之后,登顶珠峰的人数,呈爆炸式增加,但值得一说的攀登,却越来越少。

珠峰区域卫星图片
4、历年登顶及遇难人数:
年代‖登顶人数‖遇难人数
1922‖0‖7
1924‖0‖4
1934‖0‖1
1952‖0‖1
1953‖2‖0
1954‖0‖0
1955‖0‖0
1956‖4‖0
1957‖0‖0
1958‖0‖0
1959‖0‖0
1960‖3‖1
1961‖0‖0
1962‖0‖1
1963‖6‖1
1964‖0‖1
1965‖9‖0
1966‖0‖1
1967‖0‖0
1968‖0‖0
1969‖0‖1
1970‖4‖8
1971‖0‖1
1972‖0‖1
1973‖10‖1
1974‖0‖6
1975‖15‖2
1976‖4‖1
1977‖2‖0
1978‖25‖2
1979‖18‖6
1980‖10‖3
1981‖5‖1
1982‖18‖11
1983‖23‖3
1984‖17‖8
1985‖30‖7
1986‖4‖4
1987‖2‖4
1988‖50‖10
1989‖24‖8
1990‖72‖4
1991‖38‖2
1992‖90‖5
1993‖129‖8
1994‖51‖5
1995‖83‖3
1996‖98‖15
1997‖85‖9
1998‖120‖4
1999‖116‖4
2000‖147‖2
2001‖南侧101,北侧81‖5
2002‖159‖3
2003‖264‖4
2004‖330‖7
截止2004年底,珠峰登顶为2249人次,遇难186人,登顶死亡率为8.27%。
截止2007年6月, 登顶珠峰的人次已经超过3000,2004年~2007年遇难人数未完全统计。

马洛里的墓地和纪念碑

2006年北侧遇难的夏普的墓地和纪念碑
5、关于14座8000米级山峰攀登难度的对比说明:
    珠峰在全世界14座8000米级别的独立山峰中(另有8座8000米以上山峰是非独立山峰),其传统线路(南北各一条,也就是各种商业客户以及中国人攀登的线路)的攀登难度,仅仅比卓奥友峰、加舒布鲁木Ⅱ峰和洛子峰稍难一点。
    在这14座山峰中,以“登顶死亡率高”作为一个参考指标,难度排在第一序列的是:安纳普尔那I峰、乔戈里峰(K2)、南迦·帕尔巴特峰、玛纳斯鲁峰、干城章嘉峰。其中,安纳普尔那I峰登顶死亡率高达51%,也就是说,10个登顶者中,有5个以上没回来,乔戈里峰是39%,最低的干城章嘉峰是25%。
    打个比方:攀登珠峰传统线路和攀登K2,好比一个是走楼梯上摩天大楼——而且是有向导的,另一个是爬外墙上摩天大楼——而且很可能是在台风天气下。
    难度排在第二序列的是:道拉吉里峰、马卡鲁峰、西夏邦玛峰、加舒布鲁木Ⅰ峰、登顶死亡率都在10%以上。
    难度排在第三序列的是:布洛阿特峰、珠峰、洛子峰、加舒布鲁木Ⅱ峰和卓奥友峰。登顶死亡率都在10%以下。

乔戈里峰(K2),8611米

安纳普尔那I峰,8091米

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43:05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发表于 2007-7-25 09:41:57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八、珠峰是一面“照妖镜”
    现代登山发展到今天,高度作为单一指标,早已不足以真实地反应登山者的攀登水平和实力。从1953年到2004年,人类已经探索出16条攀登线路通向世界之巅,可绝大多数登顶珠峰的人们,采用的是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线路,另外14条线路因为其难度和挑战性,基本上没有被后人重复——没有一个登山客户攀登过这14条线路。
    假如珠峰的高度不是8844米,而是比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K2,海拔8611米)略低,那么世界登山史的书写,从“喜马拉雅黄金时代”之后将是另一幅面貌。因为乔戈里峰的攀登难度远远高于珠峰——如果说,从传统线路攀登珠峰好像走楼梯上一座摩天大厦的话,那么攀登乔戈里峰,则犹如从外墙攀爬这座摩天大厦,并且还经常裸露在风雪之中。
    而今,珠峰之所以倍受重视,不在于它的难度,而在于它是世界最高峰。当越来越多的登山客户涌向这里,通过登顶达到各自的目的,珠峰并没有因此被“贬低”,被贬低的只是那些在珠峰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的人。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不论有多少人曾登顶过它,对于不足以依靠自身能力攀登珠峰的登山客户而言,珠峰永远是一座伟大的山峰——它是一面“照妖镜”,人类所有的本性将在此得到充分的放大和显现。

九、作者的话
    自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雪山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摸索登山爱好者如何走向高海拔山峰和如何推动技术攀登,并组织了若干次雪山攀登活动、以及许多次低海拔户外活动。当登山还属于小众行为的时候,我至少相信:喜爱这项活动的人,彼此是有共同点的——我们是同类。
    然而,随着登山、户外人群的扩大,特别自2003年珠峰直播以来,在中国,民间登山已经逐渐不再仅仅是自发爱好者的活动,而更广泛地成为了许多模仿者向往的“群众运动”。登山人群在迅速地膨胀和复杂化,许多登山户外常识还没有来得及普及,许多登山的基本概念还未曾深入人心,登山这项活动就因为参与人群的变化,而变得非常的具有歧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同的途径和渠道少之又少——这是一个缺少机会和规则的年代。发轫自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间登山,自然也难以摆脱上述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当登山成为某些“社会冒险家”获取社会名声和潜在财富的手段时,我们无需诧异。
    现实社会环境的这种特点,不仅作用于由爱好者自发兴起的民间登山,并且更加强地作用于垄断着山峰资源的官方登山组织。上述两种作用,从内部,异化着“现代登山”这项有200多年历史的外来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在外部,则有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媒体浅薄、权力寻租、信息贫乏、民众盲从、机会主义和犬儒主义盛行等时代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异化着登山人群的成份和大众对登山的理解。
    在这个趋势之中,珠峰最具有代表性。由于它是世界最高峰,并且有两条难度不大的成熟路线,因此成为了中国登山运动异化的集中发病地。在这个系列帖子里,我要做的,不仅是详细解说如何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希望“珠峰商业攀登”这个事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中国的民间登山,虽有不少混迹其间的“社会冒险家”,然而主体依然是那些因真正喜爱而执着、精进的人们——他们也许不被媒体所传播、因此也不被观众所知晓——他们是真正的中坚。
    中国登山的希望,在民间。

    最后,仅以此系列帖子,献给所有发自内心喜爱攀登的朋友们!
2007年3月15日,初稿于北京
2007年5月17日,再稿于珠峰大本营
2007年7月25日,完稿于海南三亚
[全系列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7 0:25:22编辑过]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年度活动
17 次
活动
430 次
红花
17 朵
注册时间
2003-7-17
经验
16802 点
帖子
19102
发表于 2007-7-25 18:45:23 |显示全部楼层
太全面了,仔细学习中……
有神奇的力量指引我的方向。
这种事情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发生。
我从每次经历中得到成长。
成长是安全的。
我相信宇宙。我有胆量。我是独立的。
嗡嘛呢叭咪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66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7-18
经验
3342 点
帖子
2528
发表于 2007-9-23 22:56:54 |显示全部楼层
全拿下!很强的帖子,不服不行!谢谢!
背上你的行囊 走出紧张喧嚣的拥挤都市 踏进和馨宜人的自由空间 走吧走吧一起走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3-29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